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人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x
我老家在俗有“鱼米之乡”之称的东至县香隅镇,曾有人用“形如半月色如银,皮薄绵酥菜作心。油炸清蒸皆味美,原生品质食中珍。”这样的诗来来形容家乡的米饺子。米饺子相传起源于明朝初年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期间,东至昭潭巧妇们为解决战士们温饱而发明的一种美食。 记得儿时家中经济条件并不富裕,每年的“鬼节”(农历三月三)时候,都是父亲负责和粉,先烧开一锅水后,往米粉里倒,快速地搅匀成团。母亲负责把准备好的馅一个一个包好。有时候也会叫上邻居们帮忙,把包好的饺子一个一个摆放烧开了水的蒸笼里,大概过十分钟左右,蒸笼里就飘出淡淡的香味,米饺子可以出锅吃了。每家蒸好的饺子除了自家吃点外,左右邻居和亲戚家都会互相送点,尝尝不同馅的米饺。 我最喜欢母亲用腊肉、粉丝、干辣椒做馅的米饺子。参加工作后,母亲和父亲身体一直都不好,就把父母接到城里和我一起生活,除了每年的“三月三”做米饺子,有时候看时令蔬菜了,比如萝卜、豆角出来了,也会做些米饺,为了做米饺子,还特意买了两个小蒸笼,每次做五六十个米饺,还是老传统,自家吃点,送点给对门的邻居和小区的老乡,特别是小区的老乡吃完米饺总是赞不绝口,在贵池也能吃到家乡的美味,人生幸福也就在于此时了。 每每到时东至出差,有机会总是喜欢带同事去吃米饺,同事们对米饺的美赞,总是很自豪。每次在家乡偶老同学,总是会意点头,聊聊工作、生活的同时,也会听见老板说,某老头上次去上海,带了几百个米饺给儿子,虽是觉得不可思议,但是作为身在不同城市的东至人,每当看见米饺,都会成为一名标准的吃货。对家乡的美味的坚守,我想这也是中国人的一种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