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人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搜索
查看: 400|回复: 0

大九华山老田吴氏的开基始祖吴栋材   九华山老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7-30 07:01 本帖发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人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x
大九华山老田吴氏的开基始祖吴栋材

  九华山老田吴氏的开基始祖吴栋材,是中国历史上兼具政治气节与文化传承精神的重要人物。他的生平事迹、家族影响及其与九华山的佛教渊源,构成了一部跨越两千年的家族史诗,其中蕴含的精神内涵与历史价值,值得我们深入探寻与品味。

一、历史背景与家族渊源

  栋材公(公元前107年-前25年)出生于河南南阳桐柏县,系西汉长沙王吴芮四子吴阳的长子。吴芮作为汉初异姓诸侯王,在秦末乱世中,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远见,起兵反秦,后归附刘邦,为汉朝的建立立下赫赫战功。他在统治江淮地区期间,推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利民政策,深受百姓爱戴,其家族势力也在这一地区深深扎根,影响力深远。

  吴栋材自幼便在这样的家族氛围中成长,耳濡目染先祖的英勇事迹与治国理念,继承了先祖的优良遗风。青年时期的他,就已展现出卓越的才略和非凡的胆识。元康年间(公元前65-前61年),他凭借自身的才干,官至江西顺元府太守,成为一方地方行政长官。在任期间,他深入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和百姓需求,积极推行有利于地方发展的政策,使得辖区内社会稳定,经济有所发展。

  他的仕途轨迹与西汉中后期的政治生态紧密相连。当时,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官员的权力受到一定限制,但同时也有着施展抱负、为百姓谋福祉的空间。而吴栋材在官僚体系中,以直言敢谏著称,这既让他能够为百姓发声,也让他的命运随着政治风云而起伏。

二、政治生涯与归隐抉择

  栋材公的政治生涯,“为民请命”是其最为显著的特征。汉宣帝神爵年间(公元前61-前58年),他所治理的地区遭遇了严重的灾情,田地干裂,庄稼颗粒无收,百姓生活困苦不堪,流离失所。目睹此情此景,吴栋材内心焦急万分,他深知百姓的疾苦,毅然决定上书朝廷,详细陈述灾情,请求减免当地的贡品,以减轻百姓的负担。

  他在奏书中写道:“臣所辖之地,遭逢大旱,赤地千里,百姓无以为生,若再强征贡品,恐生民变。望陛下体恤万民,暂免贡品,以安民心。”这份奏书言辞恳切,却触怒了朝廷。朝廷认为他此举有违礼制,质疑他是否有私心,于是将他贬为六安令。

  这种“宁折不弯”的品格,与吴氏家族“三让立德”的祖训一脉相承。吴氏先祖泰伯、仲雍为了让贤,主动让出王位,这种高尚的品德一直流传下来,成为家族的精神支柱。吴栋材的行为,正是对这一祖训的完美践行,也成为后世敬仰的典范。

  在赴六安令任途中,他途经陵阳县(今青阳县),适逢僚友窦子明任陵阳县尹,得到僚友热情款待,道及九子山之胜,公欣然兴起,率随从往游九子山,果不其然,百闻不如一见,山清水秀,奇峰异石,山间云雾缭绕,阳光穿透云层洒在峰峦之上,“峰峦奇秀,高出云表”的景象尽收眼底。那雄伟的山峰仿佛直插云霄,奇特的岩石形态各异,山间的溪流潺潺作响,清脆悦耳,真是“山色遥侵客,水秀近媚人”。吴栋材被这壮丽的自然景观深深震撼,心中的烦忧与不快顿时消散。他心想,如此人间仙境,何不在此归隐,远离官场的纷争。于是,他毅然决定辞官,归隐于九子山北麓松阳图新城里(今老田村),开启了家族千年基业。

三、开创基业与文化传承

  栋材公的归隐并非消极避世,而是以另一种方式践行社会责任。初到松阳图新城里时,这里荒芜一片,廖草丛生,人烟稀少。他没有丝毫退缩,而是积极带领族人开始了艰苦的创业历程。

  他首先组织族人开垦农田,大家齐心协力,用锄头、镰刀等简陋的工具,一点点清除杂草,翻耕土地。遇到坚硬的土地,他们就先浇水软化,再进行翻耕。在开垦过程中,有人不小心被石头划伤,有人累得直不起腰,但大家都没有抱怨,依然坚持着。同时,他还带领大家兴修水利,寻找水源。他们沿着山势,开凿沟渠,将山上的泉水引入农田。经过几年的努力,曾经的荒芜之地变成了一块块肥沃的良田,老田村逐渐发展为“阡陌纵横,庐舍相望”的聚居地。

