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人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x
郑三俊晚年的遗民生活 郑素明 自明朝灭亡,抗清驱夷失败后,郑三俊在学生洪承畴的保护下安然脱身,后在家乡南原龙池洞旁筑一室名“影庵”,左右楹联“不闻、不见”,自号巢云老人,以明朝遗民自居,题《影庵》诗以表心志:“朝去扫白云,晚来卧明月。一心抱区区,冷如松间雪。欲拟老前峰,苍天不可说。谁是舞刘琨,空击唾壶缺。” 从他的学生沈寿民的《祭影庵郑师文》中可以看出他晚年处境十分艰难,另外从他写给徐自达的信中可以看出他晚年的生活也极为困难,甚至要依靠朋友接济渡过难关。 一、处境的艰难 沈寿民在《祭影庵郑师文》中写道:“呜呼!贞臣在难,喻妇则嫠(寡妇)。或碎而迅,或完而迟。要固心其如结,亦异轨而偕归。莫墨胎后人之为义,胡不陨躯捐脰于马首?而犹闻西山之上有伯夷,薇也若给,曷命衰也?”把郑三俊遗民的处境比作封建社会的寡妇,说明他做为明朝的忠臣,在清朝是不会受到任何优待的,更是没有任何社会地位的。 纵观历史,凡事改朝换代,先朝遗臣要么殉国,要么做遗民,要么投降新朝。殉国的最简单,一死了之。投降的,未必得到尊重,都被后世列入《贰臣传》,遗臭万年。唯有遗民自居的,生存最为艰难。郑三俊做为明朝的五朝元老、大学士、内阁辅臣、一品重臣,在明朝灭亡后组织力量抗清驱夷,失败后唯一的选择是遗民自居,这需要坚强的意志力和隐忍力。 二、生活的困难 他在《复斗南书》中记载,1647年乡绅徐自达派儿子徐德猷携带书信和粮食拜见郑三俊,以求乱局良策。他在回信中表示自己居住在“影庵”并不是效仿先贤,而是专心参禅悟道,远离政治,对来访者一律“不闻不见”,不关心时局变化。同时对于徐自达求解时局的对策,郑三俊表示自己没有任何办法。另外,对自己在生活困难的时候得到老朋友徐自达的粮食馈赠表示诚挚的感谢。书曰: 老夫栖迹(遁身隐迹)山庵(影庵),犬马(臣子对君主的自喻,表示忠诚)虚生(徒然活着,白活),触绪(触动心绪)增感,联以付之不闻不见而已,非有希踪(指能达到或比并)往哲(前贤,先哲)之意也。 不见我翁又三年,桑梓痛痒(疾苦),想知关切,顾亦无如之何(意思是没有任何办法)。当此之时,惟有安分守正,保先世坟墓,乡里称善人,斯可矣,他复何言(还能再说什么话呢!表示感慨很深)。 兵火之余,室庐如扫,翁安得遗赠及我饮食之赐,充病衲(年老多病的僧人。郑三俊晚年筑一室,名影庵,居此参禅悟道)十日之粮,不能不悉领矣。 令郎再来荒山,可一叩我病榻,欲得悉我翁近来杖履(引申为日常生活起居之事)也。山中积雪,寒欲堕指(冻掉手指),呵冻(嘘气使砚中凝结的墨汁融解)漫书(随意书写),扇头(扇面之上,指片言只语)数语,寄翁一笑,久废笔砚,不及我翁尚能作小楷淋漓也。 此复并谢! 同时,为了感谢徐自达,缅怀老朋友,特作《明处士徐公斗南墓誌》并书“明处士斗南徐公之墓”碑以表纪念。铭曰: 公老于儒,善读书,熟知前言往行,能不以意私好恶,又通达时务,好行其义,凡邑中兵赋工虞、军民徭役之属,无不洞悉源委(原由曲衷),灼知善败(成败),邑大夫遇有兴革大利害必咨之,具以正对(直言对答),真不啻(如同)蓍龟(占卜,比喻德高望重的人)在陈,魍魑(指各种各样的坏人)膽懾(胆慑,恐惧丧气)也。故乡推祭酒,邑号老成,邑之贤大夫、乡元老及其家先达无不式其庐而额其堂者,余独无有(没有),然亦雅相敬重,心许之久矣。 今墓木已拱(指人死了很久),其子德猷(徐德猷)来具述父生前意,余不忍负,特为题其墓云“明处士斗南徐公之墓”,并书前语付德猷刻诸石,表而竖之,以当余挂剑(怀念亡友)之意云。 壬辰(1652年)秋月巢云老人郑三俊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