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人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搜索
查看: 6806|回复: 4

郑三俊生平简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8-20 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人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x
    【摘要】近日受家乡政府之邀约,为先祖郑三俊撰写生平简介,书刻于紫溪南原郑氏四房焕公祠尚树堂内,作为廉政教育基地教材。文章按照要求要言简意赅,内容丰富,形式符合展览规范,分列为前言部分、治学篇、理政篇、做官篇、为人篇、爱国诗篇、求学篇、与魏忠贤斗争篇、抗清驱夷篇、家乡人文风景诗篇等,现将此文发于《池州人网》,以飨族众。
【前言】
    郑三俊,字用章、中一、玄岳,号元岳、巢云,晚年号遁夫,生于1574年2月12日,卒于1656年6月10日,享年83岁,东至县葛公镇洪方村牌楼下人。1597年考中举人,1598年考中进士,初授元氏知县,累迁真定知县,南京礼部主事、郎中,归德知府,福建按察司副使、提督学政,浙江布政司左参政、提督粮道,太仆寺少卿,太常寺少卿,都察院左佥都御史,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北京户部右侍郎,南京户部尚书,南京吏部尚书,北京刑部尚书,北京吏部尚书,于1643年5月辞官归隐家乡。其一生陟位十五任,历经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南明五个朝代,史称“五朝”元老、“三部”尚书,在北京刑部尚书任上被加封为太子少保,北京吏部尚书任上被优赐一品服,位列三公。据《明史列传郑三俊传》记载:“三俊为人端严清亮,正色立朝。”被誉为天下第一清品。
   1644年3月明朝灭亡后,于1645年初被南京弘光皇帝朱由崧诏为吏部尚书、东阁大学士,晋文渊阁,未至。后应南明福建隆武皇帝朱聿键征召,在家乡池州、徽州,江西饶州等地组织力量进行反清驱夷军事活动,1646年初兵败,福建军事指挥黄道周、徽州军事指挥金声、池州军事指挥吴应箕均被清军相继俘获杀害。至此郑三俊在家乡龙池洞旁筑一室名“影庵”,潜心著书立说,有《北疏草》、《焚草》、《南铨疏草》、《学政存稿》、《六忠全集》、《河工考》、《年谱》、《巢云》、《影庵》等书行世,形成了影庵思想,创立了南原学派,弟子门生无数,是东林党的骨干力量,复社的精神领袖,被世人尊称为影庵先生,是明末清初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治学篇】
    郑三俊治学严谨,倡导范仲淹的新儒学。
   时者山山,即道之敦良也;流者水水,即道之沦浃也。时而天光云影,徘徊与共,则道在源头;时而鸟语花香,天机目发,则道在枝头。他若晨钟暮鼓,倡兴梵音,响杂木鱼,发人猛省,虽非吾儒之要道,亦道其所道也。是故智者见之谓之智,仁者见之谓之仁,学者苟会心不远,则目击道存,文何必濂溪(周敦颐),图横渠(张载),铭邵子(邵雍),皇极沾沾焉,据幽抉奥,而后谓之载道也哉!
