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人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搜索
查看: 382|回复: 1

[旅行日记] 千年烟火里的佛乡古村——九华山老田吴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1-5 11:26 本帖发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人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x


九华山余脉如青黛蜿蜒,在皖南山水间铺展成一幅灵秀长卷。山岚流转处,一方古村落枕山而居、临水而息,青瓦连绵如鳞,马头墙翘角凌云,这便是被誉为“九华第一村”的老田吴村。自吴氏先祖择此福地定居,岁月已流淌千年。这里没有都市的喧嚣,只有晨钟暮鼓与鸡犬相闻交织,古建、宗族、佛韵与烟火气在此交融共生,沉淀成皖南大地最动人的文化印记。

老田吴的千年史,是一部吴氏宗族的迁徙与扎根史。据《吴氏宗谱》记载,吴氏源自姬姓,先祖为周太王古公亶父之子泰伯、仲雍,后辗转迁徙至江南。唐昭宗年间,吴氏一支在始祖吴栋材的带领下,沿长江而上,被九华山的奇秀山水与祥和气场吸引,最终择定这片“前有照,后有靠,左青龙,右白虎”的风水宝地定居。因村落始建于田垄之间,初名“老田”,后因吴氏族人聚居成族,便称“老田吴”。

宋元时期,老田吴村逐渐兴盛,成为九华山下重要的聚居地。明代是村落的黄金时代,吴氏族人经商有道、耕读传家,财富积累后便大兴土木,营建祠堂、修缮民居,奠定了村落如今的格局。清代至民国,虽历经战乱动荡,但吴氏宗族凝聚力不散,村落核心建筑与文化传统得以保存。千年来,吴氏族人在此繁衍生息,从最初的几户人家发展为如今数千人的望族,村落也从田垄间的聚落,成长为承载着厚重历史的文化古村。

宗族文化是老田吴的灵魂,而祠堂则是这灵魂的安放之处。村中的叙伦堂,始建于明代正统年间,历经五修五建,仍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建筑规制,是皖南地区现存规模较大、保存较完好的宗族祠堂之一。祠堂坐北朝南,占地近千平方米,由门楼、庭院、享堂、寝堂四部分组成,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尽显古朴庄重。

门楼为三间三楼式结构,砖雕繁复精美,“叙伦堂”三字匾额高悬正中,笔力遒劲。两侧砖雕图案寓意深远,松鹤延年、龙凤呈祥、渔樵耕读等场景栩栩如生,每一刀都凝聚着古人的匠心。庭院铺以青石板,两侧植有松柏,枝繁叶茂,四季常青,透着岁月的沉静。享堂是祠堂的核心,梁柱粗壮挺拔,均为整块金丝楠木与银杏木打造,历经数百年风雨仍完好无损。梁架上的木雕堪称一绝,斗拱、雀替、额枋等处,龙、凤、狮、麒麟等瑞兽与花卉图案交织,刀法细腻,层次分明,既有皇家气派,又不失乡土韵味。

叙伦堂不仅是祭祀先祖的场所,更是宗族议事、教化族人的圣地。千年来,吴氏族人在这里举行清明祭祖、冬至祀先等仪式,诵读族谱、宣讲家训。“尊祖敬宗、孝悌传家、勤俭持业、友善睦邻”的家训,通过一代又一代的口耳相传与仪式践行,融入吴氏族人的血脉。如今,每逢重大节日,分散各地的吴氏后人仍会回到叙伦堂,寻根问祖,重温家训,宗族的凝聚力在千年传承中从未消散。

老田吴的古民居建筑群,是皖南徽派建筑的鲜活样本,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村落沿山涧呈带状分布,街巷依地势而建,青石板路蜿蜒曲折,串联起一栋栋古宅。全村现存明清古民居百余幢,均为砖木结构,青瓦白墙,马头墙高低错落,如一首凝固的田园诗。

