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429
- 金币
- 个
- 银元
- 枚
- 铜板
- 个
- 回帖
- 0
- 精华
- 好友
- 注册时间
- 2015-12-25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听众
- 收听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人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x
《从池州杏花村说开》四
池州 ; 汪四武
〈岚烟沍阴书院址,
蛙鸣学田月如洗)
这里的书院,指的是位于杏花村境内,杜湖方向的〈杏壇书院〉。众所周知,这书院是昭明太子萧统创办的。当初昭明太子,为召集天下学者选编文章,能有个安静舒适的场所,才修建此书院。这书院翠竹绕绕,松柏依依。鸟语慰心,花香安神。岚烟沍阴,风轻气爽。太子在这里选编出三十卷名为《绍明文选》之书后,这书院便空置了。至于空置到什么时候才复用,笔者未查到相关可采信的资料。但是,大概的时间笔者还是可以给得出的 ; 最迟不会迟过元朝末年。
为何这样讲?因为笔者知道这杏壇书院一经复用,它就成为了实际上育人的书院了,成为供池州及外埠有志学子们的读书处。明朝洪武二十四年的(1391年)状元,是池州清溪人 ; 黄观,这个黄观就曾经在"杏壇书院"就读过。可以说,这个黄观受杏壇书院之恩惠不淺啦!他的父亲只不过是个石匠,并且在他还未出世时就死了。母亲家更为贫穷,所以才出家"吃庙食"。后因与老石匠产生了爱情,发现有了身孕后被师傅赶出了庙门。投靠其兄长不久,就生养了这个黄观。黄观的舅父是个农民,若不是家庭实在贫穷,何能让自己唯一的妹子出家为尼?
有道是"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可池州的黄观硬是破了这一论断!黄观从县考,府考,院考,乡考,会考,殿考均为首!故而,黄观成为我国科举制中,唯一的一个"三元六首"。奇了怪了吧?这黄观他那来的这么聪明呢?这盖因他的父亲将他祖母葬在"文龙“腹中。俗话说"晒稻不如晒床,葬父不如葬娘"。此话怎讲?这就是说晒稻谷,聪明的人是会先把稻床晒干晒烫,而后再晒稻谷,这样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则稻谷就不易晒干。为什么?因稻床中的潮湿原因嘛。过去的人们几乎全都认为家庭兴旺是否,与祖坟关系甚为密切的,好与不好至关重要的。又认为葬父亲发的慢,而葬母亲是寅时葬卯时就发的,所以才有上叙一说。这个黄观祖母葬的"文龙"大地在那里呀?在池州南湖薛阁墩。
昭明太子 ;名 萧统。字德施。小字维摩。南兰陵人(今江苏武曲)。生于501年卒于531年。文学家,爱好佛学。梁武帝箫衍长子。因蜡鹅厌祝一事,父子产生嫌隙,英年早逝,谥号昭明。葬于安宁陵,后追尊为昭明皇帝。池州是他的封地,他非常关爱池州庶民疾苦,在他逝世后,池州黎民百姓因敬昭明之德,仰昭明之才,特向朝廷请来了昭明的衣和帽子,在池州秀山建造了帝王规格的衣冠冢和太子庙,世代供奉昭明的牌位,敬称为“案菩萨”。因而笔者的古乐府,《杏村行》中才有 ; "衣冢青鸟不住啼,犹诉太子不忍离"的诗句。要说的是,可惜,这太子衣冠冢在笔者少年时就已经没了神道和石雕了。
黄观就读杏壇书院后,士途十分畅通,还曾一度代皇帝南巡呢。他为官清正廉明,不忘桑梓。特意在书院近边购置几百亩肥沃的地作为学田,好资助乡党间那些家庭贫穷却有志气的后俊们。为何要在书院边购置?一是显示书院的荣耀,二是这杏花村境内杜湖地段的田地,旱涝均保收。黄观是位很体恤佃户们的东家,他规定收获与佃户四六分。这个分法可不得了啊,别的人家是二八分成呀。后人为此感叹不已。
