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811
- 金币
- 个
- 银元
- 枚
- 铜板
- 个
- 回帖
- 0
- 精华
- 好友
- 注册时间
- 2010-8-9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听众
- 收听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人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x
“南方的馄饨北方的饺”,北方人喜食饺子,而南方人却对馄饨情有独钟。
步入“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来到“天蓝风清语软”的江南,便走进阵阵馄饨的撩人氤氲之中。
馄饨不是什么上得了席面的正餐,也很廉价。皮薄、馅多,清爽可口、形状小巧可爱, 既可作点心,又可作菜肴。多半以面皮、肉馅为主,再佐以盐、胡椒面、味精、酱油、猪油、香油、葱花及高汤。因馅料、汤料、吃法、调味等差异,各地对馄饨的叫法却也有些“混沌”了。广东叫“云吞”,湖北叫“包面”,四川叫“抄手”,江西叫“清汤”,福建叫“扁肉”、“扁食”,京津沪、江浙等地叫“馄饨”。
儿时吃的馄饨最多的都是挑着担子来卖的, 这种“一头水锅,一头作坊”的江南馄饨担,前挑是炉子、佐料,后挑是碗勺、小板凳。它仿佛一家“流动快餐店”,一排小抽屉推拉之间,竟能魔术般变幻出一叠馄饨皮、一碗芳香四溢的鲜肉馅、一碟香末、一壶酱油、一罐香油、一盘小葱、一坛细盐和一竹筒胡椒粉。 即便是那只极为普通的紫铜锅,居然也能出奇制胜地巧设隔板将锅体一分为二,一边为煮熟馄饨的沸水,一边为入碗为汤的味汤。馄饨是用担头一把干柴火煮成的。炉膛里的火苗可旺可弱,控制火候的秘诀就在于添加油松还是一般木柴。
如此精巧绝伦的馄饨担,其发明专利据说来源于四百余年前明代旅行家霞客先生。他老先生在游览考察当时人迹罕至的黄山,在饱尝饥饿之苦后,从木匠师傅装满斧、锯、凿、锤等全部工具的担子上获得启发,设制出一种集锅碗瓢盆、柴米油盐于一挑的“游山具”,随时随地均可自制饮食,保证了他重游黄山计划的圆满成功。
在旧时江南风貌的文章或影视剧中,总会再现出此种场景:古屋高墙窄石板小巷中,月朗星稀,曲径幽幽,随着馄饨人敲击竹筒声,馄饨担上小马灯 灯光忽明忽暗,游动着……
深夜时分远远闻得馄饨担竹筒敲击声由远而近,肚子饿感驱使早早下得楼来坐在家门前的巷子口等候馄饨人,吃上一碗热腾腾香喷喷的馄饨,是那时值得追忆的事吧。然如今,挑担子的馄饨人,馄饨担,竹筒敲击声,同岁月一并流走了。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