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人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搜索
查看: 6438|回复: 10

江南十二月乡土文化,或许能从这里才找到些许回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6 23: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人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x

   江南的崇山峻岭,封闭性的地理环境,使江南的乡镇大量保留了古代遗风,政治经济、民风民俗和言语、都自成一家。旧时乡间有许多风俗习惯,得以一代代流传下去。农村的风俗,是一种最原始、最古朴、最全面的乡土文化
    吴侬软语、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商贸繁盛、人文荟萃……说不尽的古典韵味,道不完的现代魅力,谁能不忆江南?
江南不仅是一个区域,更是一段历史,一种文化的延续。从烟雨朦胧到海上传奇,从一隅之地到江南中心。让我们一起展开这幅中国文化中最精致的人文地理长卷,忆江南旧时景,看江南新意象。


正月:打春﹑拜年﹑十五闹元宵﹑
农民认为立春才是真正的春节。除少数年前春外,大部份立春都在年初。过了立春节就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人们祈盼在新的一年里家事农事事事如意,这一天是要庆祝的
一、燂春:过节之前到处都有春柴卖,春柴就是干燥的樟树枝叶。老人们掐着指头计算着时辰,立春时辰一到,家家户户门口都点燃一堆春柴,火焰中干柴发出劈劈啪啪的响声,空气中散漫着樟木的芳香。等火焰小了一些,大人小孩都从火堆上跳过。这就叫燂春,把人烤热、把门头烤热、把大地烤热,以求得开春好运气。
春茶:打完春以后,大家都高高兴兴吃春茶。春茶以红豆为主,加些红枣、花生、栗  
子、莲子等一些干果,放在锅中煮烂,调进红糖,是一种老幼皆宜的好食品。
二、拜年
正月初一不走亲戚,从初二开始路上走亲戚的人成群结队,陆续不绝。下辈人看上辈人或同辈人叫拜年,拜年后上辈家人去看下辈家人叫回年。
春节家家都摆新年酒招待客人,平日里难得一见的亲戚们都汇在一起交流信息、互诉亲情。为了使亲戚之间的新年酒不撞车,在过年之前就相互约定日子。有些亲戚间就形成定例,年年都是那一天吃新年酒,大家错开曰子,正月节头天天都有酒吃。
春节亲戚之间长辈要给小孩压岁包。一个小孩压岁包收入的钱基本上可以交读书的学费。所以春节拜年小孩最高兴,不但好吃好玩穿新衣,而且还收到一笔大人高高兴兴给的压岁钱,这是平时没有的。
   出门拜年要带礼品,主要的礼品叫纸蓬包,那时没有礼品盒,食品店中卖得只有纸篷包。纸蓬包呈长方四棱台形,约30厘米长、20厘米宽、10厘米厚,用很粗的土纸包成。讲究的纸篷包仅在粗纸外面加一层细红纸而巳。纸蓬包的大面上有一张红纸,上写红枣、桂圆、荔枝、礼品等字样。纸蓬包有贵有贱,送给长辈的要买好一点的东西,份量要多一些; 送给下辈、同辈的包就很轻,有的包内只有十来个红枣。这也是一种古风民俗,人们巳经司空见怪,谁也不会计较。礼品买贵了,给人增加经济负担,破坏过节的好心情。纸篷包大家送,红火、热闹、吉祥,皆大欢喜。
    拜年回来,亲戚要回还一些礼物,叫回惠。除了少量的纸蓬包外,都有两块印有吉群图案的年糕与一个年糕捏成的元宝,几个桔子、瓯柑。年糕象征年年进步,元宝比喻招财进宝,桔子代表大吉大利,柑是加官进爵的意思,这些都代表着人们对亲人的美好祝福和愿望。
   正月十五是传统的元宵节,各地有许多有特色的灯会。温州乡下最热闹的灯会是玩龙灯。龙灯有两种,一种是全国都能见到的长龙,温州人叫滚龙,大概是因为舞龙时上下滚翻而得名。另一种有特色的龙灯温州人叫龙船,它与别处的板凳龙绝对不同,大的约有三米多长,一米多宽,小的也有二米来长、米把宽,龙身呈船型,龙首翘起与龙身连成整体结构,龙尾独立。制作精细,彩绘艳丽,周身还用剪刻美丽图案的彩纸来装饰,龙壳内点满蜡烛灯,玩的时候抬起来走,所以也叫旱龙船。
     温州乡间有专门制作龙灯的手艺人。龙船和滚龙的头与尾年年都要做新的。年前就要预订制作,正月初五以后取回做配套准备工作。每年灯节过完,龙船与滚龙的头尾都要烧掉,叫做送龙上天,以求风调雨顺。滚龙的“干”型龙身是木、竹架,由村民自备。
一个村子一般有两条龙,即龙船和滚龙。为了使元宵期间龙灯玩得热闹,以展览龙灯的美丽和展示舞龙者的技巧,附近几个村庄联合起来从正月十三闹到十八日,每个村子演出一个夜晚。由于地域原因,村子之间的连系和表演日子是固定的,到了那一曰家家户户请客看龙灯,外甥请娘舅,女婿接丈人,这次来的客人大多是闲人,一住就好几日。
龙灯队在村里每个自然群落居民点都要演出一次。为了酬谢舞龙队,每户都把大饭桌摆到稻坦上,桌上放着鼓盘与茶水,有喜事的人家还要放压岁包和一坛老酒。鼓盘上放满水果、糖果、糕点之类东西。当舞龙队进场时,迎龙鞭炮响起,老人们在桌面上点燃蜡烛和香,龙灯伴随着锣鼓鞭炮声舞了起来。正当人们忘情地观看时,忽然龙嘴中喷出大量的火花,紧挤在前面的人群赶快后退,顿时发出一片欢腾。一场表演过后,舞者个个气喘嘘嘘,就停下来喝水吃点心。另有一伙人收取压岁包和老酒,这是舞龙队一日三餐的开销。此时小孩赶紧围住龙头看热闹,老人又过去把龙灯内灭了的蜡烛重新换上。休息之后,锣鼓又响起,舞龙队再表演一次以后离开,撤退时还要放鞭炮送龙。舞龙队一个居民点接一个居民点表演下去,一直要闹腾到深夜。这里所谓稻坦就是北方的晒谷场,温州人把晒稻谷的灰坦叫稻坦。
元宵节吃元宵,温州人叫汤圆。汤圆有两种,一种有馅,其馅有荤有素、有甜有咸。大多数人家吃的是另一种无馅的小汤圆,直径只有五毫米大小,汤中有桂花和红糖,吃起来特别有风味。
四、祭祖宗
元宵节以后,乡民们就准备祭祖宗坟墓,吃祠堂酒。温州人把祖宗叫老太,祭祖坟就叫上老太坟。老太是第一个从外地迁居此地扎根落户、创业发展、繁衍后代的第一人,均有上百上千年历史,子孙也有成千上万,且散居各地。由于根据地还在,在子孙的保护和修缮下,祖坟、祠堂、家谱也还在。正月是一年之始,农事又少,祭完天地神之后,接下来的大事就是祭祖。
解放前,每一个祠堂都有祠堂田,祠堂田的收入用于祭祖与奖励子孙读书。解放后祠堂田没有了,祭祖开销就靠成年男丁摊派和有钱族人的捐赠。
祭祖那一天,散居附近各地的族人都派代表参加。活动先是在祠堂祭祖,再到墓地拜老太坟,后回祠堂吃祠堂酒。按乡间的传统,人死安葬之后,灵牌要入放祠堂,每个亡灵都有一炉香。老祖宗的牌位在正中间,以后按分支排行,依次分放两侧。祭祖时备有三牲、水果、糕点等供品,放鞭炮、点蜡烛香、烧纸钱。祭拜完以后,主要供品带到祖坟再敬祭一次,水果和糕点送坟地主人及族人小孩分享。有些大族历代人才辈出,文人名人很多,祭祖时还要念颂祭文,并鼓乐相伴。
吃祠堂酒是族人一年一度的大聚会,位置也是按社会地位安排的,其间要讨论解决一些族中事情,例如选推族长、修谱并存放族谱、坟墓和祠堂的管理等等。酒席上大家化解矛盾、联络亲情,在“都是一家人”的族旗下团结起来,互相支持、共同致富、搞好家乡建设。




