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752
- 金币
- 个
- 银元
- 枚
- 铜板
- 个
- 回帖
- 0
- 精华
- 好友
- 注册时间
- 2018-1-15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听众
- 收听
|

楼主 |
发表于 2019-1-6 23: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七月:乘凉、七夕七巧节、七月三十日地藏王生日
一、乘凉
早稻收割后,农民锅中有了大米,生活变得轻松起来。旧时没有收音机、电视机,也没有电扇、空调。在相对清闲的七、八月份,天气炎热,晚上的稻坦口、石桥头都坐满了乘凉的人。
青壮年们去听流浪艺人唱鼓词、唱道情。小孩子们早早出去玩游戏,小女孩玩起跳格捡石、猜手打手,男孩子们玩兵捉贼。太阳下山后,天边的云层千变万化、千姿万态,人鬼妖佛怪、猪羊免马牛、鸡鸭鹅鹰雀、山川树草,似是似非、时隐时现,再配上满天的晚霞由强到弱、由大到小,红黄粉紫黑的颜色瞬息变化,云被烧得深浅不一、五彩缤纷,美妙无穷。现在的城市人是无法再见到那种壮丽奇观的晚霞。
天黑之后,青蛙在欢唱,蟋蟀在弹琴、萤火虫一亮一闪地飞来了。萤火虫温州人叫火映光光,那时农村环境没有污染,火映光光比天上的星星还要多。小孩子一手拿着玻璃瓶,一手拿着扇子,追扑着萤火虫。流萤忽高忽低、忽左忽右、忽明忽暗,很难扑准。有时好不容易扑下一个,谁知它在你的脚边转了一圈又飞走了。
萤火虫,做灯笼。小孩子拿着虫灯到墙根路边草丛中去捉蟋蟀。鸣虫也会捉弄人,人一来声就停,人一走声又起。只要你有耐心,静静地蹲在那里不动,一会儿就会发现它。会叫的蟋蟀个头都比较小,站在空广的地方或在石块上面,孤零零地蹬着有力的大腿,挺起漂亮的触须,精神昂扬地抖动翅膀,得意地鸣叫着,不远处还有几个较大的黑蟋蟀东张西望地跳过来,会叫的蟋蟀是公的,正为求偶而歌唱呢!
二、七月七
七月七曰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好日子。小时候牛郎织女的故事不知听过多少遍,大家都同情善良的牛郎织女,痛恨那凶恶狠心的王母娘娘。这一天,谁看见喜鹊都要嘱咐它早点飞去,迟些回来,以弥补传错口信的过失。夜深人静,还真有小孩到瓜棚底下去听牛郎织女的悄悄话。
七月七,叫七巧节,也叫乞巧节。这一天说话要特别谨慎,更不能骂人。说些好听的话、吉利的话,别人借你吉言会高兴的。这一天人人都想碰到好兆头,看见喜鹊就高兴,听见乌鸦叫,就呸、呸! 直吐几口唾液。这几天农民不挑粪、不杀牲、不看病,遇到不吉利的人和事,就远远避开,生怕触霉头。有些老人在家门口放一枚铜钱或一张钞票,家人捡着了就有发财的好运气。人们都知道碰到巧事不容易,碰到好的巧事更不易。运气就象水中的月亮看得见捞不着,但是贫困的农民做梦都想致富,一颗善良的心祈盼着上苍会发慈悲,给他们一个发财的机会。
七月七的食品叫巧食,其实巧食是长条形的饼货,是小孩食品。快到七月七日,外公外婆给外孙送来一盒巧食,小孩就高兴得不得了。有些人家自己制作,面粉、红糖、芝麻,就可以做出好吃的巧食。
温州农村有一种拜天亲娘的风俗。有的人家头生儿子多次养不活,父母认为地上的人看不住小孩,再有儿子时就拜七仙女为亲娘(干娘)。有天仙为娘,儿子就好养活了。天亲娘有一只篮子一样的神龛,由木板或白铁皮作成,用小滑轮吊挂在门外的屋檐下。七月七之前,把神龛放下来擦洗干净,换上新的对联、宝扇、银花及红布帐幕。七月七日早上把打扮一新的神龛放在桌子上,点好香烛、摆上巧食、糖果、三牲等供品,由大人领着小孩祭拜,念念有词地向七仙女祈祷,保佑他们的孩子无病无灾、聪明灵利。事后,天亲娘神龛又被高高地挂起。巧食和糖果分送给邻居和亲戚的小孩共享,把天亲娘的关怀和爱护送给大家。