  这种开拓精神深刻影响了后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大九华老田吴文化”,其核心内涵“大善、大爱、开拓”与九华山佛教文化的“大愿、大爱、大善”相互交融。每年的特定时节,吴氏族人会与九华山的僧人一起举办祈福活动,为百姓祈求风调雨顺、平安健康。族人们会向寺庙捐赠物资,帮助僧人修缮寺庙;而僧人也会在族人遇到困难时,给予精神上的慰藉和帮助。

作为家族文化的奠基者,栋材公的后裔在历史长河中人才辈出。据《老田吴氏宗谱》记载,自西汉至清末,家族中举入仕者达73人。清朝礼部尚书吴襄更是文化名流,他精通诗词歌赋,其作品流传后世,深受人们喜爱。这种“耕读传家”的传统,让家族成员既注重农业生产,又重视文化学习,使老田吴氏成为皖南地区兼具经济实力与文化影响力的望族。

四、与九华山的地缘人文关联



  老田村位于九华山北麓,距离九华街核心景区仅10公里,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吴氏家族与佛教圣地结下不解之缘。吴栋材定居后,家族逐渐融入当地文化生态,形成“亦农亦佛”的生活模式。

  族人们在农忙时节,辛勤耕种农田,保证粮食的丰收;农闲时,会到九华山的寺庙中,聆听佛法,修身养性。他们既信仰佛教的慈悲为怀,又坚守着农耕生活的踏实勤劳。其宗祠“三治堂”与九华行祠(地藏圣迹第一处)毗邻而建,“三治堂”寓意着治家、治国、平天下,体现了吴氏家族的家国情怀;而九华行祠则是佛教活动的重要场所。历史上,这里曾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传统,无论是文官还是武官,经过此地都要下马下轿,以示尊敬,足见其在地方文化中的特殊地位。

  这种关联不仅体现在空间上,更渗透于精神层面。吴氏家风中的“睦宗族、敦风化”理念,与佛教“众生平等”的教义相互印证。在老田村,邻里之间互帮互助是常态,哪家有红白喜事,全村人都会主动帮忙;宗族内部更是团结友爱,共同解决困难。而家族成员参与寺庙修缮、资助僧众等行为,亦成为地方文化交流的佳话。相传,有一次九华行祠因年久失修,屋顶漏水,吴氏族人自发组织起来,捐款捐物,出力修缮,让寺庙焕然一新。

  李白游历九华山时,听闻了老田吴氏的故事,看到了吴氏家族与九华山的深厚渊源,不禁感慨万千,留下了“未有九华图,先有老田吴”的诗句,正是对这种人文历史的生动写照。

五、历史地位与现代价值



  栋材公的历史地位在当代得到进一步彰显。2024年8月,其故居“新城旧第”完成重建,成为九华山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项目。该建筑采用明清徽派风格,白墙黛瓦,马头墙高低错落,雕刻精美的门窗散发着古朴的气息。同时,融入了现代文物保护技术,如在建筑结构中使用了新型的加固材料,既保证了建筑的安全性,又不影响其外观。故居内通过多媒体展示系统,用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生动地呈现了吴氏家族的历史变迁和栋材公的生平事迹,让游客能够更直观地了解这段历史。

  与此同时,老田吴氏大宗祠被列为九华山廉政教育基地。这里经常举办廉政教育活动,通过展示栋材公“为民请命”被贬、吴氏族人清廉为官的事迹,以及“三让立德”“清廉为官”的家风故事,让前来参观学习的党员干部深受教育,成为新时代家风建设的鲜活教材。

  在学术研究领域,一批批高校学者近年来对老田吴氏展开田野调查,揭示了其作为“山地宗族”的典型特征:既保持中原士族的文化基因,如重视儒家经典的学习、注重礼仪规范等;又吸收江南农耕文明的务实精神,如重视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善于利用当地自然资源等。这种跨学科研究为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族演变提供了新视角,也让人们对老田吴氏的历史价值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从西汉的隐居高士到当代的文化符号,栋材公的形象历经两千年依然鲜活。他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家族的奋斗史,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士大夫精神”与“民间智慧”融合共生的缩影。正如九华山的云雾缭绕中始终可见主峰的巍峨,栋材公的精神遗产也在时代变迁中持续焕发着光芒,激励着后人传承和发扬其优秀的精神品质。

吴先培 吴中祥 吴家红

作于乙巳、季夏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投诉删帖|池州人网 ( 皖B2-20190096 )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电话:0566-3396977

GMT+8, 2025-7-31 18:28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