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人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x
晏塘行 ____池州古运河探幽 2014、01、04周六,日上三竿才昏昏欲醒。忽听手机铃声大作,接过电话,只听得:“没事吧?准备马上跟我走!”我急切的问:“到哪里去?”他说:“我们早就约好了的,去了就知道了。”呵呵,还怪神秘的!既然是教授老弟相邀,定当是我所喜爱之事。于是,也顾不得“梳头裹脚”了,草草打理一下自己,就直奔相约地点。刚下出租车,但见老弟从越野车窗探出头来,视觉、听觉同时告诉我,他们已经等了好久了。
我们一行四人出池城,越过杜坞大桥,飘过乌沙直奔晏塘。路上老弟一边向我们介绍尘封在我们池州大地上、早已被人们忘却的古运河,一边电话不断的与当地的向导进行联系。当车临近原晏塘乡政府时,老弟嘱咐柯总将车停靠路边,待我们下车后,一条笔直的东西走向的干涸河床赫然眼前,宛如一条巨龙横亘在长江南岸黄绿相间的平原之上。黄的是晚稻收割后的农田和衰草,绿的是圩区农民们种植的小麦和油菜。河宽大约四、五十米,河底还有宽约几米平静深绿的水面。这平整规则的河堤显然是人工开挖的,虽然不是新开,但是,我还是疑惑的觉得,也不会像教授说的那么遥远吧!对面河埂上的法梧树稀疏的站立着,有的已被砍倒,一农民正挥刀裁截着枝桠。于是,我大声地询问对岸那位挥刀的老者,“你知道这条河是什么时候修的吗?”想不到他指着自己的耳朵更大声的告诉我们,他是个聋子。顿生一种无言的遗憾。教授幽默的笑道:“也难怪,历史的风烟早已淡出人们的视野,时间的老人早已混淆了我们的视听,能不聋吗?”
时近中午,忙碌的向导吴先生驱车赶到,并立刻作了简明的安排,一看就是个精明能干的“地保”。果不其然,他一边开车,一边向我们介绍这里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社会变革,还不时地给我们指点这条人工河的走向和沿河村落的变迁。不一会儿,我们便来到了此地最大的自然村吴家嘴。从斑驳断续的石板路、压在墙角下雕刻着花纹的石条、散落在路边地角的石鼓、旗夹,以及几栋风雨飘摇的明清徽式建筑和红砖方柱的西式洋楼,我们依稀看到了当年吴氏家族的繁荣和兴盛。老人们告诉我们,这里沃野千里,水陆交通便捷,是沿江最富裕的地方,人口曾经达到三四千之多,他们当中不仅有拥有自卫队、精通黑白两道的地主老财,还有经商有道、富甲一方的商家巨贾。吴家嘴成为周边地区人们羡慕的地方。然而,他们哪里知道,正是这条古运河使易涝易旱的江南水岸变成棉田粮仓。教授还想从吴氏家谱中寻找这条古运河的蛛丝马迹,可惜因老谱持有者不在家而未能如愿。
尽管已是饥肠辘辘,但是,教授还是意犹未尽、不肯罢休,决定再到这条古运河进入长江的入口处新河坝去看看。及至,放眼新河坝,长不过百米,宽不过三十米,距长江不过两百米,它像一道天然屏障镶嵌在古运河的入江口,坝内河水荡漾,坝外江水滔滔。今天的新河坝新修建的大型排灌站仿佛一道亮丽的风景,让江水、河水能够按照人们的意志实现对流交融,有力的保障圩区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然而,这新河坝何来“新”字?早在近五百年前就建成,只是人们代代相传下来而已。这条被历史掩埋的拦江古坝,将本已是千帆竞发的黄金水道,古代圩区人民生产生活的生命线无情地斩断在水源交汇的尽头,几百年间,致使江水不犯河水,河水不犯江水。在常人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也无法解释。教授站在新河坝上徘徊良久,径直走进河南岸的农家,问问他们的家史,得知他们都是近代迁来的外来户,只得无功而返。
是谁、是什么时候、为什么在这里修建这样一条东连秋浦河,西接长江,长达一二十公里的人工河?又是谁、在什么时候、为何要截断新河这条黄金水道?据安庆市志大事记(一)记载:“公元1055年(仁宗至和二年乙未)江淮制置发运使周湛先后征发三十多万民工,在池州城西六十里(今乌沙、晏塘)上游的江南岸开凿一条新河,以避开拦江、罗刹二矶之险”。或许大家还记得《水浒传》“杨志丢失花石纲”之事,那是宋徽宗为贪图享乐在全国各地征收奇花异石运往开封,这些运送花石的船只,每十船编为一纲,从江南运往开封。为使花石纲畅通无阻,朝廷对新河又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和疏浚。自此往来船只经新河航行至秋浦河,入池口再进入长江,彻底地杜绝了往来船只触矶倾覆之患。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其利弊,在宋时或许江南人烟稀少,江水倒灌不能成其害。但是到了元明时期,由于大量人口南迁,大量土地被开发,每逢夏秋江水暴涨,新河两岸洪水泛难成灾,严重威胁到池州城西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史记在明朝时期,池州知府何绍正实地调查考察后,于正德十一年(1516)发动数千民工,在古运河的通江口筑起了一道长四十丈,阔二十丈,高三丈拦水大坝,解除水患。当时,人们欢呼雀跃,奔走相告,称此坝为“何公堤”,以记其功。随着朝代的更迭,时空的转变,这条九百多年的古运河早已是面目全非,肝肠寸断,从人们的记忆中渐渐地消失。
离开新河坝,我们直奔饭店,以慰辘辘饥肠。在回去的路上,教授老弟已是昏昏然、似醒非醒的呓语不断,但却又十分肯定地说:“下次来我要徒步考察,从古运河的出口秋浦河走到它的入口长江,完整地绘制出这条古运河的故道,强烈呼吁将疏浚古运河纳入大池州、大杏花村的旅游开发之中,再现秋浦大地百舸争流的宋元遗风。”若真是这样,将是池州之幸、人民之福。 新河坝大型排灌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