                                    二月二:芥菜饭,纸鸢


农历二月二,有吃芥菜饭的风俗。大清早,男人们已经把鲜嫩翠绿的芥菜从田里砍回来,洗得干干净净,挂在门前屋檐下的竹枝勾上,流下滴滴答答的的水珠,好像是向别人炫耀今年自己的芥菜长得又大又嫩。中饭时光把米饭煮熟,再把芥菜切得碎碎的与猪肉丁炒成半熟,盛到饭锅中与米饭一起,加上虾皮和调料拌和均匀,再加点柴火闷熟。打开锅盖,清香扑鼻,吃起来美味可口。
芥菜是温州的特产。北方没有,江南其它地方也不多见,而在温州却是大面积栽种,是当地农民的当家菜。芥菜心大肉厚叶嫩,含水量少,含叶绿素、纤维素多。冬天种时,与小麦、油菜一样重要,家家都按排一块田种芥菜。农历四月农民把芥菜收回家,进行分类腌制。菜叶用刀削下,老叶、边叶切碎用盐腌熟晒干,农民叫菜干。菜心顶与嫩叶切碎晒到六成干,放到大盆里撒盐使劲揉,一直揉到菜出水,再装到陶埕里,层层用棒锤捣实,装满后倒进二两烧酒,坛口用干荷叶盖上包好,并用谷壳拌和泥浆密封,泥干燥后把埕口倒过来码放,这种腌菜农民叫霉菜。霉菜保存一年不坏,属精制菜,香甜好吃,人人喜欢。农民把好菜的菜叶、菜梗、菜心、菜桩(老菜心)分开腌制,把差一些的菜整株腌制。腌菜温州人不叫咸菜,而反过来叫“菜咸”,还有前面说过的菜干,别的地方叫干菜。所以,芥菜收成时,农民大人小孩个个忙,大埕小缸都腌得满满的,一年的下饭菜也就准备好了。
    农民为什么要二月二吃芥菜饭呢? 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二月的已是春意盎然,春雷一声震大地,万物复醒,蛇虫惊蛰,春雨开始绵绵不绝,各种疾病开始传播,芥菜味微苦,有清火解毒之功能,多吃芥菜对防病健身有好处。二是二月初是过了一冬的芥菜刚刚长成,正是鲜嫩好吃的时候。此后,芥菜随着气温的升高长得很快。农民经过春节的消费,钱粮均化得差不多了,就从二月二吃芥菜饭开始,以后的日子就靠芥菜当家了。而富人因春节油水入肚过多,也需要芥菜清清肠胃,所以芥菜饭成了穷、富人家都喜欢的食品。
二、放纸鸢
    早春二月,江南已是春雨绵绵,油菜田里一片金黄,草子(苜蓿)田草肥花红像一条美丽的地毯,麦子使劲地喝着水向上挺拔。天气一放晴,小朋友们就拿着纸鸢出去放飞了。温州人称风筝为纸鸢是出于古语。





