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人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搜索
查看: 4490|回复: 0

郑三俊的气节与家族文化(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1-8 14: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人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x
郑三俊的气节与家族文化
郑素明
    【摘要】本人通过一年来的深入研究,试图从郑三俊各个不同时期的人生角色定位入手,深度分析挖掘其“忠臣”、“遗臣”、“遗民”的情怀,并联系家族文化及其社会交往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阐述郑三俊独特的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展示郑三俊在明末特殊的历史时期、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人生轨迹。终其一生,既有“忠臣”的忠君爱民、远大抱负的思想,又体现了其深沉、悲凉但又执着、坚守的意志。明朝灭亡、抗清驱夷失败后,“遗臣”笔下的国破山河。清朝初期,不事夷朝的“遗民”诗中参禅悟道的凄凉心境,诗人眼里的感伤情怀。本文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其社会交往群体诗文等作品的分析研究,去印证不同历史时期郑三俊的心理状态,达到文史互证的效果,以还原一个全面而又具体,真实而又被后人推崇备至的郑三俊。同时也希望南原郑氏后人要永远铭记先祖之德,始终牢记家族之荣,严格遵循家族文化的核心要义,自觉维护家族的崇高声望。
紫溪桥.jpg
    安徽省东至县葛公镇洪方,古称南原,是南原郑氏的发祥地,也是明末吏部尚书郑三俊的故乡。境内有仙寓胜境、龙池奋迹、鸡石效灵等名胜古迹,自古以来就是地灵人杰之地。
南原八景序.jpg
    明代正德年间,郑正观在《南原八景序》中对南原郑氏祖居地做了详尽的描述,“池郡列天文斗牛之墟,而隶禹贡扬州之域,我建为池西属邑,而南原则邑东村落也。据崇山良禾(仙寓山)之麓,郑氏世居焉,始于唐宋,及我皇明之盛,虽更世易代不同,而所产有登甲科跻膴者,有由监胄典文教领民牧者,又有涵光林下为一乡望一邑望,以称湖海之豪者,非钟灵萃英于其间不可也。旧名南园,叔槐衢更园为原,取地有高平、广平之义而变易以从道耳。先是会大父司训雪牕先生揭其胜,题曰南原四景,今正观扩而为八,以景概物象风气,攸钟纪录或遗君子所惜,乃不袭其故,而补其阙云。据原之上游为湖,城冈环峦,拱水绕川,渟为郑氏发源之地,天之所以敷锡我郑氏以启一代昌隆之运者,实自此发其精华矣。”
魏克顽《元氏县令郑公德政碑》.jpg
    及至崇祯时期,魏克顽在《元氏县令郑公德政碑》中赞叹道“公南畿池阳建德人,名三俊,字中一,别号玄岳,丁酉(公元1597年)举于乡,戊戌(公元1598年)成进士,以冲年联捷两畿,皆列异等,殆九华钟灵清溪孕秀而笃生者欤!”
        一、显赫的家世(前面已发,现略)
        二、系统的教育(前面已发,现略)
        三、丰富的经历(前面已发,现略)
        四、完整的人格
    江恒的《太宰郑公传》记载“公在朝,朝廷有大利病,必洞原竟委,不遗力让能,及在乡,乡人利病亦如之,白诸当道,釐剔尽致而后已。若隐情惜己,自比寒蝉,不为也。它如赈凶岁,置社仓,使乡人无转徙,至今桑梓赖之。”说明郑三俊在朝时致力于国家建设和民生改善,归隐家乡后倾心于家乡的社会事业发展和南原郑氏家族的文化建设。