三、地藏王生日
农历七月三十日,传说是地藏王的生日。温州农民对地藏王非常敬畏,老人们常说:“地藏王肩上扛着大地,有时一个肩膀扛累了,就要换个肩膀扛。地藏王换肩,地动山摇,给天下人带来灾难。”从这则故事来看,温州历史上曾发生过大地震,百姓遭受巨大损失,留下深刻的印象。现代科学发现,温州就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是个地震多发区。地藏王是主管大地的菩萨,百姓自然对他非常害怕,怕他不高兴,怕他体力吃不消。于是,在地藏王生日这一天,家家户户都祭拜他。
七月三十日晚上插香球,也就是把香烛插在球体上挂在门口。用什么做球体呢? 农民就地取材,有的摘个南瓜,有的摘个大柚子,用铁丝吊起来,在上面插满香,就象刺猬一样。七月三十日夜晚天空中没有月亮,家家门口的香球上,红色的香头冒着青烟,凉风吹来,烟气袅袅,香味熏人。这时大人过来点上蜡烛向香球拜几拜,以感谢地藏王菩萨的一年辛苦,保佑百姓平安无灾。有些人家为了省事,找一块干净的泥地,把香插在地上,一片火头,星星点点,天上人间,相映成趣。
有意思的是家家小孩,第二天起早去拔香梗,也就是香点完后剩下的香柄。你争我抢,每人一大把。据老人们说,把这些红红绿绿的香梗放到猪栏里,猪会长得又肥又大的。看来地藏王不但管理大地,而且还管理牲畜呢!
农历八月:中秋给丈人送礼,月饼
一、中秋节
八月的天气,秋高气爽。晚稻完成分蘖,开始扬花,豆角瓜果大批成熟。农活不忙了,农民用早稻谷换回许多粉干,准备欢渡中秋。粉干,外地人叫米线或米粉,温州人却给它取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名字。这是因为温州盛产大米,农民待客、自己小餐,吃得大多是粉干,酒席上第一道热菜也常常是炒粉干。温州人爱吃粉干、也会烹烧粉干,肉丝炒粉干,海鲜炒粉干,猪脏炒粉干等都是有名的温州风味小吃。粉干容易保存,农民一次往往换进百十来斤,常吃一年。八月十五,女婿给丈人家送去十几斤粉干,老丈人给外孙子回赠中秋月饼。
中秋节在农村可是个大节日。这一天,农民家家摆酒过节日。酒席上一般有一大碗芋奶炖小鸡。因为中秋时节,芋奶刚刚长大,春天养的小鸡也有一斤多重了。这两样东西正是鲜嫩好吃的时候,因此也就成了农家席上受欢迎的传统菜。晚上除了吃瓜果外,主要是欣赏月饼画,分送月饼,品尝月饼。从前农村的月饼不是小块的,饼馅也没有现在这样多味。月饼很大,小者直径30厘米、大者直径有60厘米左右,外粘芝麻,里面是甜馅。这么大的月饼一户一个就可以过节了。月饼包装的封面是一张漂亮的大画,画着戏文人物或者仕女美人。这可是宝贝,是当年农村的稀罕之物。中秋时,小孩子拿着月饼和图画相互比美、互相比大、相互看热闹。节后把月饼画嵌到金漆雕花床的屏风框内,有的人家逐年积累,一放就是十几年,成了灯下谈笑的主题资料。每个稻坦内的住户都是叔伯兄弟,所以每家都把自己家的月饼切成小块相互赠送,小孩们送来送去,不但增加了节日气氛,而且也品尝到不同风味的月饼。
中秋之夜,月亮又大又圆,是乘凉赏月的好时节。老人们除了讲嫦娥奔月之外,讲得最多的是玉兔捣药的故事。说是一只玉兔偷吃了王母娘娘的仙药,被罚在月亮里一棵大树底下捣药。捣好的药就撒到人间的江湖中去。水中有了仙药,人喝了才不会生病。由于江湖不停流动,人又要不断用水,所以玉兔就得不停地捣药,不停地撒药,永无休止。听了这个悲壮的故事,人们对玉免油然起敬,既同情它的遭遇,又感谢它的功德。它的终日辛苦给人间带来了安康和幸福。
九月:重阳节、 螃蟹、菊花和桂花
一、重阳节.