                                       三月:清明、麦食

一、清明节
清明,这是多么好听的的两个字。风和日暖,繁花似锦,人们陶醉在春天的美好之中,一些有意思的乡风民俗也就产生了。
温州有一种清明食品叫扁儿。扁儿是米粉做的,分硬米扁儿和糯米扁儿。有馅的扁儿类似包子,普通人家是用菜咸、菜干加肉丁、虾皮或豆沙、枣泥做馅。实心的扁儿类似馒头,米粉中掺入糖或盐及新鲜的豌豆、蚕豆。扁儿名符其实,扁扁圆圆的,贴在油锅上煎烤成熟,两面焦黄,未吃就诱人食欲。清明吃扁儿肯定与寒食节有关,是纪念介子推的。但是农民不知道这个故事,认为这是祖先给我们留下过清明节的食物。
清明节那一天,小孩是最快乐的。大人们用长满新叶的细柳条扎成一个环,上面插满桃花、紫云英的花。给小孩戴上花环,小孩就会健康成长、读书聪明,像春天的花朵一样美丽且富有生气活力。有哥哥姐姐的小孩比别人自豪和幸福得多,因为他们的花环花多而且做得好看。小孩们头戴花环、手拿扁儿从东家跑到西家,互相追赶、互相比美,个个成了快乐的小天使。
清明节前后上坟与正月吃祠堂酒祭祖拜祖坟不同。这一次是以家庭为单位给巳故的亲人上坟。家庭人员都参加,大家都有酒喝。从前汉民族兴行土葬,温州人愿意把坟做在山上。住在平原地区的人难得上山一趟,又值山花灿烂的三月,除了祭扫亲人的坟墓外,还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踏青赏春的好机会。所以上坟那一天,大家都早起,坐着小船到山脚下,上山祭完坟以后就放开游山玩水,把附近的风景点和庙宇都看一遍。小孩们满山遍野去采摘杜鹃花和野花椒,红红白白,每人手里一大把,兴高彩烈地嬉闹着渡过这美好的一天。
二、麦螺儿
温州童谣:正月灯、二月鸢(风筝)、三月麦螺(哨)做鬼叫。这就是说到了三月份,麦子成熟了,用麦秆制作的吹哨响遍了每个角落。小孩子们缠着妈妈做麦螺儿,大一点的孩子自己做,每个人都做一大把,长短不同,音响就不一样。鼓着腮帮、弊红脸使劲地满天下跑着吹,尖锐刺耳而又单调的哨声此起彼伏,引得大人骂道:“鬼叫、鬼叫,皇天,勿鬼叫哪! ”其实大孩子玩麦螺儿还是蛮有情趣的,他们不以吹响为目的,而是吹出花样来。把麦秆的一端按上簧片,秆上开二个小孔,把麦螺儿改成了麦箫,声音就悦耳得多。把麦螺儿前端弯过来,剪成米字型,上放一粒圆豌豆,麦螺儿一吹,豌豆就上下跳动,忽高勿低,有点像耍杂技。但是农村人要干活,大孩子已是家庭半劳力了,空余的时间很少,玩长了受到批评。
三、麦秆编织
旧时,农家孩子没有正式的玩具,想玩时便就地取材自己制作。同一地区同一物产,又同时制作玩耍,时间长了,有能者加以总结和提高,传播开来就成了民俗。当麦子收割时,金灿灿亮晶晶的麦秆就成了妇女儿童的喜爱之物。年轻妇女们把麦秆的上部剪下来,经漂白晒干,闲时编制成辫子,又用麦秆辫子一圈圈缝制成一顶草帽。家人出门戴上新草帽,女人们心中美滋滋的,不用说多自豪了。一些巧手姑娘还用染色的麦秆在帽上编个花样,鲜亮好看,更引来不少人的赞誉。有些巧媳妇大姑娘用麦秆制作小动物玩具,孩子们当作宝贝一样玩,轻易不让人。
四、麦食
三月底收割麦子,四月份插秧苗,所以麦熟时节是农忙季节。
温州农村粮食以稻米为主,冬种油菜、苜蓿、麦子约各占三分之一的土地,春季不要缴纳地租田税。新麦登场,正好帮助农民渡过饥荒。
温州农民对麦子有自己的吃法。最好吃的是机制面条。农村里有面条作坊,作坊主有牛力大石磨,半机械化筛子,人力面条机,农民用麦子可换回面条。多数农民舍不得把有限的麦子换成面条吃,就自作面条,俗称麦株儿。温州的女人不是制面的好手,自磨的面又黑又粗,做出的面条又粗又短,所以不敢叫面条,只能叫麦株儿,以示有区别。有些家庭人口多劳力少,连做麦株儿的时间都没有,就制作麦桶儿和麦摊镬。麦桶儿就是北方人叫的面疙瘩,即将水煮开,将和好的面一小块一小块地投入开水中,再加菜咸、虾皮等调味品,口感也不错。所谓麦摊镬是把镬烧热,浇上些油,把拌好的稀面浆用小勺摊贴在镬壁上而成。有的人为了节省时间,直接把麦粉搅在沸水中做成麦糊糊,温州人叫“麦羹儿”。少数人家把麦粒洗净,不做任何加工直接入锅煮,煮熟的麦粒饭粒粒如珍珠般晶莹圆亮,所以人们给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珍珠饭。
温州最有特色的面食品叫做麦饼,据说平阳的麦饼做得最好。麦饼是把去麸皮以后的黑面粉揉得韧韧的干干的,用菜咸干做馅,厚约2厘米、直径约20厘米,烤制而成。这种麦饼存放十来天不坏,是出门打工做生意的人的好干粮




                                          四月插秧苗


乡贤、宋朝人翁卷有一首著名的小诗叫“乡村四月”曰: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讲得就是温州的乡村四月。四月立夏小满,是春耕春种最忙的时期。一年之计在于春,错过了这一季就耽误了一年的收成。农民忙得没有时间也没有好心情去做农事以外的事,所以四月不过节。





                           五月:端阳粽子、划龙船、艾蒿


一、重五节
温州人爱把端阳节称作重五节。这是一个大节日。女婿给丈人、外甥给娘舅都要送厚礼,农村人叫节到。
重五节的食品是粽子,跟别的地方差不多。只是温州为亚热带气候,棕榈树处处可见,温州人的粽子是用棕榈叶当捆绳的,包粽子时把棕榈叶倒挂起来,把叶子撕成一条条,一张叶子能包几十个粽子,收集起来非常方便,且坚实牢固。民谣道:粽子三个角,糖蘸蘸箸戳戳。温州棕子以三角形为主,少数长脚螺蛳形的是给小孩玩耍用的。
在重五节之前,女婿就把粽子送到丈人家去,老丈人的回惠是鲜、咸的鸡蛋、鸭蛋。重五节前一天,大部份人家的门框边插挂艾叶,还用红纸剪成剑柄状,把菖蒲叶子贴牢在门扇上,俗话叫菖蒲宝剑。有钱人家的大门还贴上钟馗画像。那一天家家起得很早,把鸡蛋、鸭蛋、粽子、大蒜子放在锅中煮熟当早饭。喝点雄黄酒,粽子、鸡蛋蘸糖蘸雄黄吃。每家还把艾蒿、藤萝等药用草本植物放在锅中煮汤,让小孩洗个澡,以求洗去一年的疾病。小孩洗了澡,还要在额头上抹点雄黄和朱砂,胸前挂着香袋,高高兴兴地出门去玩。香袋家家做得都不一样,富裕人家,青年女子多的人家,头生儿子的香袋是非常精致的艺术品,描龙绣凤、流苏红缨、很是漂亮。袋里装有桂花、花椒等植物香料,也装有香粉、樟脑等化学香料。而当家男人们端一碗雄黄酒,喝一口,喷出去,把角落旮旯都喷洒一遍。重五节的民俗都是围着辟邪去灾而做的。因为过了重五节,天气就进入暑热时期,细菌繁生,毒虫猖狂,疾病流行。旧时农村缺医少药,生病的人很多,小孩子不好养活,人们只好乞求神灵保佑,给自己立下许多陈规惯例,一切都是为了平安二字。
二、划龙船
温州人把赛龙舟称作划龙船。温州的龙船有许多地方特色,龙头龙尾都是艺术性很高的木雕,船体长船帮低,每个村子分片设船。龙船颜色自古有定,白龙刷白漆,黄龙就刷黄漆,各船颜色不一。每只龙船有二十多人,设一鼓一锣。鼓有80厘米高,二人对打,其中一人是全船的总指挥。船内另有两个打旗的小青年,旗上写着字,如一面旗上写“飞黄”,则另一面旗上写“腾达”二字,均含有飞快的意思。还有一个小青年手中拿着地方保护神的香火令牌,以保证船的安全和赛事胜利。船头船尾各有一个或两个蹿龙船的人,他们把握船头方向、并负有保护挂红披绿的龙头龙尾的责任。
出龙船时要先到神殿请神。温州农村多道教神殿,有些神殿是本地传说中的人物,因治水、驱魔、救灾有功而被乡民敬奉为神,而且一个村子就有好几位保护神,他们各管一项工作,以保一方平安。划龙船请的自然是治水降龙的神仙。所谓请神,也就是从神位前拿回一柱香、或一支令箭、一面令旗。船出村时,先在村中大河中演习一翻。此时鼓手一面打着鼓一面喊着口号,温州人叫参首,大概是参加者的首领之意。口号是四句打油诗,现用现编,应景之作,起到鼓舞士气、活跃气氛之作用。例如鼓手高喊:“天下太平世界新,”众人应道:“哗澳!”,鼓手又道:“五谷丰登万事兴 ”、“哗噢!”“ 锣鼓一响龙出动”、“哗噢! ”“众人奋力往前奔”、“哗啊”! 龙头龙尾的两个人双手举动跳跃,温州人叫蹿龙船。船上锣鼓齐鸣,两面旗帜交叉挥舞,手拿香火神令的人高高举起,桨手用力的划桨,全船人一道有节奏地高喊着:“喔噢! 喔噢! ”龙船进入竞赛状态。此时鼓手用鼓声指挥并调整着各路人马的动作,使大家相互配合劲往一处使。例如龙尾跳跃者刚刚落下,由于突加重力,龙头就向上弹起,船头离开水面,划桨者及时一用力,船就往前猛进一下。大家的动作被协调好后,龙船就出村参加比赛了。
龙舟赛常发生争斗。所以龙船上的打鼓手都是村中有威望的长者。出船时老人们再三向小伙子们交待:“我们是大地方,人强马壮,要让给小地方的人。大地方输了船能赢回道义,小地方输了明年就没有人划龙船了。”因此,有些大村大族,龙船不计输赢,只求把事办好。宽容仁义之风,对地方的安定繁荣起到了榜样的作用。





