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32
- 金币
- 个
- 银元
- 枚
- 铜板
- 个
- 回帖
- 0
- 精华
- 好友
- 注册时间
- 2020-8-4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听众
- 收听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人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x
典型案例
柯某是一名上班族,11月初,朋友陈某约他吃饭,酒足饭饱后,陈某称自己正在做生意,有一笔资金需要周转一下,奈何银行账户限额不够,想请柯某帮忙转两笔账,柯某心想还好不是找他借钱,只是用他账户转个账,举手之劳。出于对陈某的信任,柯某登录手机银行后直接将手机交给陈某操作,在陈某一番操作之后,柯某还特地看了下账户余额,一分不少,心想陈某真是义气,说到做到。哪知,柯某第二天在操作手机银行转账时却无法转出。
柯某至柜面反映其银行卡无法正常转账使用,经核实客户银行卡已被司法冻结和止付,冻结机关为外省公安局刑侦大队,显示冻结原因为账户涉嫌电信诈骗。柯某瞬间呆住了,自己的账户都是自己用的,怎么会是涉诈账户?在工作人员提醒下才回忆起曾出借过银行账户,声称不知陈某是犯罪行为。对于出借账户导致银行卡被冻结,不仅会影响账户正常使用甚至可能会面临公安机关追究责任,柯某迫悔莫及!
案例分析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进行犯罪活动,而提供支付结算等帮助的,构成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在上述案例中,柯某虽声称不知陈某的犯罪行为,但他出借银行卡的行为在客观上为非法资金的流转创造了条件,这种疏忽或轻信并不能成为免责的理由。许多人错误地认为只要自己没有直接参与犯罪就不会有事,却忽略了法律对于提供犯罪工具或帮助行为的界定。
2.案例中的柯某陷入了常见的风险认知误区。一方面,碍于朋友情面而忽视了潜在风险;另一方面,对出借银行卡可能引发的严重后果缺乏足够了解。很多人只看到眼前的小利或人情关系,没有意识到一旦银行卡被用于非法活动,自已将被卷入复杂的法律纠纷中,面临经济赔偿、刑事指控以及社会声誉受损等多方面的影响。
消保提醒
1. 增强法律意识:广大消费者务必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了解出借银行卡可能带来的法律责任和后果。明确认识到银行卡是个人金融工具,不得随意转借他人,即使是亲朋好友也应谨慎对待。
2. 提高风险防范意识:不要被眼前的利益所诱惑,无论是金钱报酬还是人情压力,都不应成为出借银行卡的理由。要时刻保持警惕,对任何涉及银行卡的异常请求都要坚决拒绝。
3.妥善保管个人信息:除了银行卡本身,还要注意保护银行卡号、密码、身份证号、短信验证码等重要信息。这些信息一旦泄露,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来盗刷银行卡或进行其他非法活动。
4.积极配合银行工作:银行在日常业务中会采取一系列风险防控措施,如询问资金来源和用途、监测账户交易等,消费者应积极配合银行的工作,如实提供相关信息,以便银行及时发现和阻止潜在风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