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人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搜索
查看: 1704|回复: 4

“如果再见不能红着眼”,6步防护要记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0-25 11:26 本帖发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人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x
“红眼病”是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俗称,患者的结膜会呈现出鲜明的充血状态。此病不仅以结膜的高度充血为显著标志,还常常伴随着强烈的异物感、眼泪汪汪、对光线敏感以及眼部分泌物异常增多等一系列令人不适的症状。“红眼病”在我国被列为法定的丙类传染病,其特点是传染性强,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流行。

微信图片_20241025112554.jpg

别致的戏称

“红眼病”还有一个别致的戏称——“阿波罗11号病”。这个名称的由来颇具故事性:1969年,当全球首次大规模暴发“红眼病”的疫情席卷非洲加纳时,恰逢人类历史上的壮举——阿波罗11号成功登月,两个事件的时间点不期而遇,因此得名“阿波罗11号病”,仿佛是与太空探索同时期的一个不速之客。自暴发以来,“红眼病”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多次引发大流行,成为公共卫生领域关注的重点。


我国首次暴发是什么时候?


在我国,“红眼病”的首次大规模暴发发生在1971年,其影响范围之广,几乎覆盖了除边远地区外的全国所有区域。面对这样一场来势汹汹的疫情,人们不禁要问:究竟是谁在幕后操纵了这场“红眼风暴”呢?

微信图片_20241025112557.jpg

“红眼病”是什么引起的?

科学研究显示,引发“红眼病”的主要“罪魁祸首”是肠道病毒家族中的两位成员:柯萨奇病毒A组24型变异株(简称CVA24v)以及人肠道病毒70型(简称EV-D70)。在少数特定情况下,某些类型的腺病毒也会加入这场“捣乱”,导致“红眼病”的发生。自1971年全国首次“红眼病”大暴发以来,我国“红眼病”也出现多次小规模暴发,特别是在1975年、1979年、1981年和1984年,主要病原体是EV-D70。然而,自1986年以后,我国“红眼病”分别在2007年、2010年和2023年出现三次全国性暴发,流行的主要病原体转变为CVA24v。

如何预防“红眼病”?


为了有效预防这种病症,以下是一些关键的预防措施:

1.个人卫生习惯: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红眼病的关键,包括勤洗手、养成不揉眼的习惯。


2.避免接触感染患者:如果身边有红眼病患者,应避免与其近距离接触,如拥抱等。患者的个人用品如毛巾、脸盆等应与他人严格分开使用,并且应进行消毒处理。


3.环境清洁卫生:定期清扫家庭和工作场所,尤其是卫生间、厨房等易滋生细菌的地方。


由于红眼病的主要病原体CVA24v和EV-D70病毒表面没有包膜结构,这使得75%的酒精无法有效灭活它们。因此,在消毒时,我们需要使用含氯消毒剂,如“84消毒液”,来彻底清洁和消毒物体表面,以切断病毒的传播途径。


4.提高免疫力:充足的睡眠有助于恢复身体机能,提高免疫力;适度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避免过度劳累和保持良好的心态有助于降低病毒感染的风险。


5.避免接触污染水源:由于红眼病可以通过水源传播,应避免在未经消毒的游泳池或公共浴室中游泳或洗澡,以降低感染风险。


6.及时就医:如果出现红眼病的症状,如眼红、流泪、畏光、眼痛等,应及时就医并接受治疗,同时注意个人用品的消毒,避免家庭内传播。


目前,疾病治疗主要集中在缓解症状和预防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上。因此,做好公共卫生监测、开展健康宣教活动,及时发现并隔离患者,成为了预防“红眼病”大规模流行的关键措施。通过这些手段,我们可以有效地降低“红眼病”的传播风险,保护公众的健康安全。


来源/健康科普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发表于 2024-10-27 17:07 本帖发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发表于 2024-10-31 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预防很重要。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发表于 2024-11-1 09:45 | 显示全部楼层
传染性强,防护最重要。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发表于 2024-11-1 21:33 本帖发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点赞点赞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投诉删帖|池州人网 ( 皖B2-20190096 )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电话:0566-3396977

GMT+8, 2025-2-26 01:57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