                                    六月:尝新酒、晒霉


一、尝新酒
农历六月初,大部分农民的粮食消耗已尽,半年来又没有大的经济收入,紧紧巴巴的日子艰难地挨过来了。现在有希望了:早稻就要收割,田头地角的豆架瓜棚上长满了新鲜蔬菜。看到这一切,长时间困忧的烦脑可以放一放,让生活变得轻松一些。那就庆祝一下吧:先喝尝新酒,后开镰割早稻。
顾名思义,尝新酒意在尝新。农民拿着簸箕到田边把饱满已熟的谷子撸回来,用杵捣成新米,摘些鲜嫩的豆茄瓜菜,再到河里捞点鱼虾,杀只鸡买斤肉,一桌丰盛的农家风味的尝新酒菜就做成了
旧时农民过的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活。早在去年秋收以后,家家户户多多少少都酿一些酒。经过半年的时间,酿的老酒基本喝光了,只剩下一缸子的酒糟。在早稻收割之前,农民把酒糟经过蒸馏烧成白酒,温州人称烧酒或老酒汗。这个老酒汗正好符合农民热天的需要,去暑消毒都离不开它。所以尝新桌上喝得酒也是刚刚烧出的老酒汗。)
喝完尝新酒,农忙就开始了。夏收夏种要让人干得脱一层皮、掉几斤肉,这是一年中最艰苦的季节。
二、六月六晒霉
温州地区从立春开始天无三日晴,阴雨绵绵好几个月,农历四月中旬进入梅雨季节,到处湿淋淋的。旧时的房屋基础和地面没有设置防潮层,墙体总是有半人高潮湿发霉,地面上因潮湿而滑溜溜的,人在上面走路常常滑倒。在这种特别潮湿的大环境中,衣服、棉被、粮食、书籍都要受潮发霉,严重的时候被蛀虫蚕食。
到了农历六月,讨厌的霉雨季节过去了。东风强势,天气转睛,阳光猛烈,雨水短促而减少,旱情开始了。六月六日成了农民约定的晒霉日子。那几天家家洗晒,也是财富的展览会。富裕家庭的绸缎、毛料、皮货、谷物、书籍等东西放满稻坦,琳琅满目,令旁人羡慕不已。
wz.jpg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楼主| 发表于 2019-1-6 23: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七月:乘凉、七夕七巧节、七月三十日地藏王生日
一、乘凉
早稻收割后,农民锅中有了大米,生活变得轻松起来。旧时没有收音机、电视机,也没有电扇、空调。在相对清闲的七、八月份,天气炎热,晚上的稻坦口、石桥头都坐满了乘凉的人。
青壮年们去听流浪艺人唱鼓词、唱道情。小孩子们早早出去玩游戏,小女孩玩起跳格捡石、猜手打手,男孩子们玩兵捉贼。太阳下山后,天边的云层千变万化、千姿万态,人鬼妖佛怪、猪羊免马牛、鸡鸭鹅鹰雀、山川树草,似是似非、时隐时现,再配上满天的晚霞由强到弱、由大到小,红黄粉紫黑的颜色瞬息变化,云被烧得深浅不一、五彩缤纷,美妙无穷。现在的城市人是无法再见到那种壮丽奇观的晚霞。
天黑之后,青蛙在欢唱,蟋蟀在弹琴、萤火虫一亮一闪地飞来了。萤火虫温州人叫火映光光,那时农村环境没有污染,火映光光比天上的星星还要多。小孩子一手拿着玻璃瓶,一手拿着扇子,追扑着萤火虫。流萤忽高忽低、忽左忽右、忽明忽暗,很难扑准。有时好不容易扑下一个,谁知它在你的脚边转了一圈又飞走了。
萤火虫,做灯笼。小孩子拿着虫灯到墙根路边草丛中去捉蟋蟀。鸣虫也会捉弄人,人一来声就停,人一走声又起。只要你有耐心,静静地蹲在那里不动,一会儿就会发现它。会叫的蟋蟀个头都比较小,站在空广的地方或在石块上面,孤零零地蹬着有力的大腿,挺起漂亮的触须,精神昂扬地抖动翅膀,得意地鸣叫着,不远处还有几个较大的黑蟋蟀东张西望地跳过来,会叫的蟋蟀是公的,正为求偶而歌唱呢!