九月九日是登高日、是登高思念远方亲人的日子。现在是法定的敬老日。全社会提倡尊老爱老,为老人做好事,关心老人的生活和健康。目标明确,意义重大。这是社会的进步。
二、 螃蟹、菊花和桂花,
秋风起,蟹脚痒。农历九月河蟹巳是膏满肉肥,正是捕蟹吃蟹的好时光。这时菊花盛开,文人在一起赏菊喝酒吃螃蟹,吟诗作画,视为风流雅事。农民喝酒吃蟹倒是平常事,农村很少有人种观赏类菊花。我父亲就种了一蓬白菊花,年年花开烂漫,我们只知道采来晒干泡茶喝,不知道欣赏。这时丹桂开满枝头,香飘万里,农民抓紧把桂花收集起来晒干,以备过节时做汤圆、炊松糕及各种甜食时使用。
三、九层糕
农妇们爱在这个时节几个人合伙做九层糕。做九层糕较为麻烦,在铺有纱布的笼
屉上把水磨粉浆薄薄地浇一层,熟后再浇一层,如此重复九次才能做成九层糕。此时正是秋收冬种之前,农民有点时间干细活,也可能九层糕这个好名字将预示晚稻高产丰收
十月:割稻客、采收
金秋十月,是秋收冬种的大忙季节。农民要收割晚稻,缴租纳粮,还要抓紧种下麦子、油莱、草子、槐豆、芥菜等等。家家户户起五更睡半夜,男女老少都出动,人手还不够用,要请“割稻客”帮忙。那个时候,农民只有在秋收时请临时工“割稻客”。
农谚曰:立冬摘桔,小雪摘柑。柑桔是温州的主产水果,产量很大,是部份农民一年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其中瓯柑算是国之珍果,是封建时代温州少有的贡品。除了摘柑摘桔之外,部份农民还要砍收甘蔗,挖取荸荠。山民要赶好天气挖蕃荠、晒蕃荠丝干。所以十月也是一个忙月,古人也不按排民俗活动。
十一月:冬至、芝麻糯米糍
一、冬节吃麻糍
温州人称冬至这一天为冬节。冬节没有春节那样热闹,也没有夏节端午、秋节中秋那样有特色活动。在温州这个地方,冬节家家户户做麻糍,麻糍香甜可口,给人留下美好的回忆。
把糯米用水泡透水磨成浆,再把七成干的粉浆做成一个个鸡蛋这么大小的团子,入水煮熟,捞出来放到炒麦粉、炒芝麻粉、炒黄豆粉与红糖拌和的粉碗中。这种麻糍与别处糍粑的不同之处,就是外面粘了一层厚厚的炒货粉,类似北方的“驴打滚”,吃起来特别香甜。
十二月:腊鸡腊肉,掸新、做新衣、年糕、新年、祭灶神、祭诸神祭祖先
十二月的农活除了给冬种的小麦、油菜等农作物施肥外,其它活很少,农民有较多较长的农闲时间。过年是一年之中的最大节日,十二月的农家一切围着过年转,做好准备过大年。)
一、腊鸡腊肉:
古人称十二月为腊月,实际上腊月十一月底就开始了。晚稻收成后,随着冬种的完成,田地中的昆虫死的死、藏的藏,门前屋后的稻草也已堆放整齐,所有的粮食都做到颗粒归仓了。天气寒冷,野食减少,家畜家禽的生长变慢。鸡鸭继续养下去,不但不长大,而且秋天长的肉会瘦下去。除了保留几只有用的鸡鸭外,农民把春天养下的鸡鸭杀了,准备过年使用。为了保存,只好将肉品晒干,这就是“腊”。由于冬天冷、雨水少,天晴阳光又不强烈,没有苍蝇,细菌也不易繁殖,所以腊货保存三个月不会坏,而且有一种特别的腊香,深受人们的喜爱。
