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人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搜索
查看: 29805|回复: 10

池州的,研究皖南?安庆的,研究皖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5-31 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人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x

前言:
  池州的,研究皖南民俗文化?
  安庆的,研究皖江历史文化?“安吹”们的皖江文化跟江南文化搭吗?
   江淮文化看来是没人管了,狡辩池州是“江淮大地”的“淮吹”们该怎么办?


   为加强长三角三省一市相关研究机构的合作和协同,推动江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根据“长三角三省一市江南文化研究学术共同体合作框架协议”,“长三角江南文化研究学术共同体建设圆桌会备忘录”的有关要求,经上海市社联、江苏省社科联、浙江省社科联、安徽省社科联共同研究协商,决定在长三角三省一市江南文化研究学术共同体框架内,成立长三角江南文化研究联盟.

  首批确定23家研究机构。各研究机构将聚焦重点研究领域和重大研究课题,联合攻关,共同开展跨学科、跨领域、跨地域研究,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理论成果和决策咨询报告,共同打造江南文化研究品牌。


“长三角江南文化研究联盟”首批成员单位名单:

上海市(5家):
青浦-复旦江南文化研究院复旦基地
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
华东师范大学江南文化研究院
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
上海师范大学中国近代社会研究中心
江苏省(6家):
江苏省吴文化学会
江苏省历史学会
江苏历史文化研究基地
江苏省地域文化研究会
江苏省吴文化研究基地
江南大学江南文化研究院

浙江省(6家):
浙江省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
浙江省委党校文化发展创新与文化浙江建设研究中心
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学术文化研究中心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浙学研究中心
浙江师范大学江南文化研究中心
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

安徽省(6家):
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
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
安庆师范大学皖江历史文化研究中心
池州学院皖南民俗文化与旅游发展研究院
安徽省徽学学会
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楼主| 发表于 2021-5-31 21:05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
且看安庆人的百度词条:皖江

    “皖江”一词的出现,至明末且仅指安庆,如李先芳和桐城方氏女皆有皖江的诗词;至康熙八年,徐釚因多作皖江之诗被友人作序称为‘皖江知己’。也仅是作序者自称“皖江人”。

   皖江地区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指长江流域安徽沿江地区,覆盖地域涉及现行行政区划的5市。即:安庆、池州、铜陵、芜湖、马鞍山?!!!
  九十年代指?九十年代以前的历史?都不要了?

   皖江文化,在文献记载中直到唐代皆为孤寒之地,但随南北强弱逆转,长江转运的兴起,逐渐走向冲繁,特别是江南沿江大道从东向西的转移成……

  南宋初年,设池州路,明隆庆年间设徽宁池太兵备,为安徽之雏形,首次领江北安庆。(帖主注:这个安吹们是假装看不见的。)

继续看:

   皖江自元末以来,因为战争的缘故,移民对皖江开发具有首要地位。皖江地区主要是移民地区,世居皖江地区最早的也只是唐、宋时期。
   皖江人的先祖多来自徽州和江西鄱阳,多数是元、明时期迁来。移民地区的显著特点是接受新生事物较快,因此,皖江人的思想观念比较解放,常常得风气之先。八百里皖江,哺育善于创新的人文传统。
《宋史地理志》云:扬州人“人性轻扬,善商贾”、浙江人“人性柔慧,尚浮屠之教”“善进取,图急利”、徽人“人性沉稳,善商贾”(“沉稳”是儒家文化的积淀)。 皖江文化自先秦以降,从未中断,源远而流长。皖江文化涌现出大量文化世家,有的绵延数代,名人辈出。由于移民和交通的便利,皖江文化开放程度高、创新意识浓、文化辐射力强,在许多方面使部分文化内容从区域文化范围上升到主流文化圈。14世纪,成千上万的新移民拥挤于古南岳(天柱山)下,面对浩淼的长江彭蠡泽,围江造堤,兴水利,筑良田,造房舍,建圣殿---朱子祠,履朱学,睦土著,而信任,而通婚。十七世纪,桐城派朱书云:“吾安庆,古皖国也……神明之奥区,人物之渊薮也。

然元以后至今,皖人非古皖人也,强半徙自江西、浙江,其徙自他省会者错焉,土著才十一二耳。”民众的性格气质决定了城市特性和文化特征。
    徽州文化是新安江上源的山区文化,淮河文化是淮河流域的平原文化,皖江文化则是有山有水的文化。文化品格上各有不同,徽州文化,山凝重厚实,遗存多积淀厚;皖江文化,水飘逸空灵,感染强唤性强,文学艺术卓著。

  既曰 “皖江”一词的出现,至明末且仅指安庆,又何来皖江文化自先秦以降,从未中断,源远而流长。
前后自我矛盾,呵呵、、、、、、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发表于 2021-5-31 21:22 本帖发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发表于 2021-6-1 07:49 本帖发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点赞!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发表于 2021-6-1 08:57 本帖发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点赞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发表于 2021-6-2 06:14 本帖发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总体是研究江南。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楼主| 发表于 2021-6-7 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刘叙德 发表于 2021-6-2 06:14
总体是研究江南。


   研究江南文化的,有的合适,有的并不合适。

   知道最有江南味道的地方是哪里吗?知道什么是“江南”吗?
   苏南是江南味道的地方吗?并不是,  知世故而不世故.苏南人是做不到的,那里的人稍显圆滑世故点了。并且骨子里的某种优越感也挥之不去,自我感觉良好,自认自带某种“气质”。
   上海人跟苏南人差不多,更趋于相同。

  苏南和上海都称不上是最有江南味道的地方,皖南当然更算不上了。
更别提江北安庆了,“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演绎得挺好的,研究啥江南文化呢?

  最有江南味道的地方是浙江,而且基本上境内皆江南。
为什么偏偏说浙江才最有江南的味道?

“人性柔慧,尚浮屠之教”。
这是以浙江人之来源,以历史人文为背景,兼顾方言底层形成,等等等等角度得出的结论。
反对结论之前,建议可以去多了解一下浙江的村落和建筑,文化和信仰……。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发表于 2021-6-8 16:39 本帖发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发表于 2021-6-20 07:43 本帖发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个词条,我补充的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发表于 2021-6-20 09:04 本帖发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当时还没找到正嘉间安庆知府就有使用“皖江”(康熙府志),有两处。词条修改不方便就没改了。这个是目前我能找到的最早出处了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投诉删帖|池州人网 ( 皖B2-20190096 )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电话:0566-3396977

GMT+8, 2025-4-6 05:14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