   ——摘自郑三俊《石舟载道斋记》
【理政篇】
   郑三俊执政为民,坚持德行天下的政治思想。
    保皇躬以保天下,收人心以收封疆。皇躬保,则德业日新,虽民困未甦,天下自定。人心收,则人才日奋,虽流移未复,封疆自安。
   ——摘自郑三俊《微臣赓飏疏》
【做官篇】
   郑三俊做官清廉,具有儒家文化的高尚品格。
   龙门高峙珠海如,廉让之间君子居。不信贪泉能浊士,祗今兰水有悬鱼。千年忠简光惇史,百代贤裔起旧书。见说浚郊旄采贲,佇看鸣凤躍天衢。
    ——摘自郑三俊《送粤东李邑侯征诗序》
【为人篇】
   郑三俊为人忠贞,坚守民族气节和文人士大夫节操。
   正人去留关气运盛衰,学术甚正,使正人在国,以其孤介之气吹累群动,槖籥人伦风自蒸,为廉耻俗,自著于忠劝,有忽不知其所以然者矣。
   ——摘自郑三俊《直臣可惜疏》
【爱国诗篇】
   兀坐山中意黯然,逢君一醉且开颜。无端更下新亭泪,揽辔谁为着祖鞭。
   ——摘自郑三俊《山寺䜩集》
   月明天在水,四山渺一色。涵虚动清影,波光碎流月。前江渔火乱,櫂歌时一阕。我意欲何如,为击唾壶缺。
    ——摘自郑三俊《月夜泛齐山湖》
   
   兵甲如山转战初,将军壮志欲吞胡。燕云唾手看挥日,恨杀奸臣十二符。
   朔风动地草萋萋,政是青衣洒泪时。将军肯向丹廷死,二圣归来死未迟。
    ——摘自郑三俊《过桃城谒岳武穆祠二首》
    秋老寒花正此时,天香何事故来迟。东篱每欲裁新句,茅宇犹然问旧奇。累累珠英含笑隐,欣欣苞影入簾疑。端详几种离披意,不禁长吟栗里诗。
    ——摘自郑三俊《重九日问菊得迟字
甲子不记年曾看两度蛟龙起,青山如旧日一任千峰鸟雀呼。
   ——摘自郑三俊《为龙泉寺题大门楹联》
   祖功宗德表里河山萃衣冠,人物之盛贻谋燕翼历百代。
    ——摘自郑三俊《为锦江惇礼堂题大厅楹联》
【求学篇】
    郑三俊生于南原郑氏官宦世家,祖上为荥阳郑氏宰相世族,家风敦厚,家规严格,家教严苛,曾祖父郑正行为贡生,官至吉安府训导,曾伯祖父郑正义进士、官至大理寺评事,祖父郑如韬诰封为刑部尚书,父亲郑国光诰封为刑部尚书,堂兄郑三谟举人、官至广东高州知府。其在24岁考中进士之前一直在家乡求学,先后就读于南原郑氏私塾学堂、黄龙庵书院、唐山寺书院。
    一、幼年时期受到严苛的宗族祖训家规约束
    南原郑氏祖训分为“五要、十一不要”,其中最为核心的内容是以树德涵养家族之风——“毋为奴隶以辱先也”,释其义为“奴隶,下人也。上辱先祖,下辱自身,岂自爱自重者为之哉,切宜记之。”
    南原郑氏家规分为“四要、八禁”,而最为核心的是以尚书培育家族之教——“谨教读”,释其义为“家饶固当隆礼延师,家贫亦必多方曲成。族内倘有不贤父兄,不尽心力以教子弟;及子弟甘自暴弃,不肯实心奉教。皆公祠仆责,其富者仍议罚,以助贫者不能教之需。”
    郑三俊在《祭弟子来文》中对此有过真情地表述:“吾弟生而孝友、矜名、义雅、好文翰、拆节、小心,为先大父所称,入成均(泛称官设的最高学府)为刘太史赏鉴,先大父尝曰此吾家千里驹也!自染奇疾,触辄迷昧,犹口喃喃,诵诗书作韵语不休。”
    由此可见,南原郑氏家族教育是非常严苛的,从小就必须受到祖训、家规的约束,行为举止都必须符合道德规范。  
    二、少年时期受到严格规范的宗族私塾学堂启蒙
    郑氏宗族一直是世家大族,南原郑氏自唐朝末年迁居建德(今东至县)以来,非常注重教育,在宗祠里设立私塾学堂,用以教育培养族中子弟。
    相传郑三俊在黄龙庵书院读书时非常用功,有次先生见其很晚了才钻进黑蚊帐里睡觉,于是一时兴起,吟了句“乌龟帐,帐乌龟,爬上爬下”,郑三俊意识到先生在考他,略一思索,将头伸出帐外,续道“黄龙庵,庵黄龙,飞进飞出”,先生一听,不觉暗暗惊奇,觉得这小子将来一定不是等闲之辈,于是心思多半用在郑三俊身上了。