2.jpg
        (一)教书育人的思想
    成长于封建大家族的郑三俊,从小就受到了系统完整的封建科举教育,而青年时期因游学与佛结缘,始终心存感恩,慈悲为怀,倡导大爱。至此,他的一生与教育结缘,无论是为官,还是居民,都把发展教育作为改善民生、振兴一方的主要措施,与普度众生的佛教理念一脉相存。
德政碑乡学.png
    1598年,郑三俊初为元氏县令,就兴办乡学。据《元氏县令郑公德政碑》记载“乡邑立社学四十余所有奇,选知书有行谊者,群俊秀童蒙教之。而蒙养者,胥正栋儒林向上士训其勤举子业,面命耳提,文风日见其兴。”
35.jpg
    同时,郑三俊在给家族同辈兄弟《柬家庭兄弟》的信中也谈到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自己读书学习的方法“读书,读也,可不读也。可会者常读,常不读,常读。不会者常不读,常读,常不读。大要在襟期不俗,灵根无染,光明显见,首洁尾澈,绝无模棱支节之病善矣,眼底功名可笑,侥幸匪独不佞。”又言“时以初莅任,百务蜎聚,忙忙无所措手,蚤夜料理。”再言“世间事全仗自家精神,失意愈加抖擞,精神到事业亦到。”
300574479616414891.jpg
    1610年初,郑三俊任河南归德知府后,立即重修了范文正公讲院,成立了雪园书社,招募士子,课而授之。据清顺治年间纂修的《归德府志》记载“郑三俊,字玄岳,池州府建德人。万历三十八年来守于宋,五年之中百废俱举,清廉特著,刑不滥及而人畏之若神明。创宋范文正公书院,择九邑之俊髦者,养而课之,共六十余人,皆以科第显其后,为清流宗。三十九年冬,郡中火发,拜火返风,祈雨即雨,祈晴即晴,境无旱干水溢焉。后为大冢宰,年九十卒于家”。
    那个时候的郑三俊已经官至归德知府,相当于现在的商丘市委书记,却亲自登台授课,自此商丘文风蔚然,名士崛起,侯恂、侯恪都是他的学生,一生执弟子礼。
    河南商丘人为表彰郑三俊的功德,将他与范仲淹、欧阳修齐名,进入名宦祠竖牌纪念。2017年6月22日《商丘日报》报道,商丘市又将他列为中华圣人文化传承者。
福建通志.png
    1613年初,郑三俊擢升为福建提督学政,更是全力倾心于教育。据《福建通志》卷二十九《名宦》记载:“郑三俊,号元岳,建德人,万历戊戌进士,督学入闽,奖防滞才,搜罗无遗,一切竿牍屏弗通,与刘宗周齐名”。
    此时的郑三俊已经是福建按察司副使提督学政,相当于现在的福建省分管教育的副省长,却亲自登台授课,为福建培养了一大批有识之士,先后有七十多人科第显后,入仕为官。其中黄道周、黄景昉、刘中藻、洪承畴等名士,都是他的弟子门生。
IMG_2134.JPG
    学生黄景昉在《宦梦录》中记载“太宰郑公三俊为余督学师,乡举后同林选部传给谏晋谒,色严冷,不假一辞也。其后见之京师,乃温蔼家人不啻。闽数十年督学,竞推公第一,鲜继者”。
8.jpg
    学生刘中藻在《洞山九潭志》中记载“辛未春读书郑玄岳老师家中,游梅山寺见梅花有怀泂山。”说明其被郑三俊选拔参加童试、乡试中举后,于1630年前后来到在南京的郑三俊府中接受“一对一”的教育,当时的郑三俊已经官至南京户部尚书兼管吏部事务,却亲自对自己在福建任提督学政时选拔的童生进行继续教育,直至其于1640年考中进士为止。由此可见,郑三俊教授学生之严苛。
7.jpg
    吏部文选司郎中董应举在寄给郑三俊的《答郑玄岳书》中写道“兄督闽学,上下相信,正可行道,转眼秋场,尤须选拔科举之文体,正则中者亦正矣,挽回文运亦在于此。科后再考一番,则士人回目,他省效之,流风余韵可及,十年之外,兄之所学乃为显著。昔杨文襄在陕八年,所许名世、魁世之士百不失一,亦以久而成功。”