二、七月七
七月七曰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好日子。小时候牛郎织女的故事不知听过多少遍,大家都同情善良的牛郎织女,痛恨那凶恶狠心的王母娘娘。这一天,谁看见喜鹊都要嘱咐它早点飞去,迟些回来,以弥补传错口信的过失。夜深人静,还真有小孩到瓜棚底下去听牛郎织女的悄悄话。
七月七,叫七巧节,也叫乞巧节。这一天说话要特别谨慎,更不能骂人。说些好听的话、吉利的话,别人借你吉言会高兴的。这一天人人都想碰到好兆头,看见喜鹊就高兴,听见乌鸦叫,就呸、呸! 直吐几口唾液。这几天农民不挑粪、不杀牲、不看病,遇到不吉利的人和事,就远远避开,生怕触霉头。有些老人在家门口放一枚铜钱或一张钞票,家人捡着了就有发财的好运气。人们都知道碰到巧事不容易,碰到好的巧事更不易。运气就象水中的月亮看得见捞不着,但是贫困的农民做梦都想致富,一颗善良的心祈盼着上苍会发慈悲,给他们一个发财的机会。
七月七的食品叫巧食,其实巧食是长条形的饼货,是小孩食品。快到七月七日,外公外婆给外孙送来一盒巧食,小孩就高兴得不得了。有些人家自己制作,面粉、红糖、芝麻,就可以做出好吃的巧食。
温州农村有一种拜天亲娘的风俗。有的人家头生儿子多次养不活,父母认为地上的人看不住小孩,再有儿子时就拜七仙女为亲娘(干娘)。有天仙为娘,儿子就好养活了。天亲娘有一只篮子一样的神龛,由木板或白铁皮作成,用小滑轮吊挂在门外的屋檐下。七月七之前,把神龛放下来擦洗干净,换上新的对联、宝扇、银花及红布帐幕。七月七日早上把打扮一新的神龛放在桌子上,点好香烛、摆上巧食、糖果、三牲等供品,由大人领着小孩祭拜,念念有词地向七仙女祈祷,保佑他们的孩子无病无灾、聪明灵利。事后,天亲娘神龛又被高高地挂起。巧食和糖果分送给邻居和亲戚的小孩共享,把天亲娘的关怀和爱护送给大家。
三、地藏王生日
    农历七月三十日,传说是地藏王的生日。温州农民对地藏王非常敬畏,老人们常说:“地藏王肩上扛着大地,有时一个肩膀扛累了,就要换个肩膀扛。地藏王换肩,地动山摇,给天下人带来灾难。”从这则故事来看,温州历史上曾发生过大地震,百姓遭受巨大损失,留下深刻的印象。现代科学发现,温州就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是个地震多发区。地藏王是主管大地的菩萨,百姓自然对他非常害怕,怕他不高兴,怕他体力吃不消。于是,在地藏王生日这一天,家家户户都祭拜他。
七月三十日晚上插香球,也就是把香烛插在球体上挂在门口。用什么做球体呢? 农民就地取材,有的摘个南瓜,有的摘个大柚子,用铁丝吊起来,在上面插满香,就象刺猬一样。七月三十日夜晚天空中没有月亮,家家门口的香球上,红色的香头冒着青烟,凉风吹来,烟气袅袅,香味熏人。这时大人过来点上蜡烛向香球拜几拜,以感谢地藏王菩萨的一年辛苦,保佑百姓平安无灾。有些人家为了省事,找一块干净的泥地,把香插在地上,一片火头,星星点点,天上人间,相映成趣。
有意思的是家家小孩,第二天起早去拔香梗,也就是香点完后剩下的香柄。你争我抢,每人一大把。据老人们说,把这些红红绿绿的香梗放到猪栏里,猪会长得又肥又大的。看来地藏王不但管理大地,而且还管理牲畜呢!




                               农历八月:中秋给丈人送礼,月饼
一、中秋节
八月的天气,秋高气爽。晚稻完成分蘖,开始扬花,豆角瓜果大批成熟。农活不忙了,农民用早稻谷换回许多粉干,准备欢渡中秋。粉干,外地人叫米线或米粉,温州人却给它取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名字。这是因为温州盛产大米,农民待客、自己小餐,吃得大多是粉干,酒席上第一道热菜也常常是炒粉干。温州人爱吃粉干、也会烹烧粉干,肉丝炒粉干,海鲜炒粉干,猪脏炒粉干等都是有名的温州风味小吃。粉干容易保存,农民一次往往换进百十来斤,常吃一年。八月十五,女婿给丈人家送去十几斤粉干,老丈人给外孙子回赠中秋月饼。
中秋节在农村可是个大节日。这一天,农民家家摆酒过节日。酒席上一般有一大碗芋奶炖小鸡。因为中秋时节,芋奶刚刚长大,春天养的小鸡也有一斤多重了。这两样东西正是鲜嫩好吃的时候,因此也就成了农家席上受欢迎的传统菜。晚上除了吃瓜果外,主要是欣赏月饼画,分送月饼,品尝月饼。从前农村的月饼不是小块的,饼馅也没有现在这样多味。月饼很大,小者直径30厘米、大者直径有60厘米左右,外粘芝麻,里面是甜馅。这么大的月饼一户一个就可以过节了。月饼包装的封面是一张漂亮的大画,画着戏文人物或者仕女美人。这可是宝贝,是当年农村的稀罕之物。中秋时,小孩子拿着月饼和图画相互比美、互相比大、相互看热闹。节后把月饼画嵌到金漆雕花床的屏风框内,有的人家逐年积累,一放就是十几年,成了灯下谈笑的主题资料。每个稻坦内的住户都是叔伯兄弟,所以每家都把自己家的月饼切成小块相互赠送,小孩们送来送去,不但增加了节日气氛,而且也品尝到不同风味的月饼。
     中秋之夜,月亮又大又圆,是乘凉赏月的好时节。老人们除了讲嫦娥奔月之外,讲得最多的是玉兔捣药的故事。说是一只玉兔偷吃了王母娘娘的仙药,被罚在月亮里一棵大树底下捣药。捣好的药就撒到人间的江湖中去。水中有了仙药,人喝了才不会生病。由于江湖不停流动,人又要不断用水,所以玉兔就得不停地捣药,不停地撒药,永无休止。听了这个悲壮的故事,人们对玉免油然起敬,既同情它的遭遇,又感谢它的功德。它的终日辛苦给人间带来了安康和幸福。





                                九月:重阳节、 螃蟹、菊花和桂花

一、重阳节.
      九月九日是登高日、是登高思念远方亲人的日子。现在是法定的敬老日。全社会提倡尊老爱老,为老人做好事,关心老人的生活和健康。目标明确,意义重大。这是社会的进步。                           

  二、 螃蟹、菊花和桂花,
  秋风起,蟹脚痒。农历九月河蟹巳是膏满肉肥,正是捕蟹吃蟹的好时光。这时菊花盛开,文人在一起赏菊喝酒吃螃蟹,吟诗作画,视为风流雅事。农民喝酒吃蟹倒是平常事,农村很少有人种观赏类菊花。我父亲就种了一蓬白菊花,年年花开烂漫,我们只知道采来晒干泡茶喝,不知道欣赏。这时丹桂开满枝头,香飘万里,农民抓紧把桂花收集起来晒干,以备过节时做汤圆、炊松糕及各种甜食时使用。

三、九层糕
  农妇们爱在这个时节几个人合伙做九层糕。做九层糕较为麻烦,在铺有纱布的笼
屉上把水磨粉浆薄薄地浇一层,熟后再浇一层,如此重复九次才能做成九层糕。此时正是秋收冬种之前,农民有点时间干细活,也可能九层糕这个好名字将预示晚稻高产丰收





                                          十月:割稻客、采收


  金秋十月,是秋收冬种的大忙季节。农民要收割晚稻,缴租纳粮,还要抓紧种下麦子、油莱、草子、槐豆、芥菜等等。家家户户起五更睡半夜,男女老少都出动,人手还不够用,要请“割稻客”帮忙。那个时候,农民只有在秋收时请临时工“割稻客”。
  农谚曰:立冬摘桔,小雪摘柑。柑桔是温州的主产水果,产量很大,是部份农民一年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其中瓯柑算是国之珍果,是封建时代温州少有的贡品。除了摘柑摘桔之外,部份农民还要砍收甘蔗,挖取荸荠。山民要赶好天气挖蕃荠、晒蕃荠丝干。所以十月也是一个忙月,古人也不按排民俗活动。




