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人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x
郑氏族谱序 杨士奇 【前言】杨士奇的这篇《郑氏族谱序》是依据《饶州府志》等地方府志的资料记载,对祁门郑氏唐朝的家族历史功绩做了高度评价,因其身份特殊,文章又出自于《四库全书》之《东里续集》,具有文献资料的权威性和学术资料的价值性。另外,迁徙安徽省东至县的祁门郑氏(始祖郑选,公生四子,分别为京、成、湾、荣)后裔有两支,一支是唐朝乾符年间(874年—879年)由郑选长子郑京从祁门县西乡画锦都迁居东至县仙寓山,因战乱越六世而没,复由江西浮梁县锦江郑玫五世孙郑文渚迁居的南原郑氏,人物代表是郑三俊;另一支是元代浮梁新居郑传十三世孙郑舜臣迁居东至县城西的建德郑氏,人物代表是郑景曜。因此两支同源,均为郑选三子郑湾(公生五子,分别为艺、谓、传、鲁、玫)后裔,建德郑氏为司徒郑传之后,南原郑氏则是仆射郑玫之后。 贵州布政司参政郑景曜(1404年进士)以其所修郑氏族谱,介贵州按察佥事郭公绪(1412年进士)求序之,谱有吾友胡仲器序,又有元干寿道(干文传)所为郑子谦(郑合生)家作司徒庙记。寿道、子谦皆元延祐乙卯(1315年)进士,与先曾祖(杨景行,1315年进士)有同年之好,于余为序谱固宜,抑余在馆阁尝见郡邑所上志书,而《饶州志》载郑司徒(郑传)事与谱合,又载宋贤彭汝励(1065年乙巳科状元)之诗,所以咏叹当时功德爵位之盛,有景仰不忘之意,则为之序,谱固有徵(考据)也。 郑氏望出荥阳,唐永泰中(谱载765年)讳选者(63世郑选)自荥阳徙徽之祁门,黄巢之乱选(郑选)之孙传(65世郑传)偕其弟鲁(郑鲁,官郎中)、玫(郑玫,官左仆射)奋布衣、举义旅,保障其乡。既而(不久)邻邑土寇连结为乱,传(郑传)尽平之,遂保徽、饶二州。传(郑传)积官至检校司徒、上柱国,其没也,人庙祀之于浮梁。司徒(65世郑传)十三子(66世延字辈),其有官者十一,而六居浮梁(今江西浮梁县),浮梁又十一世有讳舜臣者(77世郑舜臣),徙池州之建德(今安徽东至县),舜臣至景曜(81世郑景曜)四世矣。此谱纪自选始,至舜臣以下,则惟记建德之族,盖特详其本派云。 凡今天下宗族之盛者,率其上世有大功德于民,始巢寇之盛,其锋所向,莫或于之抗,大州大邑重爵厚禄者,往往望风弃城而去。司徒(郑传)初非有一命之职,乃能毅然以斯民为己忧,其功烈(功勋业绩)之盛虽不详于史传,而能使其民庙而祀之,志而显之,后之贤者又歌咏之不忘此,岂偶然者哉!至于今,其后嗣益众,诗书仕宦往往有闻,非由上世功德及人之深者之所遗欤! 吾于此谱,盖敬叹其源本之厚也。《传》(《左传》)曰:“公侯子孙,必复其始。”郑氏必有贤子孙力学蓄德复振于后欤。景曜发身进士,自监察御史升今官,有贤名于时,固郑氏之贤子孙乎! 是为之序。 峕(时)大明宣德元年(1426年)二月丁丑荣禄大夫、少傅、兵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庐陵(今江西吉安)杨士奇书 【注释】 杨士奇:(1366年-1444年),本名杨寓,字士奇,号东里,吉安府泰和县(今江西省泰和县澄江镇)人。明朝初年重臣、学者。杨士奇自少丧父,游学四方,至建文帝时方才受召修撰《明太祖实录》,授翰林院编修。明成祖即位,迁太子侍讲,辅佐明仁宗,迁礼部侍郎、少师、华盖殿大学士,兼任兵部尚书。他先后历经五朝,任内阁辅臣、首辅,与杨荣、杨薄等同心辅政,并称“三杨”,时人称之“西杨”。并以“学行”见长,先后担任《明太祖实录》、《明仁宗实录》、《明宣宗实录》总裁。获赠左柱国、太师,谥号“文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