温州人的腊货,除了鸡鸭鹅以外,还有鳗鱼、带鱼、猪头,肉等。有淡晒的,也有先用盐腌一下晒的,还有用酱油泡浸两天再晒的,家家户户都有十来件腊货,屋檐底下挂得满满的,农妇们太阳上山挂出来,太阳下山收进来,乐此不疲。)
温州人对腊货情有独钟,现在家家都有冰箱,许多家庭也不养家禽家畜了,但过年前总要买些东西腊起来。
二、晒汤圆粉
农民“腊”了鸡鸭之后,就要晒汤圆粉了。把糯米和硬米按比例下水浸泡,一天之后水磨成浆。以后在大木盆中放好稻草灰,灰上盖上干净的床单,把米粉浆倒在床单上面,一次约3~5厘米厚。待粉浆中的水份被草木灰吸干,就把粉饼切成薄片晒干,这就叫汤圆粉。汤圆粉家家都晒,能存放半年以上,是待客、小餐的点心之一。吃时可直接一片片下锅煮,也可以水化后揉做成元宵、油蛋(麻团)等精制食品。
三、过新年、做新衣
温州农民以种水稻为主,也兼种柑桔、甘蔗、荸荠、菱角等经济作物。由于温州地少人多,单靠种水稻是很难生存的,所以手艺人、小生意人很多。每个农户,除了种田,总还有另外一项经济收入。过年是化大钱的时候,做新衣服是少不得的。从十一月份开始,到年三十前一天,都能看到裁缝师傅。
那时农村人不兴买衣服。晚稻收成后陆陆续续按人口需要把布买齐,以后请裁缝师傅到家里来做衣服。一请就二、三个人,一做六、七天。裁缝师傅虽然有机器,但是那时的人讲诚信,细针密线,手工活特别多。岁数大一点的人穿的是中装,中装的钮扣要先缝后编,较费工夫。裁缝师傅很辛苦,早上天蒙蒙亮就上门,晚上天黑才回家,工作在十二个小时左右,中间没有什么休息。主人家对师傅也很客气,除早中晚三正餐外,上午与下午的中间还加餐点心。每日晚上主人还给师傅敬酒,以示慰劳。师傅在主家吃饭也有规矩,早、中、两餐吃饭一般不动桌上的好菜,只有晚上喝酒时,在主人夹菜后才把好菜吃掉。这是为了给主人家省钱省时间。
农民的衣服在自家做,穿的鞋也是自己做。布鞋底早就在平时挤时间纳好了,趁着做衣服裁布的机会,主妇会千方百计让师傅省出几双鞋面布来。有了鞋面布,妇女就兴高彩烈地做鞋帮,有的巧媳妇还在鞋帮上描龙绣凤。她们都认为家人有没有新鞋穿,新鞋好不好看,自已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四、掸新
温州人称年终大扫除为换新,用了两个很贴切、很新潮的字。十二月十五日以后,家家户户要换新。
换新是件很辛苦的事,大清早就要把床、橱等大件拆开搬到河埠头,浸泡在河水中。坛坛罐罐都要拿到河里洗刷。家里除了衣橱、衣箱、谷仓只擦不动外,其它家具杂物都要移动洗擦。家里搬空之后,大男人头戴斗笠、身披蓑衣、脸围毛巾,把大扫帚绑在长竹杆上,把房檐下的蜘蛛网、灰尘全部扫下来,家里家外、上上下下都要打扫得干干净净。那一天,大人小孩都要干活,从天亮忙到天黑。
过去农村的中式老房子,玻璃窗很少,大部份窗户是木制的细花格图案窗。有些花格图案做工精细,十分漂亮,现在成了收藏家高价收购的文物。那时候不稀奇,家家都有。換新时把花格窗上的破旧窗户纸擦洗干净,笫二天去买一种又白又薄的透光纸把窗户糊上,以防冷风吹进房。
如果以前做的事算是过年准备的话,那么换新就算拉开了过年的序幕,一年一次的过年大剧开演了!
