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人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搜索
查看: 1114|回复: 1

吃得到新鲜荔枝的长安城,正处于气候暖湿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6-27 16: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人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x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后,得益于此后持续一百多年的气候暖湿时期,加上李渊父子的经营,大唐得以逐渐平定四方势力,建立起了一个统一帝国,这时期,荔枝在四川的多点广泛种植和进贡长安,是唐朝前期气候暖湿、帝国平稳安乐的重要表现。
  
对于大唐帝国这座暖湿的气候,多次吃过荔枝的诗人杜甫深有体会。就在戎州(今四川宜宾)的一次宴会中,杜甫写道:
  
“座从歌妓密,乐任主人为。
  
重碧拈春酒,轻红擘荔枝。”
  
对此,中唐诗人卢纶(739-799年)也对盛产荔枝的四川印象很深刻,在《送从舅成都县丞广归蜀》 诗中,卢纶写道:
  
“晚程椒瘴热,野饭荔枝阴”
  
由于毗邻关中地区长安城的唐代四川盛产荔枝,这就使得杨贵妃拥有了吃荔枝的可能,因为以当时的交通和保鲜条件,遥远的两广岭南地区的荔枝,根本难以保质保鲜的送到长安,所以当大唐帝国逐渐衰落以后,中晚唐诗人杜牧还感慨地回忆唐玄宗当年兴师动众,为杨贵妃进献荔枝时说: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1.png

吃得到新鲜荔枝的长安城,正处于气候暖湿期
  
实际上,由于唐朝前期气候温暖,因此有19个冬天,大唐帝国长安城,是不下雪的。
  
那时候由于气候温暖,长安城中还种植柑橘,而在今天,关中地区寒冷的气候,使得最低只能经受零下8度寒温的柑橘,早已无法适应生存。《酉阳杂俎》就曾经记载,天宝十载(751年),长安皇宫中的橘子树结了150多颗大橘子,唐玄宗为此还吩咐将他们都分送给大臣们。
  
但大唐帝国的气候正在逐渐逆转,以梅花为例,唐代的长安和华北、西北一带广泛种植梅花,诗人元稹就曾经在和好友白居易游览曲江池后,赋诗《和乐天秋题曲江》:
  
“长安最多处,多是曲江池。
  
梅杏春尚小,芰荷秋已衰。”
  
梅花最低只能经受零下15度的寒温,在安史之乱前暖湿的气候中,梅花开遍了长安城,但随着气候的逐渐转冷,进入五代十国两宋的寒冷期后,到了北宋时期,北方很多人已经不认识梅花了,以致大才子、江西人王安石曾经写诗笑话说,北方人到了南方,第一次看见梅花不认识,还以为是杏花:
  
“北人初不识,浑作杏花看”。
  
拥有荔枝、柑橘和梅花的大唐长安城是幸福的,而这种幸福,即将因为气候的逐渐逆转而消失。
  
根据气候学家推算,大概在公元650年的唐朝初期,至中唐时期的公元800年,这一时期唐朝的平均气温,约比今天高1.2摄氏度;公元800年以后,唐朝总体平均气温低于现今平均温度,其中在唐朝末年的公元880年,更是比今天低了0.6摄氏度。
  
大唐开元二十九年九月丁卯日(741年10月21日),一场初雪,相比长安城的往年,提前了约38天。
  
唐玄宗没有意识到的是,大唐帝国在从618年建国后,持续100多年的暖湿气候,将以这场初雪作为标志,此后逐渐走入冷干气候,并掀起一场帝国的剧变。
  
根据史料记载,从公元741年提前到来的初雪开始,大唐帝国的平均气温,大概比此前的一百年下降了1摄氏度,在农业时代,不要小看这小小的1摄氏度,它的结果就是造成北方严寒,对草原等植被造成损害,从而导致牲畜承载能力降低、人地关系不断趋于紧张,在这种情况下,畜牧业难以维持的北方游牧民族,开始不断南侵。
  
到了763年,尽管安史之乱平息,但大唐帝国的气温也在不断缓慢下降,史书记载,765年正月,长安城“雪盈尺”;766年正月,“大雪平地二尺”;767年十一月,长安城“纷雾如雪,草木冰”;769年夏天,长安城“六月伏日,寒。”
  
就在这种气候不断逆转的寒冬中,诗人杜甫,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就在临死前一年的769年,诗人杜甫流落到了潭州(今湖南长沙),起初,他以为潭州并不下雪,还高兴地写诗说:
  
“湖南冬不雪,吾病得淹留。”
  
但实际上,当时就连长沙也不断大雪了,于是到了769年冬天,杜甫又写诗说:
  
“朔风吹桂水,大雪夜纷纷。
  
……烛斜初近见,舟重竟无闻”
  
“北雪犯长沙,胡云冷万家。
  
随风且开叶,带雨不成花。”
  
在南方,大唐帝国不断转冷的气候加上病困,最终彻底击倒了诗人杜甫,就在到达长沙后的第二年,公元770年,杜甫最终死在了由潭州前往岳阳的一艘小船上。
  
盛唐最后的荣光,最终也死于严寒之中。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发表于 2025-6-27 19:48 本帖发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荔枝龙眼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投诉删帖|池州人网 ( 皖B2-20190096 )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电话:0566-3396977

GMT+8, 2025-7-2 06:36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