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人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x
昨夜看了《大学》第一章的内容,反复揣测“格物”一词,又揣测这一词还能用作“物格”,明显一动词一名词。古人语言虽简炼有魅力却挺费人思量的。好像“格物”一词的解释一直存在着不同看法。自然,没有统一的概念,那就有发挥的余地了。 今天,我也尝试着白话一下: 最高学问的坐标指向,莫过于显示传扬美好的道德,莫过于深入百姓,莫过于只有把一切做到更好,甚至于最好才行。 自知只有做到更好,甚至最好以后,心里才会有数;有数了心自然会静下来;心静下来了,人才会安定放松,保持理性;随后才能不断地有所思考和总结;最后才会得到准确的答案。一切现象都有内在因素和外在原因,一切事情都有始有终,知道区分轻重缓急,那么距离理想中的坐标指向就不远了。 自古想要在天下显示传扬美好道德的人,前提是先要能治理好国家;想治理好国家的人,前提是先要能管理好家庭;想管理好家庭的人,前提是先要修炼自己;想修炼自己的人,前提是先要心正;想心正的人,前提是先要树立志向,坚定不移;想树立不移的志向,前提是先要获取一定的认知;而所获取的认知则是在框架一切现象,深入分辨它们之后。 一切现象被框架被深入分辨之后,认知自然就会从中获得;有了一定的认知,志向才会明确;志向确切之后,心便会自然地公正起来;心公正了,才会不断地修炼自身;自身修炼如铁后,才能管理好家庭;管理好家庭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得到治理后天下会太平。上自君王,下到平民,一个个都是从修炼自身为根本为基础的。如果最根本的最基础的乱了,却仅仅治理其它表面现象,那就坏了。最应该重视的地方得到了轻视,而应该轻视的地方却得到了重视,这是本末倒置。这才是所说的知晓根本,这才是所说的拥有了认知。 * 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所至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