    郑思旭在《读书吟》中写道:“晨钟敲便起,霜重不开门。炉红拭几席,水暖净壶冰。沐竟展卷读,疑深逐句寻。古人未见我,我思见古人。自得匪耳食,劳我真精神。血花呕盈斗,苦茗啜数升。寻得孔颜乐,梅花天地心。”说明郑氏子弟读书是非常用功和刻苦的。
    其又在《夏夜宗祠阅族中诸子会课》中写道:“几阵寒芒绕栋楹,雄才伯仲费评衡。无花眼力推前辈,有价文章让后生。轼辙谩夸苏氏子,机云不羡陆家名。灯前搦管丹黄遍,拭目宗祊彩凤鸣。”说明郑氏子弟不但要努力学习,还要接受严格的考试。
    三、青年时期受到成熟发达的书院教育
    1630年,郑三俊在《唐山寺碑记邑志》中讲述自己于公元1596年至1597年间,为了备考乡试、殿试,来到本县唐山寺书院听金养初老师讲学,因人多而无处落脚,受唐山寺主持老衲照公施舍,免费提供一间寺院讲经的精舍供其学习居住。
    郑三俊果然不负师恩众望,于1597年考中举人,1598年考中进士,联捷两试,官至吏部尚书,加太子少保,成为明朝的股肱之臣,国家的栋梁之才,享有“天子三问”之资,天下第一清品之誉。
    至此,他的一生与教育结缘。为官期间极力改善民生,发展教育,所任之地全部将他列入名宦。先后进入北直隶真定府元氏县(现为河北省元氏县)报德祠、北直隶真定府真定县(现河北省正定县)名宦祠、河南归德府(现为河南省商丘市)名宦祠,列入福建名宦、家乡南直隶建德县(现为安徽省东至县)乡贤祠。
【与魏忠贤斗争篇】
    据清朝张廷玉纂修的《明史列传郑三俊》记载,郑三俊在光禄寺少卿改任太常寺少卿时,还未上任就上奏天启皇帝陈述太监高采监税浙江、福建、广东期间的贪赃枉法等六件事,当时魏忠贤为避免自己的恶行败露,与天启皇帝朱由校的乳母客氏串通,离间后妃之间的关系,甚至不让后妃和皇帝相见,而郑三俊曾在上书的奏折中有“三宫之中的人应忠实厚道,艳丽浅薄的之人不应放到皇帝身边”的奏语。魏忠贤得知后,派两名太监来到上书房秘书阁,命令阁臣除掉“艳丽浅薄”之语,并欲假借皇帝诏书重惩郑三俊,遭到了秘书阁大臣们的据理力争,最终拟旨以郑三俊上书前朝的故事来推辞。郑三俊接着又在上书天启皇帝《平众愤消隐祸》奏折中说:“现在宫中宦官(太监)的腐朽、残毒无人能及,秘书阁大臣为了自保,都将太监的恶行指为故事。古人有言太监闻名,不是国家的福分。如今闻名的太监如魏忠贤之流,内结朋党,外织派系,依仗内阁大臣控制要挟、贬损打压其他官员,而内阁大臣总是一味的阿谀奉承,自甘堕落,不司其职,真的是让天下人寒心。”历数魏忠贤的种种罪状,让魏忠贤十分恼怒,认为奏折上的话语侮辱了内阁,就将奏折留在宫中不下发。
    在都察院左佥都御史任上,郑三俊上书天启皇帝陈述军队粮饷大计,同时劝谏中央、地方各部门要以国家利益为重,同心协力辅佐皇帝,此时吏部郎中徐大相因议论政事遭到阉党陷害被贬谪,郑三俊直接向天启皇帝上书相救。在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任上,户部右侍郎杨涟弹劾魏忠贤,郑三俊又上书天启皇帝极力检举。
    1624年初,在北京户部右侍郎任上,因太仓里连一年的储蓄都没有,郑三俊立即奏请天启皇帝实行充足储量的几件决策事项,用以改变朝廷储蓄现状,以备应急之用。此时恰逢魏忠贤将杨涟、左光斗等人全部从朝廷驱逐,郑三俊就称病辞职离去。1625年8月,魏忠贤的同党张讷请求毁掉天下的书院,弹劾郑三俊与邹元标、冯从吾、孙慎行、余懋衡合污同流,郑三俊也因此被夺去官职闲居在家。
    为此,郑三俊写了《都甫兄闻余有解绶之意寄诗因次其韵》诗文给堂兄郑三谟表达了自己的心情。诗曰:“凭栏千里暮烟浮,况是年华又晚秋。脱尽残枝生旧冷,朅来孤绪起新愁。雁行欲下留清咽,鸰影空怜寄远忧。底事关心容鬓改,白云何处且登楼。”
【抗清驱夷篇】