五、做年糕
农历二十前后,农村里就忙着做年糕了。像北方人过年离不开饺子一样,年糕是江南水乡过年的传统食品、节日礼品。春节拜年、分岁酒、新年酒上均离不开它。民间有“年糕、年糕、年年都升高”之说。
年糕是节日食品中数量最大的食品,一般要吃到第二年的端午节,长达半年时间。所以每户人家要上百斤、几百斤地制做。先把糯米和硬米按比例拌匀。红糖年糕四六比例,白年糕五五比例。用水浸泡一夜,沥干水后磨成粉。旧时农村每个院落都有大小两个石磨,大的叫粗磨,小的叫细磨。量大的东西用粗磨,量小的用细磨。磨年糕要用粗磨,粗磨很重,都是男人推磨,妇女上米,而且要相互帮助、轮换休息。
早在十天半月之前,就有流动石匠吆喝着“凿磨”的生意。因为石磨经过一年的使用,磨盘的刻印和转轴均已磨损了,须经石匠用钢钎重新把磨印开深,磨起来速度才快、粉也细。这是一项每年做年糕前必须做的准备工作。只要石匠一叫喊,坐在门口晒太阳的老人就会主持把磨搞好。
由于年糕粉的数量大,时间又集中。磨粉就要排队,且昼夜进行。晚上屋檐下灯笼高挂,磨声隆隆,笑声不断,呈现一片过年的欢乐气氛。
做年糕之前还有两项准备:一是修蒸笼。蒸笼是木制圆台体,上小下大,下面安个竹篾编的笼底,笼底上铺盖一条草编的炊巾,炊巾上盛米粉,一笼一次能蒸十来斤米粉。蒸笼年年要换新配件和修理。二是住在平原地区的农民平时用稻草烧火,做年糕用火时间长,而且火力要猛。所以附近的山民们就把松树劈成柴爿,晒干了卖给平原的住户。过年做年糕、炖肉等,柴爿是不可缺少的。
做年糕时自家的劳力不够,邻近的亲戚会来帮忙。关键技术是拌粉,粉中的含水量要恰到好处,蒸起来速度快,且不会夹生。年糕有红白之分,红年糕放红糖,白年糕是淡的,人称水晶糕。
晚上当一笼年糕粉蒸熟之后,赶快端起蒸笼跑到大门口,倒在石臼中,一人用石杵捣,另一人用手蘸着冷水翻动,翻匀捣韧,年糕才会好吃。干这个活,要两个小伙子换着干。小孩子手提灯笼一路欢歌跟着大人跑。捣好的年糕放在案板上,由岁数大的人制作。甜年糕大部分做成扁圆的圆糕和长条的扁担糕。余下的部份有的做成大大小小的元宝; 有的用木刻印版盒做成带吉祥图案的年糕版; 有的做成鱼、天鹅、猪羊等十二生肖动物,这是祭神供品、或是小孩玩物; 还要做一些桃形年糕,俗称“糖糕奶”第二天送给邻居品尝。白年糕制作较简单,只要揉成长条,用刀切成五厘米宽的小条,凉干后浸泡在水缸中保存。
年糕做完巳是深夜,主人就用炒水晶糕来招待大家夜霄。家里肉和糕是现成的,关键是上等蔬菜。富裕家庭的油菜已经出苔开花,第一茬油菜苔炒年糕是最好吃的,箅是上品。差一点的人家,油菜苔还未出来,就用预先精心培植的几棵芥菜来代替,用鲜嫩的芥菜炒年糕,也给男主人带来光荣。
过年之前,女婿必须给老丈人家送一份年糕礼,叫做送“年到”,大大小小的甜年糕总有二三十斤。
六、祭灶神
温州地区祭灶神是十二月二十四日,农村叫“拜镬灶佛”。比北方要晚一天。
温州农民的镬灶比其它地方讲究与气派,一般灶有三个镬,中间还按嵌二个汤罐。灶门口砌有灰圹,灰圹后有一可坐着烧火用的柴仓凳,柴仑凳连着柴仓,建筑面积约有四平方米。一般人家砌灶时,在烟道和道囱交接处,把镬灶佛的神龛嵌砌、塑刻出来,像个半埋半现的小亭子。
换新之后,把新买的灶神像与小对联贴上,香炉中换上两支银花,按倒八字形插上。银花是芭蕉扇形状的彩色剪纸,以金色为主叫金花,以银色为主称银花,中间有梗柄,类似仪杖物。
