- 积分
- 39
- 金币
- 个
- 银元
- 枚
- 铜板
- 个
- 回帖
- 0
- 精华
- 好友
- 注册时间
- 2018-2-25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听众
- 收听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人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x
【转发】刚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家长学习会,给大家分享下, 这个老师讲的很好,从儿童心理学角度入手,很有价值:
1、有个案例,说妈妈下班了,孩子热情地给妈妈倒杯水,妈妈立刻怒气冲冲地说,作业做完了么,倒什么水。这个现象很可悲,严重挫伤了孩子的爱心。当时孩子说,从那天以后,这辈子再也不会给妈妈倒水了。
2、孩子干家务,不仅仅是分担活动,而是培养孩子参与和责任心,让孩子知道他也是家庭重要成员。上面案例中,孩子受到的伤害会铸造孩子的潜意识里,这也是原生家庭的影响。统计研究表明,孩子受到的影响,学校占比25%,社会11%,家庭64%,父母高度决定孩子高度,我们看到很多伟大的人物,大多有个伟大的父母。
3、现在三大教育问题,父亲缺位,只会挣钱,缺乏陪伴。有个孩子对爸爸说,你再不陪我,我就长大了。父亲缺位,导致母亲在教育上焦虑,第三个没听清。孩子拖拉原因是因为有个焦虑的父母,父母成天催,追求完美,最后只会让孩子更加拖拉。过早地给孩子太多学习压力,反而会让孩子讨厌学习,现在有一半以上的孩子厌学。
4、三岁之前母亲更重要,因为孩子从母亲体内出来后不太久,影响还在。四岁开始,爸爸越来越重要。四岁以后爸爸一句话,相当于妈妈四十句,爸爸能量场不同。成长中有爸爸的陪伴,以后孩子有担当。小时候过多粘妈妈,不喜欢爸爸,男孩长大后可能就是娘娘腔,现在男明星越来越女性化,就是父亲缺位表现。
5、缺乏父爱的女儿,容易缺爱,缺乏安全感,容易早恋。容易失去辨别力,有个男人对她好就个跟人走了,所以容易遇到渣男(这句是我加的,离异家庭和缺乏父爱的女孩婚恋大多坎坷)。12岁后社会和他人影响大于爸爸妈妈,把握好12岁之前的孩子相处。
6、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学会如何生活。我们家长关注孩子的事情太多,动不动问的都是成绩如何,作业做完了么,关注孩子心情和身体不够。关注事情不是爱,关注心情才是爱。所以问孩子考试作业不是爱,而是交易。
7、教育的本质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把篮子装满,就是不断学习,培训。把孩子心灯点亮,就是启迪孩子思路,让孩子培养兴趣,制定方向,这样就可以自我学习和激励。对一个孩子来说,左手是成绩,右手是阳光责任自信有担当,右手决定孩子走多远。
8、我们每天和孩子说话很重要,每一句对孩子都是影响,孩子睡醒了听到的看到的都是教育。如果妈妈对孩子很焦躁,很多唠叨,父母很多争吵,都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妈妈太强势,孩子一定没主见,妈妈要懂得示弱。我的(老师说的)孩子一度不是很有主见,就反思自己的问题,觉得太强势。(非常重要)
9、但凡你是没有治愈的,都会传给下一代,父母的性格,情绪,婚姻模式,自我评价,甚至低安全感,都会传递给下一代,即使她们也不想。所以说低质量的婚姻也会传染。
10、父母对孩子是否接纳,是直接决定孩子自信个和有力量。马云长得丑,别人说他外星人。马云回家说不想上学了,爸爸说,你长得确实和别人不一样,但你也一定会做出不一样的成就。马云爸爸并没有说说谎话马云很帅,也没有真的说确实很丑,而是挖掘他不一样的地方,并给与激励。这就是我们和马云父母的差距(备注,马云父母是音乐专家,在杭州还是很有影响力,给中央领导表演过,案例有杜撰成分)
11、幸福从接纳开始,你所有的期待都会带来压力,我们设想下,孩子真的成了你期待样子,孩子快乐么?你关心他是否快乐么,你在意他是否快乐么。把你的期待放下,让他活成本来的样子。父母爱你这个人,不论你考多少分,第几名,父母的爱是无条件的,这样孩子才有能量,才会不断改进。
12、统计显示,小孩子自杀率很高,不是大学生,中学生,而是小学生自杀率最高,焦虑考试不好,妈妈怎么收拾我,爸爸怎么收拾我。每天带着焦虑,会痛苦,孩子不容易,长期下来,孩子就会焦虑和阴郁。
13、我们每天都看孩子缺点,就会忽略优点,越来越落后。看到孩子优点,孩子就越来越好。我们大部分父母都期望孩子完美,注意力都在孩子不完美上。(我备注,教育学有个皮格马利翁效应,说几个教育专家到学校里调查孩子聪慧度,临走时给了校长几个孩子名单,一段时间后会发发现,这几个孩子成绩突飞猛进。其实这几个名单是随机选的,只是因为校长老师得到暗示,觉得这几个孩子不一样,这种暗示传递给了孩子,孩子也觉得自己很聪慧。所以你认为孩子多优秀,孩子就多优秀,激励和表扬比批评重要的多)。
14、我们每次都是批评,孩子怎么会爱学习,家长一般都是吼叫,怎么做的,这么简单都不会。家长否定,会让孩子越来越没自信,越来越不喜欢学习。小学阶段,只要让孩子爱上学习即可,不要求一定多少分,天天骂,天天吼,孩子学习兴趣都没了,就完了。
15、多关注好行为,忽视不好行为。父母高度决定孩子的未来,而不是所谓的起跑线。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改变从自己做起,不能只坚持三两天。(备注:所以刚才接了孩子,第一句话是问今天过得好不好,上次撞的胳膊还疼不疼,让孩子感受到爱)。(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