                                      十一月:冬至、芝麻糯米糍
一、冬节吃麻糍
温州人称冬至这一天为冬节。冬节没有春节那样热闹,也没有夏节端午、秋节中秋那样有特色活动。在温州这个地方,冬节家家户户做麻糍,麻糍香甜可口,给人留下美好的回忆。
把糯米用水泡透水磨成浆,再把七成干的粉浆做成一个个鸡蛋这么大小的团子,入水煮熟,捞出来放到炒麦粉、炒芝麻粉、炒黄豆粉与红糖拌和的粉碗中。这种麻糍与别处糍粑的不同之处,就是外面粘了一层厚厚的炒货粉,类似北方的“驴打滚”,吃起来特别香甜。





             十二月:腊鸡腊肉,掸新、做新衣、年糕、新年、祭灶神、祭诸神祭祖先


   十二月的农活除了给冬种的小麦、油菜等农作物施肥外,其它活很少,农民有较多较长的农闲时间。过年是一年之中的最大节日,十二月的农家一切围着过年转,做好准备过大年。)
  一、腊鸡腊肉:
古人称十二月为腊月,实际上腊月十一月底就开始了。晚稻收成后,随着冬种的完成,田地中的昆虫死的死、藏的藏,门前屋后的稻草也已堆放整齐,所有的粮食都做到颗粒归仓了。天气寒冷,野食减少,家畜家禽的生长变慢。鸡鸭继续养下去,不但不长大,而且秋天长的肉会瘦下去。除了保留几只有用的鸡鸭外,农民把春天养下的鸡鸭杀了,准备过年使用。为了保存,只好将肉品晒干,这就是“腊”。由于冬天冷、雨水少,天晴阳光又不强烈,没有苍蝇,细菌也不易繁殖,所以腊货保存三个月不会坏,而且有一种特别的腊香,深受人们的喜爱。
温州人的腊货,除了鸡鸭鹅以外,还有鳗鱼、带鱼、猪头,肉等。有淡晒的,也有先用盐腌一下晒的,还有用酱油泡浸两天再晒的,家家户户都有十来件腊货,屋檐底下挂得满满的,农妇们太阳上山挂出来,太阳下山收进来,乐此不疲。)
温州人对腊货情有独钟,现在家家都有冰箱,许多家庭也不养家禽家畜了,但过年前总要买些东西腊起来。

