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人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搜索
查看: 4643|回复: 2

牧童遥指杏花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0-23 09:29 本帖发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人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x
池州市杏花村文化园坐落在市秀山门外的城西。是国家四A级旅游景区。

说起杏花村,人们脑海中大多本能闪出唐朝诗人杜牧的<<清明>>诗中"牧童遥指杏花村"。我从读书时识到这首诗,朗朗上口,当年虽没见过杏花村,但雨纷纷的清明节在江南是常有的,也曾做过诗中的牧童,和匆匆欲断魂的行人,不过从没想过,更不会想到牧童所指的杏花村就在身边。








据史记:唐朝池州府的杏花村中酒肆多,要说名气大的当属"黄公酒",创始人黄广润在一开始也是普通的酿酒师傅,酿的酒也很普通,某一年境内大旱,取水的井干枯見底。正一愁莫展时,突然想到前些年有一高僧来作坊讨水喝,走时环顾四周,指一处空地"此处有香泉"。当时并不把这句话当回事,如今是"病来乱投医",试试看开挖下去,一连几天挖下十米时,一股甘泉涌上来,又累又乏,用手捞一口,甘香扑鼻,待井沏成后,从井口冒出一缕缕酒香,此后用此井水酿造的美酒,醇香馥郁,享誉江南,后来人称此井为"黄公井",黄师傅酿的酒叫"黄公酒"。







唐朝的文人墨客的诗和酒应该是完美契合,也不知是酒成全了诗,还是诗哄传了酒。

比喻白居易认为"百事尽除去,唯余酒与诗"。而李白则"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李白从白帝城顺江而下途经池州,也是基于好友讲,池州杏花村有好酒,还有好山好水好河,这一留,让诗仙留连忘返,九华山的名号留下了,更是三上清溪河,五次泛舟秋浦河,喝着"黄公酒",顺气一吞一吐,他的诗文飘在沿河两岸,给池州又留下两条诗河。

"明湖翠冷远山亭,醉来欲傍黄公住,不记当年放歌处,笑指高楼杨柳边,又向前村踏花去"。













大唐盛世,万贾云集,正如杏花村大戏台所唱:来了杜牧,走了李白。我只管水袖善舞,百媚千娇,听不厌的青阳腔,看不厌的傩舞,目连戏。

如果讲李白成就了池州的山和河,到了晚唐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成就了池州杏花村。

据记载,杜牧任内的寒食节那天,杏花雨纷纷扬扬下个不停,人称风流太守的他,携着美妇顺着牧童手指的方向,慕名来到黄公酒垆。

当时的黄舍,酒名气大,自然人的秉性也怪了,又有一个精灵鬼怪的杏花女,立了个酒规:黄公酒,一不醉无情之客,二不敬不邀之人。

当然杏花女是没见过杜太守的真容的。

杜牧顺口呤着自已的两句诗"半亩山林半亩地,一曲牛歌一卷文"。杏花女酒馆坐店是见过世面的,从着装气度上猜难不成是刺史杜大人?先试探一下,指着桌上酒壶,"白锡壶,腰中出嘴"。等着下联,杜牧见柜台上有一把锁门的锁,脱口而出"黄铜锁,腹中生须"。杏花女一听,果真是刺史大人,喜出忘外,立马端出上好的黄公酒。杜牧接过酒,一股少有的醇香,泌人心脾,未饮已有几分醉意,端上碗一饮而尽,"天下美酒喝过无数,唯有此酒妙不可言"。

杏花女何等机灵,本垆所酿,一赖纯粮,二赖香泉,三赖秘技。讨剌史大人好口彩,好酒必有好诗,请为酒垆题诗留念。

乍暖还寒,三碗酒下肚,刺史大人诗兴大发,拈笔在手,望着窗外细雨,稍作沉思,运腕一挥而就,一首流行千古的<<清明﹥>诗顷刻而成。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许多文人墨客寻踪来到杏花村,登楼把酒,呤诗作赋,从此杏花村,黄公酒名满天下。

宋朝的朱熹来了,用杜牧登高韵得到"归"字。"去岁潇湘重九时,满城风雨客思归"。
北宋的苏轼见南宋的陆游改编杜牧<<清明>>诗,发出"君生我未生"的悲感。
宋人曹天佑"杏花飞作雨,烟笛远闻声"。
明代沈昌,林古渡,吴应箕也在杏花村诗坛比擂,留下一首首"杏花村"巨著。

从唐朝到清朝,歌咏杏花村的诗文有两千余首(篇)。杏花村也成了千古诗村,由此而衍生了杏花村十二著名历史遗迹:六朝长廊,怀杜轩,郎遂故居,鱼龙桥,古戏台,青莲馆,民俗村,鱼歌埠,望华亭,昭明堂,醉仙湖,窥园。村内杏花在林,酒旗若现。

