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752
- 金币
- 个
- 银元
- 枚
- 铜板
- 个
- 回帖
- 0
- 精华
- 好友
- 注册时间
- 2018-1-15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听众
- 收听
|

楼主 |
发表于 2018-2-4 23:3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源于百度:
据清乾隆《池州府志》第二十五卷载:“唐宋池州土贡纸。”宋代为池州造纸的鼎盛期。《石林燕语曰:“宋学士制用白麻纸。白麻者池州楮纸也。”《东坡志林》曰:“竹纸岂宜墨。若池、歙精白版,真乃可试墨。”宋王安石题诗“次韵酬王微之赠池纸”(王哲,字微之,宋嘉佑初任池州府知州)。池纸已成为官宦、文人馈赠的极为珍贵的礼品,可见当时池州造纸业技术的先进和质地的精良。南宋时池州紫岩(今贵池区涓桥镇紫岩村境内)纸特别出名。明清以来,池州造纸更为发达,范围更为扩大,九华河、秋浦河、清溪河等流域村庄皆利用山溪水力建造纸作坊多处,所产纸大多销往京城,极受士大夫的欢迎。近代以来,由于造纸原料匮乏,消费市场变化,工艺落后等原因,池州造纸才逐渐衰落下去。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贵池区清溪、秋浦二河上游还有零星的一两个小作坊以巴茅杆为原料,用传统工艺制造纸张。池州古代造纸原料主要为青桐树皮、青檀树皮和楮树皮,青桐为人工栽培,后二者为野生。据民间经验,造纸以楮皮为最佳,纤维细腻而柔韧,明清时期畅销京城,有造纸者因此而能交接达官贵人。青桐树皮纤维粗而长,色白,也可用来搓绳,为纸宜墨。宋代著名的白麻纸疑即以此为原料。
唐之后经五代至宋朝,池州依然是江南造纸业的主要生产地。以致朝廷、皇室都喜用池州用楮树皮生产的楮纸。宋朝时,曾在神宗、哲宗、徽宗、钦宗、高宗五位皇帝朝廷为官,又是学问博洽、精熟掌故的叶梦得,于他的著名史料笔记《石林燕语》中,有这么一段记载:“唐中书制诏有四:封拜册书用简,以竹为之;画旨而施行者曰‘发日敕’,用黄麻纸;承旨而行者曰‘敕牒’,用藤纸;赦书皆用绢黄纸,始贞观间。或云,取其不蠹也。纸以麻为上,藤次之,用此为重轻之辨。学士制不自中书出,故独用白麻纸而已,因谓之‘白麻’。今制不复以纸辨。号为白麻者,亦池州楮纸耳。”
记述唐朝皇帝诏书上用纸的制度不同,凡自中书省草拟经皇帝批准后,又从中书省发出的,用的是“黄纸”。之所以用“黄纸”,“取其不蠹”(即不生蛀虫)则是个主要原因;而由翰林院学士草拟,并从翰林院发出的诏令,则又用的是“白麻纸”了。同时明确指出,当时奉行的纸,是“以麻为上,藤次之”。从皇帝的手诏之类(即“发日敕”)才能用“黄麻纸”,可见“麻纸”的等级、地位之高。
以造纸业而形成的地名,在池州的历史上是唯一的,在全省乃至全国,亦属少见。反衬出唐代池州造纸这一产业的发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