这些古民居大多遵循“三间两厢”“四合天井”的格局,既适应皖南潮湿多雨的气候,又暗含“四水归堂”的吉祥寓意。天井是古民居的灵魂所在,阳光透过天井洒入室内,照亮幽暗的厅堂,雨水顺着屋檐滴落,汇入天井中的明沟,象征着“肥水不流外人田”。厅堂两侧的厢房为家人居所,陈设简洁古朴,雕花床、八仙桌、太师椅等老物件,承载着岁月的痕迹。

古民居的“三雕”——木雕、砖雕、石雕,堪称艺术瑰宝。门窗扇上的木雕,或为缠枝莲、牡丹等花卉,或为《三国演义》《水浒传》中的人物故事,构图精巧,刀法娴熟;门楼上的砖雕,题材丰富,工艺精湛,历经数百年风雨仍色彩如新;柱础、门槛上的石雕,线条流畅,造型生动,尽显古人的审美情趣与生活智慧。值得一提的是,许多古民居的窗棂、门楣上,既刻有儒家文化中的“福”“禄”“寿”字样,又雕有佛教中的莲花、宝瓶等图案,暗合了老田吴“儒佛共生”的文化特质。

村落的布局暗藏玄机,充分体现了古人的风水理念。村前有一条清澈的溪流,名为“龙溪”,自九华山深处蜿蜒而来,穿村而过,为村落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村后是连绵的青山,如天然屏障,抵御着北风侵袭;村内街巷纵横交错,却不杂乱无章,形成“步步有景,处处藏幽”的意境。清晨,薄雾缭绕,古宅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宛如仙境;傍晚,夕阳西下,余晖洒在青瓦白墙上,镀上一层温暖的光晕,静谧而祥和。

老田吴与九华山的缘分,早已融入骨血。作为“九华第一村”,村落距九华山核心景区仅数里之遥,自唐代九华山佛教兴起,这里便成为香客朝山的必经之地与休憩之所,佛文化也随之在村落中生根发芽。

千年来,老田吴的村民与九华山的僧侣往来密切,形成了独特的“佛俗共生”文化。村民们大多信奉佛教,家中设有佛龛,每日焚香祈福;每逢佛教节日,如观音诞、地藏菩萨圣诞等,村民们会自发前往九华山寺庙朝拜,寺庙的僧侣也会来到村中讲经说法。这种双向的文化交流,让佛文化中的“向善、包容、慈悲”理念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造就了老田吴人淳朴善良、热情好客的民风。

村落中至今保留着许多与佛教相关的遗迹与习俗。村西的古石桥“望佛桥”,始建于明代,桥身刻有“南无阿弥陀佛”字样,站在桥上远眺,九华山主峰十王峰清晰可见,是当年香客朝山前焚香望佛之处。村内的一些古民居,门框上仍保留着“佛光普照”“吉庆有余”等楹联,厅堂的摆设也融入了佛教元素。此外,村民们还传承着一种独特的“佛化婚礼”习俗,新人成婚时,会前往九华山寺庙祈福,由僧侣诵经加持,祈求婚姻美满、家庭和睦。

佛文化的浸润,也让老田吴多了一份超然与宁静。在这里,没有尔虞我诈的纷争,只有邻里之间的互帮互助;没有急功近利的浮躁,只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从容。这种宁静祥和的氛围,不仅吸引着香客,也让老田吴成为现代人逃离喧嚣、寻求心灵慰藉的净土。

时光流转,老田吴的烟火气从未消散。千年来,村民们在这片土地上耕耘劳作,传承着古老的习俗与手艺,让古村落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

老田吴的传统习俗丰富多彩,承载着族人的生活智慧与文化记忆。春节期间,村民们会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晚辈向长辈拜年,长辈则给晚辈发压岁钱;元宵节,村里会举办灯会,村民们提着自制的花灯,在街巷中巡游,热闹非凡;清明时节,吴氏族人会聚集在叙伦堂,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之后前往祖坟扫墓,缅怀先祖;中秋之夜,家人团聚,赏月、吃月饼,共度佳节。这些习俗历经千年传承,成为维系宗族情感、凝聚村民人心的重要纽带。