到清朝初中期,经过不断建设,杏花村方园十里杏花浪漫,灿若烟霞,亭台楼榭,茅屋酒帘。









清代池州文学诗人郎遂,号:"一号杏花村",才华出众,出于对家乡热爱,不恋仕途,用十三年时间编辑成<<杏花村志﹥>十二卷传世,古代有府志,县志,而以村立志并纳收古文献<<四库全书>>,唯有贵池杏花村。以至于清代翰林院的文人们发出"从来未有花村志,好事今推郎上元,我欲移家武陵住,也编仙史记桃源"。

那时的杏花村:十里烟村一色红,村花诗酒两共幽。








池州杏花村名噪于盛唐,繁盛于明清,但到清朝后叶, 鴉片战争及后来的封建割据,战火混乱,盛极一时的杏花村也难逃天灾人祸。

一直到一九九九年,旅欧华侨詹晓荣先生,来池州考察,了解池州杏花村的人文和自然景致,企业家的眼界是独到的,开阔的,同池州市政府商淡复建千年古村,杏花村。并申请注册<<杏花村及图商标﹥﹥。

池州人兴高釆烈,从历史的 淤泥中扒出诗牌碑刻,殘垣斷壁。吹拂尘封的古人杏花村史记上的积尘, 小心翼翼翻读着古人对杏花村的记载,按图索骥,请国内外院士名家担当杏花村工程项目设计,二00三年,杏花村古井文化园开园。






二00五年杏花村复建二期工程"杏花村文化园"正式奠基。

二00六年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发布并核准池州"杏花村及图"予以注册。

一千三百多年前杜牧写下<<清明>>诗时,四十六岁正当年。二00六年的我也正好四十六岁。有幸参与池州杏花村二期复建前拆迁拆除工作,当时的园址近郊偏荒,当地的村民为了复古千年诗村,做出了以小家为大家的牺牲,离开故乡不舍的泪流,换来如今四A级杏花村旅游风景区,连周边的房价也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原居民今天也如杜牧诗里的牧童正向访客们指引着"杏花村"。















名气旺了,自然带来不菲的经济效益,提升城市的知名度,不免引来 嫉妒。并因此对簿公堂,全国二十几个杏花村,各村的文人,专家都在从古文化中寻找哪怕一点点,和杜牧沾上边的,于是乎"杜牧"热,杏花村"热,争的最历害的当属山西汾阳,晋人晋商是精明的,而且又有名酒,并早于池州注册"杏花村"商标,他们认为牧童遥指的杏花村在山西,因为杜牧的曾祖父当过汾阳的刺吏,死后葬在汾阳,唐朝诗人描写过汾阳的景致:"汾川三月雨,晋水百花春","落花径上巳,细雨带清明",山西虽然少雨干燥,但在气侯湿润的唐朝,汾阳的清明节下几场雨,是不意外的,如是一口咬定,我有村,有名酒,杜牧清明来山西祭祖是合理的,所以汾阳的杏花村是正宗。

湖北麻城的杏花村不干了,拿出典故,讲杜牧从麻城卸任后升迁到池州的,而清明诗中描写的简直就是麻城杏花村,肯定是杜牧在麻城清明节时写的,由于升迁的喜悦忘了发表。于是请文人专家们大力哄传,作歌吹号,大有本地是正宗。

其他的杏花村实在找不出和杜牧有什么关联,于是专家们意想天开, 灵思出竅,认为<<清明>>诗根本不是杜牧所写,大有宁为玉碎,我得不到,你也别想,更有甚者,若能参与扳倒名人的大事,足以让自已提升威望,也有心术不正的也上前凑热闹,尤于孩童小的时侯,发泄自已,捡石头砸人家屋瓦一样,图个出名。

好在国家层面上有学识淵博,正直的真正的专家学者,权衡方方面面的前因后果,最终 尘埃落定。,杏花村酒在山西,牧童遥指的杏花村在池州。

池州杏花村在现代虽经历这么多曲折,刺痛,但反过来讲,也就这么一闹腾,让国人知道池州千古诗村,让池州杏花村走向世界。

格局大了,杏花村就小了,池州杏花村小么?承载千年古韵,如今的池州市的杜牧们正在做古人没有的大事,立志把池州市变成大一统的杏花村,把基础建设搞好,地方特色文化彰显出来、传承起千年诗村,叫响杏花村品牌。

到那时可不只"十里烟花一色红"了。后人游走在如海的杏花丛中,倘徉在杏花村诗酒的篇章里,说不准将来出个把"李白""杜牧"们也是可望的。

池州杏花村,我的家乡,我的家。

注:文中资料来源池州杏花村古井文化园介绍。
201910233263521571794080511299.jpg
201910233263521571794080545992.jpg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发表于 2019-10-28 11:32 本帖发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美文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楼主| 发表于 2019-10-28 11:46 本帖发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相互学习。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投诉删帖|池州人网 ( 皖B2-20190096 )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电话:0566-3396977

GMT+8, 2025-2-25 09:16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