二十四日晚饭收拾干净之后,在镬灶佛前点上蜡烛插好香,摆上柑桔、甘蔗、荸荠、花生、糖果和年糕等物,由家长带头,小孩子一个个祭拜,祭词无非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之类的吉祥话。有钱的人家放三个大鞭炮,节约的人家就分吃糖果等供品。
拜镬灶佛小孩最高兴,没有小孩不热闹,有些没有小孩的家庭,还特意请邻居的小孩一起参加。
六、春联
温州人叫春联为门对。从前木结构的房子里里外外有许多柱子。暗暗黑黑的柱子若不贴门对实在不好看。门对一贴,红光四射,满屋生辉,顿时感到亮堂起来。老式大房子,一个家族聚居在一起,再简陋、再困难也要按排中间最好的房子作为公共活动室,温州人称之为上间。上间的中间有屏风隔断、两侧有大面积的墙板,贴上写有诗词佳篇的条屏条幅,白纸黑字与对联的红纸大字相对应,立刻显示出家族的书香与文雅之气,印证了“忠厚传家久、书香继世长”的耕读遗风。富人家有厅堂轩斋,中堂与侧壁上贴有书画、名家名作,更能体现出主人高贵富有的优越身份。
古书上有新桃换旧符的记载,现在许多民俗专家都说对联是由桃符变化而来的。我以为不对,至少在1956年之前,温州农村过年不但贴门对,而且还换桃符。桃符是辟邪的,对联却是喜庆、咏志的,两者作用不一样。温州农民视桃树为桃神。桃者兆木也,为百树之王。桃与逃同音,妖魔鬼怪见之就要逃跑,这就是辟邪。桃核下土易出苗,开花艳丽,三年结果。桃子是长寿之果,孙悟空偷吃了王母娘娘的蟠桃而长生不老。温州人做寿,下辈人祝寿就送寿桃,也是延年益寿的意思。农民喜桃爱桃,庭前屋后广植桃树,它是和农民最亲近的树。谷是江南人的命根子,能保护谷种的树,被农民奉为神树是理所当然的。
桃符有两种,一种大桃符,是约50厘米高、10厘米宽、3厘米厚的一段桃木,上面用朱砂画些符,用墨写上神荼、郁垒等字,插在上间中堂下的地面石凹孔内,至少保留一年不变。小桃符是三根桃木片,上写大吉大利、辟邪、永保平安等字,也画有朱砂符,插在后门外或外墙拐角的泥地里,保留时间不会很长。桃符插好后,用蜡烛香祭拜,由神秘兮兮的老年人来完成,小孩子是不让靠近的。
温州农村,有些人家大门口屋檐下还挂三官灯。天官、地官、水官,均为道教人物。天官赐福,主管功名富贵; 地官管人间平安、五谷六畜; 水官主管风调雨顺。三官共用一灯。纸灯笼上写三官、或天地水官等字。过年之前新灯换旧灯,以后初一、十五点蜡烛香磕头。
贴福字。把红纸裁成小方块和小长条,小方块上写福、富、财等字,小长条上写大吉大利、出入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字。贴在后门、鸡笼、猪栏、灶墙、谷仓、水缸、木柜等家杂农具上,处处见喜,福满乾坤。
此外还有贴门神、年画、窗花等风俗。过年景象一片红火、吉祥,人们以全新的面貌欢渡春节。
七、祭诸神、祭祖先
除夕一大早,主妇们就把过年用的鸡鸭鱼肉煮熟了。男主人把饭桌放到上间大门口的屋檐下,摆上煮熟的鱼肉三牲,点上蜡烛和香。先拜外面天地、祭祈四方及过路神仙; 后朝房里拜,祭祈上间香案上阵列的祖宗、土地、财神、三官的神位,以后把蜡烛和香分别插入各个香炉中。
祭完家里的神仙,还要去祭拜村里的各个保护神。温州乡下神的宫殿比佛寺多得多,每村都有几个神殿,过年时这些保护神都要用三牲祭祈一遍。拜完大小神仙,各家还要到祠堂去祭奠列祖列宗。外事活动完毕后,才能安安稳稳地过大年!