二、晒汤圆粉
农民“腊”了鸡鸭之后,就要晒汤圆粉了。把糯米和硬米按比例下水浸泡,一天之后水磨成浆。以后在大木盆中放好稻草灰,灰上盖上干净的床单,把米粉浆倒在床单上面,一次约3~5厘米厚。待粉浆中的水份被草木灰吸干,就把粉饼切成薄片晒干,这就叫汤圆粉。汤圆粉家家都晒,能存放半年以上,是待客、小餐的点心之一。吃时可直接一片片下锅煮,也可以水化后揉做成元宵、油蛋(麻团)等精制食品。
三、过新年、做新衣
温州农民以种水稻为主,也兼种柑桔、甘蔗、荸荠、菱角等经济作物。由于温州地少人多,单靠种水稻是很难生存的,所以手艺人、小生意人很多。每个农户,除了种田,总还有另外一项经济收入。过年是化大钱的时候,做新衣服是少不得的。从十一月份开始,到年三十前一天,都能看到裁缝师傅。
那时农村人不兴买衣服。晚稻收成后陆陆续续按人口需要把布买齐,以后请裁缝师傅到家里来做衣服。一请就二、三个人,一做六、七天。裁缝师傅虽然有机器,但是那时的人讲诚信,细针密线,手工活特别多。岁数大一点的人穿的是中装,中装的钮扣要先缝后编,较费工夫。裁缝师傅很辛苦,早上天蒙蒙亮就上门,晚上天黑才回家,工作在十二个小时左右,中间没有什么休息。主人家对师傅也很客气,除早中晚三正餐外,上午与下午的中间还加餐点心。每日晚上主人还给师傅敬酒,以示慰劳。师傅在主家吃饭也有规矩,早、中、两餐吃饭一般不动桌上的好菜,只有晚上喝酒时,在主人夹菜后才把好菜吃掉。这是为了给主人家省钱省时间。
农民的衣服在自家做,穿的鞋也是自己做。布鞋底早就在平时挤时间纳好了,趁着做衣服裁布的机会,主妇会千方百计让师傅省出几双鞋面布来。有了鞋面布,妇女就兴高彩烈地做鞋帮,有的巧媳妇还在鞋帮上描龙绣凤。她们都认为家人有没有新鞋穿,新鞋好不好看,自已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四、掸新
温州人称年终大扫除为换新,用了两个很贴切、很新潮的字。十二月十五日以后,家家户户要换新。
换新是件很辛苦的事,大清早就要把床、橱等大件拆开搬到河埠头,浸泡在河水中。坛坛罐罐都要拿到河里洗刷。家里除了衣橱、衣箱、谷仓只擦不动外,其它家具杂物都要移动洗擦。家里搬空之后,大男人头戴斗笠、身披蓑衣、脸围毛巾,把大扫帚绑在长竹杆上,把房檐下的蜘蛛网、灰尘全部扫下来,家里家外、上上下下都要打扫得干干净净。那一天,大人小孩都要干活,从天亮忙到天黑。
过去农村的中式老房子,玻璃窗很少,大部份窗户是木制的细花格图案窗。有些花格图案做工精细,十分漂亮,现在成了收藏家高价收购的文物。那时候不稀奇,家家都有。換新时把花格窗上的破旧窗户纸擦洗干净,笫二天去买一种又白又薄的透光纸把窗户糊上,以防冷风吹进房。
如果以前做的事算是过年准备的话,那么换新就算拉开了过年的序幕,一年一次的过年大剧开演了!
五、做年糕
农历二十前后,农村里就忙着做年糕了。像北方人过年离不开饺子一样,年糕是江南水乡过年的传统食品、节日礼品。春节拜年、分岁酒、新年酒上均离不开它。民间有“年糕、年糕、年年都升高”之说。
年糕是节日食品中数量最大的食品,一般要吃到第二年的端午节,长达半年时间。所以每户人家要上百斤、几百斤地制做。先把糯米和硬米按比例拌匀。红糖年糕四六比例,白年糕五五比例。用水浸泡一夜,沥干水后磨成粉。旧时农村每个院落都有大小两个石磨,大的叫粗磨,小的叫细磨。量大的东西用粗磨,量小的用细磨。磨年糕要用粗磨,粗磨很重,都是男人推磨,妇女上米,而且要相互帮助、轮换休息。
早在十天半月之前,就有流动石匠吆喝着“凿磨”的生意。因为石磨经过一年的使用,磨盘的刻印和转轴均已磨损了,须经石匠用钢钎重新把磨印开深,磨起来速度才快、粉也细。这是一项每年做年糕前必须做的准备工作。只要石匠一叫喊,坐在门口晒太阳的老人就会主持把磨搞好。
由于年糕粉的数量大,时间又集中。磨粉就要排队,且昼夜进行。晚上屋檐下灯笼高挂,磨声隆隆,笑声不断,呈现一片过年的欢乐气氛。
做年糕之前还有两项准备:一是修蒸笼。蒸笼是木制圆台体,上小下大,下面安个竹篾编的笼底,笼底上铺盖一条草编的炊巾,炊巾上盛米粉,一笼一次能蒸十来斤米粉。蒸笼年年要换新配件和修理。二是住在平原地区的农民平时用稻草烧火,做年糕用火时间长,而且火力要猛。所以附近的山民们就把松树劈成柴爿,晒干了卖给平原的住户。过年做年糕、炖肉等,柴爿是不可缺少的。
做年糕时自家的劳力不够,邻近的亲戚会来帮忙。关键技术是拌粉,粉中的含水量要恰到好处,蒸起来速度快,且不会夹生。年糕有红白之分,红年糕放红糖,白年糕是淡的,人称水晶糕。
晚上当一笼年糕粉蒸熟之后,赶快端起蒸笼跑到大门口,倒在石臼中,一人用石杵捣,另一人用手蘸着冷水翻动,翻匀捣韧,年糕才会好吃。干这个活,要两个小伙子换着干。小孩子手提灯笼一路欢歌跟着大人跑。捣好的年糕放在案板上,由岁数大的人制作。甜年糕大部分做成扁圆的圆糕和长条的扁担糕。余下的部份有的做成大大小小的元宝; 有的用木刻印版盒做成带吉祥图案的年糕版; 有的做成鱼、天鹅、猪羊等十二生肖动物,这是祭神供品、或是小孩玩物; 还要做一些桃形年糕,俗称“糖糕奶”第二天送给邻居品尝。白年糕制作较简单,只要揉成长条,用刀切成五厘米宽的小条,凉干后浸泡在水缸中保存。
年糕做完巳是深夜,主人就用炒水晶糕来招待大家夜霄。家里肉和糕是现成的,关键是上等蔬菜。富裕家庭的油菜已经出苔开花,第一茬油菜苔炒年糕是最好吃的,箅是上品。差一点的人家,油菜苔还未出来,就用预先精心培植的几棵芥菜来代替,用鲜嫩的芥菜炒年糕,也给男主人带来光荣。
过年之前,女婿必须给老丈人家送一份年糕礼,叫做送“年到”,大大小小的甜年糕总有二三十斤。
六、祭灶神
温州地区祭灶神是十二月二十四日,农村叫“拜镬灶佛”。比北方要晚一天。
温州农民的镬灶比其它地方讲究与气派,一般灶有三个镬,中间还按嵌二个汤罐。灶门口砌有灰圹,灰圹后有一可坐着烧火用的柴仓凳,柴仑凳连着柴仓,建筑面积约有四平方米。一般人家砌灶时,在烟道和道囱交接处,把镬灶佛的神龛嵌砌、塑刻出来,像个半埋半现的小亭子。
换新之后,把新买的灶神像与小对联贴上,香炉中换上两支银花,按倒八字形插上。银花是芭蕉扇形状的彩色剪纸,以金色为主叫金花,以银色为主称银花,中间有梗柄,类似仪杖物。
二十四日晚饭收拾干净之后,在镬灶佛前点上蜡烛插好香,摆上柑桔、甘蔗、荸荠、花生、糖果和年糕等物,由家长带头,小孩子一个个祭拜,祭词无非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之类的吉祥话。有钱的人家放三个大鞭炮,节约的人家就分吃糖果等供品。
拜镬灶佛小孩最高兴,没有小孩不热闹,有些没有小孩的家庭,还特意请邻居的小孩一起参加。
六、春联
温州人叫春联为门对。从前木结构的房子里里外外有许多柱子。暗暗黑黑的柱子若不贴门对实在不好看。门对一贴,红光四射,满屋生辉,顿时感到亮堂起来。老式大房子,一个家族聚居在一起,再简陋、再困难也要按排中间最好的房子作为公共活动室,温州人称之为上间。上间的中间有屏风隔断、两侧有大面积的墙板,贴上写有诗词佳篇的条屏条幅,白纸黑字与对联的红纸大字相对应,立刻显示出家族的书香与文雅之气,印证了“忠厚传家久、书香继世长”的耕读遗风。富人家有厅堂轩斋,中堂与侧壁上贴有书画、名家名作,更能体现出主人高贵富有的优越身份。
古书上有新桃换旧符的记载,现在许多民俗专家都说对联是由桃符变化而来的。我以为不对,至少在1956年之前,温州农村过年不但贴门对,而且还换桃符。桃符是辟邪的,对联却是喜庆、咏志的,两者作用不一样。温州农民视桃树为桃神。桃者兆木也,为百树之王。桃与逃同音,妖魔鬼怪见之就要逃跑,这就是辟邪。桃核下土易出苗,开花艳丽,三年结果。桃子是长寿之果,孙悟空偷吃了王母娘娘的蟠桃而长生不老。温州人做寿,下辈人祝寿就送寿桃,也是延年益寿的意思。农民喜桃爱桃,庭前屋后广植桃树,它是和农民最亲近的树。谷是江南人的命根子,能保护谷种的树,被农民奉为神树是理所当然的。
    桃符有两种,一种大桃符,是约50厘米高、10厘米宽、3厘米厚的一段桃木,上面用朱砂画些符,用墨写上神荼、郁垒等字,插在上间中堂下的地面石凹孔内,至少保留一年不变。小桃符是三根桃木片,上写大吉大利、辟邪、永保平安等字,也画有朱砂符,插在后门外或外墙拐角的泥地里,保留时间不会很长。桃符插好后,用蜡烛香祭拜,由神秘兮兮的老年人来完成,小孩子是不让靠近的。
温州农村,有些人家大门口屋檐下还挂三官灯。天官、地官、水官,均为道教人物。天官赐福,主管功名富贵; 地官管人间平安、五谷六畜; 水官主管风调雨顺。三官共用一灯。纸灯笼上写三官、或天地水官等字。过年之前新灯换旧灯,以后初一、十五点蜡烛香磕头。
贴福字。把红纸裁成小方块和小长条,小方块上写福、富、财等字,小长条上写大吉大利、出入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字。贴在后门、鸡笼、猪栏、灶墙、谷仓、水缸、木柜等家杂农具上,处处见喜,福满乾坤。  
此外还有贴门神、年画、窗花等风俗。过年景象一片红火、吉祥,人们以全新的面貌欢渡春节。
七、祭诸神、祭祖先
除夕一大早,主妇们就把过年用的鸡鸭鱼肉煮熟了。男主人把饭桌放到上间大门口的屋檐下,摆上煮熟的鱼肉三牲,点上蜡烛和香。先拜外面天地、祭祈四方及过路神仙; 后朝房里拜,祭祈上间香案上阵列的祖宗、土地、财神、三官的神位,以后把蜡烛和香分别插入各个香炉中。
祭完家里的神仙,还要去祭拜村里的各个保护神。温州乡下神的宫殿比佛寺多得多,每村都有几个神殿,过年时这些保护神都要用三牲祭祈一遍。拜完大小神仙,各家还要到祠堂去祭奠列祖列宗。外事活动完毕后,才能安安稳稳地过大年!
八、分岁酒
除夕晚上的分岁酒是准备最久、内容最丰富、质量最高的家庭大宴会。这一天出门在外的人都要回家团圆吃酒,实在无法回来,家人在酒席上也留着他的位置与碗筷,以示合家团圆。兄弟已经分家,吃分岁酒必须把兄弟请齐,以表达骨肉不分离的手足情义。因此多兄弟的家庭就提前摆酒轮流吃,除夕夜小家庭再吃一遍分岁酒。
温州农村过去的酒席以冷盘为主、热菜为副。例如八盘八,就是八冷八热。冷盘一次摆齐,热菜是现烧现上。热菜大多是炖菜,碗大量大,先吃热菜后吃冷菜。冷盘的制作叫摆盘,大酒席由专业厨师做,家宴都由男主人来完成。程序是在一个中等饭碗底部先放两片红罗卜、按十字形摆放两条大蒜叶,接着把熟肉和干腊货切成薄片,沿着碗边把质量最好的肉片由下而上鳞次贴放,形成一个肉片壳,中间填满碎肉后倒扣在大盘里,拿开饭碗后成了一个外表光滑整齐、全是上品肉的半球体,球顶一点红,周贴绿色蒜叶带,菜形坚实好看,给分岁酒增添了吉祥如意的气氛。温州人把年夜饭称做分岁酒,更接近过年是“天增岁月人增寿”的古意。
九、压岁灯
温州农村孩子除夕夜有一件非常高兴的活动,就是点压岁灯。
早在一个多月之前,当大人们忙着准备过年货时,孩子们也准备自己过年点压岁灯用得蜡烛灯台。大家相约去挖最好的泥土,在石板上反复拍捣,做成大大小小的蜡烛台,台顶予埋一小段插蜡烛用的香梗,以后天天拿进拿出晒干。吃完分岁酒后,小孩拿出自己心爱的泥烛台,向大人要来一包红色小蜡烛点压岁灯。压岁灯的原则是越多越好,每个房间一盏灯,镬灶、柴仓边、水缸、米缸、鸡窝、猪栏等处均要一盏压岁灯。有些灯点在碗内放到水缸、床上等处。大人怕小孩闯祸发生火灾,一边叮咛一边跟着跑,一直到压岁灯全部熄灭为止。
这种点压岁灯的民俗,其它地方没有听说过,很有点像西方圣诞节彩灯的味道。我想很可能与祭神有关,温州地区流传最广的民间故事《陈十四娘娘》中有很多妖精,都是家畜和农具变得。民间传说中无论什么东西都会日久成精,成精就会害人,小孩抵抗力最差,首当其害。除夕之夜小孩在家点压岁灯,祭拜各类精灵,为求得岁岁平安。
点完压岁灯后,要把水缸、柴仑等放满,是吉庆有余之意。煮够春节五天的米饭,这是因为这五天,家家都吃年年有余的剩饭菜,媳妇可以得空回娘家看看了。把房内房外的地扫得干干净净,因为春节五天内不许扫地倒垃圾,以保证财富不外流。
过年守岁,北方人包饺子,温州人干什么? 农民们用麦芽糖制作炒米糖、花生糖、芝麻糖,还要炒饭豆(蚕豆)、炒瓜子、炒花生等,大户人家放完关门鞭炮才能睡觉。不多久雄鸡鸣叫,炮仗又嘭嘭啪啪地响起,新年到来了。