    1645年初,南明福建隆武皇帝、明绍宗朱聿键在《监国与郑三俊书》中传谕郑三俊,要求其与九江督军袁继咸商讨抗清驱夷的军国大计,并在江西上饶和徽州、池州一带组织军事力量收复失地,以期克服北京,恢复大明王朝。随即郑三俊赴江西浮梁锦江南原郑氏祖居地发表了《锦江祭祖文》、《建置饗堂祀田记》两篇讨伐檄文。
    福建军事首领黄道周在《与郑玄岳先生书》中表明了态度,愿意接受郑三俊的统一指挥,从福建带领子弟兵一路攻打到上饶、抚州,1645年12月底在攻打婺源时失利,被徽州守军张天禄俘获押赴南京,洪承畴劝降无果,于1646年2月被清军杀害。池州军事首领吴应箕在《三上郑太宰书》中表示愿意替老师效力,在池州带领子弟兵收复失地,曾一度占领了贵池、石台、东流等县,并与徽州军事首领金声相互呼应,1645年10月在阻击清军南下的战斗中因寡不敌众兵败被俘,被清军割去首级,其家人百余口和义军将士全部壮烈捐躯。1645年8月,徽州军事首领金声在固守绩溪战中被叛徒黄澍出卖,与清军里应外合,城破兵败被俘,押赴南京,洪承畴以同年进士身份劝降无果,于1645年12月被清军杀害于雨花台。
   至此,由郑三俊组织领导的三支抗清驱夷队伍全军覆没,南明隆武政权也因全面军事失败而彻底灭亡。郑三俊因受到学生洪承畴的保护而安然脱身,于1646年底郑三俊在家乡龙池洞旁筑一室名“影庵”,潜心著书立说,写《影庵》诗:“朝去扫白云,晚来卧明月。一心抱区区,冷如松间雪。欲拟老前峰,苍天不可说。谁是舞刘琨,空击唾壶缺。”表明心志,从此以遗民自居。
【家乡人文风景诗篇】
   杖藜行拾级,散步过林烟。因探石龙窟,随观瀑布泉。春残花事少,兴老酒怀颠。何日来悬耜,孤吟更上船。
   ——摘自郑三俊《游龙池洞观瀑布》
   我为寻梅至,寒山未有枝。谁将一滴水,拟向过桥时。岩上云留石,溪边藓没诗。摩娑不尽意,怀古独深思。
    才扪松关石,先寻庾岭枝。一溪寒影里,可似杖藜时(智南和尚有杖藜扶我过桥东之句)。山老曾无寺,碑荒尚有诗。凭师亲问句,欲起大梅思。
    ——摘自郑三俊《游梅山寺和韵
   避世来空谷,寻源得旧游。一弓藏小芃,半月隐丹邱。涧石古衣瘦,山深鸟语幽。支头看气爽,天地冷然秋。
    ——摘自郑三俊《游洪龙庵》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发表于 2020-8-20 23:35 本帖发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发表于 2020-8-21 07:01 本帖发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是郑氏后人?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楼主| 发表于 2020-8-21 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是的。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发表于 2020-8-21 10:51 本帖发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厉害,官至太子少保,朝廷一品大员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投诉删帖|池州人网 ( 皖B2-20190096 )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电话:0566-3396977

GMT+8, 2025-2-25 04:39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