八、分岁酒
除夕晚上的分岁酒是准备最久、内容最丰富、质量最高的家庭大宴会。这一天出门在外的人都要回家团圆吃酒,实在无法回来,家人在酒席上也留着他的位置与碗筷,以示合家团圆。兄弟已经分家,吃分岁酒必须把兄弟请齐,以表达骨肉不分离的手足情义。因此多兄弟的家庭就提前摆酒轮流吃,除夕夜小家庭再吃一遍分岁酒。
温州农村过去的酒席以冷盘为主、热菜为副。例如八盘八,就是八冷八热。冷盘一次摆齐,热菜是现烧现上。热菜大多是炖菜,碗大量大,先吃热菜后吃冷菜。冷盘的制作叫摆盘,大酒席由专业厨师做,家宴都由男主人来完成。程序是在一个中等饭碗底部先放两片红罗卜、按十字形摆放两条大蒜叶,接着把熟肉和干腊货切成薄片,沿着碗边把质量最好的肉片由下而上鳞次贴放,形成一个肉片壳,中间填满碎肉后倒扣在大盘里,拿开饭碗后成了一个外表光滑整齐、全是上品肉的半球体,球顶一点红,周贴绿色蒜叶带,菜形坚实好看,给分岁酒增添了吉祥如意的气氛。温州人把年夜饭称做分岁酒,更接近过年是“天增岁月人增寿”的古意。
九、压岁灯
温州农村孩子除夕夜有一件非常高兴的活动,就是点压岁灯。
早在一个多月之前,当大人们忙着准备过年货时,孩子们也准备自己过年点压岁灯用得蜡烛灯台。大家相约去挖最好的泥土,在石板上反复拍捣,做成大大小小的蜡烛台,台顶予埋一小段插蜡烛用的香梗,以后天天拿进拿出晒干。吃完分岁酒后,小孩拿出自己心爱的泥烛台,向大人要来一包红色小蜡烛点压岁灯。压岁灯的原则是越多越好,每个房间一盏灯,镬灶、柴仓边、水缸、米缸、鸡窝、猪栏等处均要一盏压岁灯。有些灯点在碗内放到水缸、床上等处。大人怕小孩闯祸发生火灾,一边叮咛一边跟着跑,一直到压岁灯全部熄灭为止。
这种点压岁灯的民俗,其它地方没有听说过,很有点像西方圣诞节彩灯的味道。我想很可能与祭神有关,温州地区流传最广的民间故事《陈十四娘娘》中有很多妖精,都是家畜和农具变得。民间传说中无论什么东西都会日久成精,成精就会害人,小孩抵抗力最差,首当其害。除夕之夜小孩在家点压岁灯,祭拜各类精灵,为求得岁岁平安。
点完压岁灯后,要把水缸、柴仑等放满,是吉庆有余之意。煮够春节五天的米饭,这是因为这五天,家家都吃年年有余的剩饭菜,媳妇可以得空回娘家看看了。把房内房外的地扫得干干净净,因为春节五天内不许扫地倒垃圾,以保证财富不外流。
过年守岁,北方人包饺子,温州人干什么? 农民们用麦芽糖制作炒米糖、花生糖、芝麻糖,还要炒饭豆(蚕豆)、炒瓜子、炒花生等,大户人家放完关门鞭炮才能睡觉。不多久雄鸡鸣叫,炮仗又嘭嘭啪啪地响起,新年到来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