yj.jpg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发表于 2019-1-7 19:25 本帖发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贵池的过年比较偏向南方,以前也炒花生,做糖,做甜酒,做豆腐。也有蓬纸包这个说法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发表于 2019-1-7 19:43 本帖发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不错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楼主| 发表于 2019-1-7 21:42 | 显示全部楼层
wnyxyzch 发表于 2019-1-7 19:25
贵池的过年比较偏向南方,以前也炒花生,做糖,做甜酒,做豆腐。也有蓬纸包这个说法
...



贵池,骨子里还是有南方影子的。
读过这个人的作品吗?作为温籍文学大家,琦君写得最好最多的,是怀乡思亲的散文。
她在《烟愁》后记中写道:
“像树木花草似的,谁能没有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这种浓烈的“乡愁”情感,常常得力于独特的温州方言来烘托渲染。
温籍文学大家琦君.jpg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楼主| 发表于 2019-1-7 21:59 | 显示全部楼层

     琦君,原名潘希真。温州籍台湾女作家、散文家。作品多以散文、儿童故事为主。另外,成名作为《外婆的澎湖湾》的台湾民谣歌手潘安邦是琦君的侄子。琦君自己写了大量散文,但写的最好最多的,是怀乡思亲的散文。文风细腻温婉,质朴动人。
《烟愁》一书是琦君的第一本散文集,在台湾创下52次重印纪录,被台湾联合报副刊评为“台湾文学经典名著”。这本书收录了杨梅、喜宴、金盒子、鲜牛奶的故事、阿荣伯伯、三划阿王等35篇琦君最具代表性的散文作品。

   作者通过这些回忆性的散文,表达了对故乡山水的真挚回忆,对父母、师长、挚友的深沉怀念,以及以温存之心体味人生悲喜的生活态度。
    风文细腻温婉,质朴动人,时刻提醒让你别忘了归程.

  瓯语管外国佬叫番人,瓯语同贵池土语彼多相似,不知道以前老贵池话管外国佬叫什么?知道的说说
  《烟愁》一书中,有个章节《哈背牛年》:

“小时候在乡间,有一年正月初一,我的阿庵小叔,提了个大红纸包,来给我母亲拜年。高声喊道:‘大嫂,哈背牛年。’母亲立刻说:‘大年初一的,讲吉利话呀,什么哈背哈背的?’小叔说:‘这是番人话(英文)呀,天主堂的白姑娘教我的,“哈背”就是快乐的意思。“牛年”就是新年,“哈背牛年”就是快乐新年。正好今年是牛年,您说多巧呀?’母亲高兴地说:‘白姑娘也教过我几个番人字,我记得‘牛’叫‘靠’,怎么轮到牛年,中国话和番人话是一样的声音呢?’”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楼主| 发表于 2019-1-7 22:05 | 显示全部楼层
wnyxyzch 发表于 2019-1-7 19:25
贵池的过年比较偏向南方,以前也炒花生,做糖,做甜酒,做豆腐。也有蓬纸包这个说法
...


蓬纸包这东西应该没消失多久,彩塑包装也就是改革开放后才出现的,以前食品都是纸包装,去小店买饼买红糖,饼干,月饼什么,店老板会很熟练的给你打蓬纸包包,有点象电影上中药铺抓中药,
800.jpg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9-1-8 03:59 本帖发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9-1-8 04:00 本帖发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发表于 2019-1-8 04:40 本帖发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发表于 2019-1-9 07:24 本帖发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投诉删帖|池州人网 ( 皖B2-20190096 )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电话:0566-3396977

GMT+8, 2024-4-18 20:55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