10.jpg
    其儿女亲家,翰林院检讨孔贞时在《寄郑玄岳亲家》信中写道“闽之泉,即南之苏也。亲家之衡鉴前茅于此,而中权后劲可知矣。常见多才之地,上有必操之柄下之人,如七十子之服孔子者常少。今闽来者,无不颂亲家如鉴、如衡、如泰岱之峙,案头尽书声,酒垆无饮士,士风丕变如响应声,真令人欢然绝倒。”
    江桐在《龙池洞赋》中 写道“高山可仰,歧路不患乎。亡羊万里,指撝希望能穷乎。练马霞起,赤城续建,标于天柱,流飞瀑布。嗣倒峡于文澜则斯洞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深切缅怀了郑三俊为教育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
        (二)为官清廉的思想
    《明史郑三俊传》记载“郑三俊,为人端庄严谨、纯正清明,在朝廷上正气凛然”。
    明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纂修的《元氏县志》记载“郑三俊,直隶建德人,进士,万历二十六年任。年少老成,能文章,善政事,民之父母,士之师宗,久而不忘,立碑思慕。调真定县,历任刑部尚书,举朝推重,天下第一清品”。
元氏县志.jpg
    吏部文选司郎中董应举在《答郑玄岳》信中写道,“前遇贵邑令君来见弟,谓令曰:‘郑兄清正,其家倘有所请?幸勿听。’令曰:‘归德谆谆此事,然其家自朴茂,有诸生数人,不请事也。’弟乃知兄之教行于家,抵都下见洛人问兄政绩,皆曰:‘清而才’。来书又以才力所限为歉,何也?获上治民,昔人为一,今人为二,盖有上获而民不治者矣!心乎上即不必以民获也,心乎民即不必为上治也,惟不获而见我之为心者益微,惟不遽获而知民之怙生者益笃矣。承示苏令,清峻有骨,幸勉图其终。”
4.jpg
    1642年5月,沈寿民到南原嘉树堂侍陪老师郑三俊,并作诗《东山篇奉玄岳师》赞美老师为官从政的道德品格,“东山先生草堂中,门瞰巴陵对祝融。当窗麋鹿羆与熊,垂头帖足驯无穷。果然至德鸟兽通,况復端委摄群工。天子前席遇隆宠,金台密语号元功。是时做歌有崆峒,亦见白沙颂刘公。缅邈数世叹未逢,诞我夫子今则同。玉峰横天郁鸿濛,兰水迎潮深瀜瀜。平生出入鉴青穹,何以格之曰孤忠。有时正笏气如虹,虺蛇狐狸不敢雄。有时归田一亩宫,天下安危系厥躬。蹇子弱植渐昏瞢,豁然指示日当空。扁舟来自澄江东,为忆华容絜芳风。嗟彼五岳皆巃嵸,谁其尊者岱与崧。”
《东山篇奉玄岳师》.JPG
    江恒在《太宰郑公传》中写道“公秉铨,大指以抑侥倖、振孤寒为急,势当极重不可返,物情大郁,上下争睨,独侃侃发舒,宁失上意以申公论,盖统钧不数月而仕路一清,迨去国未幾,而国事不可为矣。”
1.jpg
    吴应箕在《寿郑玄岳冢宰序》中写道“今皇上十有五年,锐意治平,用首辅言,尽起林下诸贤,群臣交推,以为历事五朝,清节峻望,为天下第一者,无如建德郑公,于是以原任宫保大司寇起用,盖特旨也。未弥月,而太宰缺,上熟察、群臣谓无如公贤,又奉特旨晋吏部,且趋之者再,天下士大夫皆举手加额,以为太平可立见。”
南图5.jpg
        (三)忠君爱民的思想
    郑三俊不管是被朝廷重用或是罢免,无论是身处逆境还是顺境,忠君爱民一直是他的思想倾向和行动指南,具体表现在为国尽忠、礼法皇权、为民请命、为国谋才等方面。他在《平众愤消隐祸疏》中写道“奏为恶珰已影圣明,斧断宜速,恳乞立赐处分,以平众愤,以消隐祸。事窃照东厂太监魏忠贤凭宠张狂,擅作威福,皇上左右皆其腹心,外廷之罗织皆其爪牙。”其为国尽忠的思想尽显无遗。
平众愤消隐祸疏一.JPG