村落的传统手艺也源远流长,竹编、木雕、制茶等手艺在村民中代代相传。竹编艺人用当地盛产的毛竹,编织出竹篮、竹筐、竹席等生活用品,工艺精湛,结实耐用;木雕艺人继承了古建“三雕”的技艺,将木材雕琢成精美的摆件与饰品,深受游客喜爱;老田吴地处九华山茶区,村民们种植茶叶的历史已有千年,传承着传统的制茶工艺,采摘、萎凋、杀青、揉捻、烘干,每一道工序都精益求精,制作出的九华毛峰,香气清高、滋味鲜醇,是皖南名茶中的珍品。

如今,在老田吴的街巷中,仍能看到老人们坐在门口,一边编织竹篮,一边闲谈家常;妇女们围坐在一起,缝制着传统的布鞋、绣花鞋垫;茶农们在茶园中辛勤劳作,采摘着鲜嫩的茶叶。这些场景,让千年古村始终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也让传统手艺与民俗文化在日常生活中得以延续。

进入现代社会,老田吴没有被时代的浪潮淹没,而是在保护与传承中焕发新生。近年来,当地政府与村民们高度重视古村落的保护,投入资金对叙伦堂、古民居等核心建筑进行修缮,修复了破损的砖瓦、木雕与石雕,让古建重焕光彩;同时,制定了严格的保护条例,禁止乱拆乱建,保护村落的原始风貌。

在保护的基础上,老田吴积极探索文旅融合的发展路径,让千年古村被更多人知晓。村里打造了“古村研学游”线路,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古建、体验民俗、学习传统手艺;村民们开办了农家乐、民宿,用当地的土特产招待客人,让游客感受乡村的烟火气;村里还成立了非遗传承工作室,邀请老艺人传授竹编、木雕等手艺,培养年轻的传承人,让传统手艺后继有人。

如今的老田吴,既有千年古村的厚重底蕴,又有现代乡村的活力与生机。古建依旧,山水依旧,烟火依旧,只是多了一份开放与包容。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在这里驻足,感受古村的宁静与美好;年轻的村民们回到家乡,用新的理念与方式守护着这片故土。千年的时光,改变了岁月的容颜,却改变不了老田吴的根与魂。

站在龙溪畔,望着水中古宅的倒影,听着远处传来的晨钟与村民的闲谈,仿佛能触摸到千年时光的脉搏。老田吴,这座镶嵌在九华山下的千年古村,以其深厚的宗族文化、精美的古建艺术、独特的佛俗共生特质与鲜活的烟火气,成为皖南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是一部活态的史书,记录着吴氏族人的迁徙与扎根,见证着皖南地区的发展与变迁;它是一处心灵的栖息地,让人们在喧嚣的时代中找到宁静与归属。

千年风雨,老田吴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初心;未来岁月,它必将在保护与传承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彩,让千年古村的故事,继续在皖南山水中流传。

20251105113202front2_0_372353_FnqWEz_ZBE0cENTQa0NdvkX7BOF9.jpg
20251105113202front2_0_372353_FlfKkdZXNkXPvhdOYYr2RT6ths6r.jpg
20251105113201front2_0_372353_FlUg4uCXCGQHyTP_1rUpEmBXUaN_.jpg
20251105113202front2_0_372353_FtZtIFlVav8Ip1ZEiiFEwLkoWI2A.jpg
20251105113202front2_0_372353_FvaAqmnbX2QDdwlKuKyD-aRJfL5a.jpg
20251105113202front2_0_372353_FmOOrSpltOY40IewxbHKJuJg4nnP.jpg
20251105113202front2_0_372353_FoOxXgvWU8V0aJRso246LA68lzdH.jpg
20251105113201front2_0_372353_FhABTeWA7xeHZmC-LwzZTVzSMqUg.jpg
上人网 知池州 惠生活 欢迎下载池州人网APP
发表于 2025-11-5 12:15 本帖发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秋浦吴氏大家族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惠生活 欢迎下载池州人网AP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投诉删帖|池州人网 ( 皖B2-20190096 )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电话:0566-3396977

GMT+8, 2025-11-6 00:49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