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562
- 金币
- 个
- 银元
- 枚
- 铜板
- 个
- 回帖
- 0
- 精华
- 好友
- 注册时间
- 2010-9-29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听众
- 收听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人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x
(一) 郑和下西洋的是是非非
(二)马嘎尔尼来华的恩恩怨怨
1433年,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211年后的那一年是公历1644年,旧历甲申年。这一年明朝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而亡,在这位苦命天子的生命最后一刻,只有一个太监陪在他的身边。随后大顺皇帝李自成兵败山海关,退出北京城。接着清军的铁骑横扫中原,在“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立发”到处一地鲜血的恐怖政策之下,满清不仅在肉体还在心灵上征服了汉民族,东方这块古老的土地生活的这个民族在此后的两百年间就集体跪倒在了皇权之下,少了一点骨气和血性。
也就在这一年,英国克伦威尔指挥的国会军在马斯顿荒原打败了保王党军,这一战被看成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转折点。这一年约翰弥尔顿发表《论出版自由》,这部著作成为关于思想自由、传播自由最为重要的文献之一。
有人说,中国古代的历史只不过是君主覆灭的一再重复而已,任何进步都不可能产生,它的历史就是一个平面圆圈的循环。西方跳出了这个圆圈,步入了破浪式的上升轨道。甲申年,正是西方步入这个轨道的标志性年份,西方与中国渐行渐远。
在此后的一个半世纪里,大清王朝的几代皇帝励精图治,开拓疆土,“海棠叶型”的疆域面积达1300万平方公里,到乾隆五十(1786年)人口已达3.9亿,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一,开创了“康乾盛世”,但因人口基数太大,粮食产量按人口平均计算在历朝可能又是最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与前代相比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人们依然过着“暮归的老牛是我的同伴”“你挑水来我浇园”这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但清朝统治者和士大夫阶层被光辉成就所陶醉,彻底酣睡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在表面光鲜的背后,政治、文化却是全面的倒退,清朝承继了明朝的政治制度,验证了汤因比所说的“当一个民族被另一个民族征服时,同时也被另一个民族所征服”的历史规律。“存天理,灭人欲”成了核心价值观,正如戴震所言“前朝以吏杀人,本朝以理杀人”;军机处的设立把皇权专制发展到顶峰;秘折制度使官员个个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多磕头少说话”成了做官之道;八股取士、文字狱把读书人的头按在了故纸堆里,从此只有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关上了国门,人们只能坐井观天,……。因而今天在有的史家笔下清初的康乾盛世是 “落日的余晖”,是“饥饿的盛世”。
而此时的英国却昂首向前,蒸蒸日上。1687年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建立了经典力学体系;1688年“光荣革命”和1689年议会颁布《权利法案》奠定了近代宪政的基础;18世纪上半期,内阁制逐渐形成;于此同时展开殖民扩张,拓展海外市场;1765年“珍妮机”发明,工业革命开始;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其倡导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改变了英国国家战略乃至世界的历史进程;1785年,瓦特发明的联动式蒸汽机广泛推广,大工厂制形成,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富有朝气和最为发展潜力的国家。
工业革命巨大的产能需要更为广阔的海外市场,在自由贸易的理念下,以武力为后盾,英国要把它的商品销售到世界各地,但英国的商品在面积广大、人口众多的中国却遭到自给自足为特征的小农经济的顽强抵抗,而英国对中国的茶叶等的需求量却越来越大。于是为解决中英贸易不平衡问题,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于1792年派马嘎尔尼以贺乾隆帝八十大寿之名来华。没想到的是,就是这次中英历史上第一次正面接触,改变了英国对华政策,也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1793年马嘎尔尼来到中国,随员80余人,包括天文数学家、艺术家、医生,和95名卫兵,由兵船护送。所携“贡品”,约值13124磅,内有天文、地理仪器、图书、毯毡、军用品、车辆、船式,总计600箱,俱为用心选购,以示英国的文明和富强。使团奉命交涉的主要事项有:英国派全权大使常驻中国、中国增开通商口岸、中国制定固定公开的海关税则等六个要求。
乾隆皇帝对英使的到来非常高兴,但,是以藩属的供使来对待的,最后因英使坚决不行跪拜礼惹得乾隆皇帝龙颜大怒,拒绝了英国的所有要求,并在回复英国的国书中出现了这样带有挑衅性的语言:“其实天朝德威元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然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置办物件。”这封无礼的“圣旨”,让清王朝的傲慢和自负大白于西方诸国面前,加上马嘎尔尼及其随员在中国逗留的几个月时间的亲眼所见,在他们的眼中有关清朝关键词是:贫穷、饥饿、弃婴、兵祸、肮脏、腐败,由于马可波罗和传教士们的宣传给中国在西方人头脑中造成的美好印象被彻底颠覆。
由于大清王朝的统治者的自大和自闭,古老的中国再一次于世界文明失之交臂,依然迷失于“历史的三峡”之中
这次英使来华的礼仪之争,被时人意淫成英国人的膝盖不能弯曲,直到半个世纪之后,连“开眼看世界”的林则徐都信以为真,产生了轻敌的思想。
英使所携带的代表英国工业文明的物品被弃之如敝履,直到七十多年以后的第二次鸦片战争,英军进入圆明园才发现这些珍贵的礼品被堆放在一个角落里,布满了灰尘。
这段历史留给今人的只有哀叹和唏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