据坊间传说 ;明朝因开国皇帝朱元璋曾经做过和尚,所以在他坐江山时就颁布了一个法令 ; 不管你犯了多大法,那怕是钦犯啦,你一遁入空门削发为僧了,他就不再追杀了。于是说,就有那么一位京官得罪了朱元璋,这京官心里想,这个能狠心"火烧独脚楼"的家伙,肯定不会饶他的,于是便连夜带着夫人和唯一的一个女儿逃出京城。原本是想一家人都到九华山出家,逃到池州时,妻子和女儿实在是走不动了,所以就在池州西庙出了家。由于过度惊吓再加上一路颠簸,没多久,这个京官和夫人先后都圆寂了,剩下孤女继续在西庙为尼。
杏壇书院学子众多,来自各地。这其间有一个来自江苏沛县的学子,这学子姓朱,人长得英俊潇洒。一个初秋的夜晚,皓月凌空。月光如洗,月色如练。季节虽说进了秋,然而煦风照旧。晚稻还在田中,蛙声一片。这学子独自一人踱步垄上,充滿稻香的风,从侧面轻轻的吹拂着他的青衿,月光将他的影子拉得细长投向西边。夜莺不知道在林子里何处低唱着,田沟里流淌的水声似乎在作伴奏。忽然,风中传来了瑶琴的声音。这学子住脚侧耳倾听,是有人在抚嵇康的《广陵散》。这抚琴者是何人?竟然抚得如此动听!于不知不觉中便寻琴而来了。
有道是 ;春秋看美,六腊看鬼。这话的意思是 ; 春秋两季,女人们穿戴整齐且适中,曲线美全然呈现着。而六月天,女人们的衣着虽少,却不整洁。腊月厚厚的棉衣将女性曲线的美吞噬了。况且还有 ; 月下看佳佳更佳一说呢。这学子,顺琴声寻到了西庙,发现是一位年华正值青春的尼姑,在月下焚香抚琴。月光下那尼姑面容娇好玉润,身姿窈窕婀娜。只是那一身衲衣实在不合其体了!这僧尼发现来了一位英俊的学子,痴迷地看着自己。立刻停抚起身,朝这学子淺淺一笑,抱起琴回到了禅房。至此以后,这学子茶饭不香,更不讲读书习文了。每当黄昏,便遁入禅房与那僧尼弹琴吟唱,时间一长,这僧尼也大胆地向学子倾心吐爱了。
这事被庙里的老尼姑发现了。这老尼姑可不是个省油的灯,把事情直接捅到书院主讲面前。这主讲大吃一惊,立刻带上书院杂役们到庙里,将正在弹琴吟唱的俩位年轻人捉住捆了起来。小尼姑害羞但不害怕,那学子更有趣。他反驳书院主讲和老尼姑指责他俩 ; 一个犯了庙里清规,一个犯了书院的戒律,只用了一句话 ; 你们去问问这堂上佛龛中的“案菩萨",当初为什么生缠死恋着慧如僧尼?只这一句话,顿叫书院主讲和老尼姑哑口无言,赶紧放了他俩人。
你道为什么呀?因这学子讲的是真实的事呀。这庙里所供奉的"案菩萨"就是昭明太子,而那学院就是昭明太子建的。昭明太子在世时,一天去古塘集市视察民情,偶见一位秀丽的尼姑法号慧如,顿生爱慕之心。跟踪到了草庵,与慧如交谈。发现这慧如才思敏捷,学识渊博。更加爱慕,倾心依恋。终因二人身份过于悬殊,好事难成。那慧如相思成疾,撒手人環。太子闻讯,痛哭不己,含泪在慧如方塔下种下双红豆……。并以太子身份告戒世人 ; 僧俗之恋也为常情,不可一味横加干涉。
后来这小尼姑还了俗,这学子公开娶了她。再后来,这学子考取了功名。朱元璋见这学子也姓朱,又是江苏沛县人,一时高兴,理起辈分来。这一理不打紧,朱皇帝就吃了大亏了,还得喊本次殿试的探花郎一声叔呢!老朱无奈,不的已装出个懂事的小辈儿,又问一声小娘怎样,是何方人士。待朱探花详细讲出娘子的一切后,你看老朱把他那张马脸憋得个通红说 ; 怪不得这五年来一直寻找不到了,原来已经死了。嗐,这是他夫妻二人命中注定的,是怪不了任何人的, 我又没有降罪于陈爱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