    1606年,郑三俊在任南京礼部祠祭清吏司主事时,特撰《金陵梵刹志后序》阐述其尊儒重教、礼法皇权的忠君思想,“高皇帝神圣,深究三教之理,洙泗而外,兼采迦维,一时高僧辈出,而所以护诸丛林,法亦详微。金陵梵刹,于斯为盛。嗟夫!同一象教也,萧氏用之,以酿太清之乱。高帝未尝不用之,而成洪武之治。何也?萧氏撷其粗,而高帝茹其精也。”又言“余籍手成事,因宣言于简,俾后之观者,想见我高皇帝统一道真,而于辟佛、尚佛纷纷边见,皆可无设,其为得志之精乎?如夫睹仙陀之庄严,侘其盛概,览吟笔之富丽,增其藻思,斯亦志之粗者而已。”
IMG_2108.JPG
    1629年4月,郑三俊在《明崇祯修山志郑序》(九华山志)写道“计侯之作镇名山者,不日且将殿天子之邦。而余不佞,徼宠我侯,今以读山志者读政谱,且将以读今谱者读后谱,永未艾矣。”借佛教圣地九华山表达了自己的忠君爱民的思想。
九华山志.png
    他在《岁旱苦饥疏》中写道“题为岁旱苦饥情形可虑,谨述在途见闻仰乞:圣恩宽恤,以固民心,以消隐患。事臣南直人臣以多病奏疏丐身,未蒙矜允,不敢不力疾之任。道路所经几于千里,皆臣桑梓之乡,以臣目击民间怆悴之状,艰难之情,与夫洶洶之劳,有不敢不直陈于皇上之前者。臣乡接连江楚,为谷粟所自出之地,从来有‘江楚熟,天下足’之语。迩年灾祸频值,盗寇横生,米价倍腾,臣乡又倍之,今岁春夏无雨,小民粮食播种之期已过矣。赤尘满望,霖澍未沾,闻之江楚皆然。臣所过郡县,束作正兴,有栽插一、二分者,有全未栽插者,陂池塘堰尽皆枯竭,使十日无雨则全无禾矣。”看似其为民请命,其实是其心忧天下。
岁旱苦饥疏一.JPG
    他在《直臣可惜疏》中写道“奏为直臣可惜,臣谊虽缄,恳乞圣恩,召还宪臣,以慰舆望。事伏念宗周与臣出处略同,迂愚每以贾罪于明时,拙诚于恒见,原于君父昔年罢弃。”奏请崇祯皇帝起用被天启皇帝罢免的一代大儒刘宗周,为国谋才。
直臣可惜疏.JPG
    1603年,郑三俊在《南正村起集碑记》中写道“余官槐阳之明年己亥(万历27年即1599年)大旱,又庚子大蝗。余躬救赈之务,足迹几遍,邑人罔不识余面者,并各得以其饥苦辗转之状来告,而各酬之,余亦籍是无憾。”其爱民思想跃然纸上。
IMG_2262.PNG
    魏克顽在《元氏县令郑公德政碑》中写道“岁入庚子,举恒郡提封亢旱不雨,至仲夏始雨,农家方布种南亩,而雨又不能沾足。垂西成四郊又蝗蝻,且瘟疫大作,而菜色民愈沉吟无所托命。邻封扶老携幼,啼饥号寒,就食南移者,过吾邑日以百数,目不忍见,而耳不忍闻也。独我公当旱时湛肃躬祷百神,祷辄应。下令蝗蝻捕获者,给谷如其数。精制药饵,遣医生常川居药肆,人至而人济之。其窎远村落,以药付各乡约长。凡染疾者,抵家问遗。间有疾不可起,命陨而不能葬者,给钱二百页,以为棺资。吾邑庶几有秋,而旱蝗瘟疫不大为灾。釜鬲获安,而养生送死无憾也,畴非我公赐乎!公尝乘舆公出,目击流民货女以为路费者,公大为心恻,即令偿买者价而赎其女以归,因念及同行者十数辈,皆骨立濒死,随令约长日食以粥,其给米视元民咸藉以活,兹非乾父坤母之量与诚,足以覆载宇内而不遗失。”
德政碑记大旱.png
    1657年,沈寿民在《祭影庵郑师文》中写道“呜呼!维公有心,维我则知。我侍夫子,衔忍生离。期三岁以重谒,奄再稔而莫追。公欢帝旁,小子畴依?而况诜诜吾侪其并登以国士者,乌能不搏膺仰恸,轻千里而陈辞?”用“公欢帝旁”证明郑三俊至死都要追随先皇帝崇祯,为国尽忠,为民请命。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投诉删帖|池州人网 ( 皖B2-20190096 )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电话:0566-3396977

GMT+8, 2025-2-25 12:15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