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人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x
一、案例回顾
近日,我行客户王先生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对方自称是某“金融服务中心”的客服,能够提供“低手续费、高额额度”的信用卡代还服务。正为信用卡还款日临近而发愁的王先生,在对方一番“专业”说辞的诱惑下,添加了对方的社交账号。对方首先发来了公司的“营业执照”(后经核实为伪造)和“成功案例”,取得了王先生的初步信任。随后,对方指导王先生下载了一款名为“XX快捷还款”的APP,并要求王先生在其中绑定信用卡,并填写卡号、有效期、安全码以及接收的动态验证码,声称这是“验证账户安全性”和“完成还款流程”的必要步骤。王先生虽心有疑虑,但想到对方承诺的“仅验证、不扣款”,且还款压力巨大,便按照指示操作。然而,几分钟后,王先生接连收到银行发来的数条交易短信,提示其信用卡在短时间内被多次盗刷,累计金额高达5万元。王先生立即联系所谓的“客服”,却发现已被拉黑,此时才恍然大悟,意识到自己遭遇了诈骗,随即报警。
二、 案例分析
1. 利用需求,精准设套: 诈骗分子瞄准了部分消费者在特定时期面临的资金周转压力,利用其“燃眉之急”的心理,以“低手续费”、“轻松缓解还款压力”为诱饵,降低受害者的防备心理。 2. 伪造资质,包装骗局: 通过出示伪造的官方文件(如营业执照)和虚构的成功案例,诈骗分子为非法活动披上“合法”、“专业”的外衣,极具迷惑性。 3. 诱导泄露核心支付信息: 本案的关键步骤是诱导王先生泄露了信用卡的卡号、有效期、安全码(CVV2) 以及至关重要的动态验证码。这些信息是进行非面对面交易(如线上支付)的权威凭证,一旦泄露,犯罪分子即可在持卡人不知情的情况下完成盗刷。 4. 混淆概念,偷梁换柱: 诈骗分子将“验证账户”与“授权支付”的概念混淆,谎称操作仅为验证目的,实则利用获取的支付信息发起了真实的交易。
三、 风险提示
1. 严守信息底线,绝不泄露关键数据。 信用卡的卡号、有效期、安全码(卡背面后三位数字) 以及手机接收的任何动态验证码,均是您账户安全的重要防线。请务必像保管密码一样妥善保管,任何情况下都不要向他人透露。银行或正规支付机构绝不会以任何名义索要您的动态验证码。 2. 警惕“代还”陷阱,选择正规渠道。 切勿轻信任何不明来源的“低息代还”、“垫资还款”等电话、短信或网络广告。信用卡还款请务必通过我行官方手机银行、网上银行、营业网点等正规渠道进行操作。 3. 核实机构资质,不轻信“包装”宣传。 对于主动联系并提供金融服务的机构,应通过官方渠道(如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核实其工商注册信息和金融业务许可,不轻信对方发来的图片或文件。 4. 遇事及时反应,第一时间联系银行。 一旦发现卡片存在可疑交易或已泄露个人信息,请立即致电我行客服热线挂失卡片,防止损失扩大,并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