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人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x
一、案例背景 在当前金融环境下,个人征信记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贷款逾期后产生的不良信用记录让不少人忧心忡忡。一些不法分子瞅准了人们急于消除不良记录的心理,打着“征信修复”的幌子,设下诈骗陷阱。很多消费者由于缺乏对征信知识及相关诈骗手段的了解,很容易陷入其中,遭受经济损失并面临更大的信用风险。
二、案例简介 客户张某来网点办理销卡业务,声称自己被诈骗,原来客户张某因贷款逾期,向网络平台咨询沟通删除不良记录无果后,在网上看到一则广告说可以代理消除不良记录,于是张某添加了该广告上的代理维权公司的联系人。该公司工作人员告诉张某按要求交给该公司1万元定金、手机号及银行卡,约定事成后再付2万元。一个月后,该公司称征信逾期修复成功,但张某查询信用报告后发现信息并未修复,再联系该公司时,对方已失踪。 诈骗者利用张某对消除不良信用记录的迫切心理及对征信修复的误解进行诈骗。以虚假广告吸引客户,承诺能修复征信等,在获取客户个人重要资料和资金后失联。张某缺乏对征信知识的了解,轻信网上不明机构的虚假承诺。在未核实机构真实性和可靠性的情况下,就轻易提供个人重要信息和资金,最终被骗。
三、风险提示 1、不法分子往往以“手续费”“打点费”“定金”等各种名义要求消费者预先支付费用。他们承诺在维权成功后收取更高比例的费用,可一旦拿到钱,要么敷衍了事、消极处理,要么直接失联,导致消费者不仅无法实现维权目的,还白白损失了前期支付的费用。 2、为了实施诈骗,不法分子会要求消费者提供大量个人信息,包括身份证号、银行卡号、手机号、密码等敏感信息。这些信息一旦落入不法分子手中,可能会被用于盗刷银行卡、冒用身份办理贷款或信用卡、进行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给消费者带来更大的经济损失和信用风险。 3、不法分子所谓的“维权”手段,如恶意投诉、编造虚假理由等,不仅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反而可能会引起金融机构的关注和警惕,导致消费者的信用记录进一步受损。此外,一些维权机构声称可以修复征信,但征信修复有严格的法律规定和程序,个人无权随意修改,非法的征信修复行为不仅无效,还可能会让消费者面临更严重的信用问题。 4、不法分子教唆消费者采取的一些维权行为,可能涉嫌违法犯罪,扰乱金融机构正常经营秩序。一旦被发现,消费者可能会面临法律的制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留下违法犯罪记录,对个人的工作、生活和未来发展产生严重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