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人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x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盛行看报、书信文化,报纸作为信息传递的一个重要枢纽,活跃于人们的生活中。而跨越几百甚至上千公里的路程,递到家人朋友的手中的书信则承载着无数的思念。城市中,有一个职业对这些情怀感受得最深、最直接——投递员。早些年,一辆二八杠自行车、一捆报兜,每天骑行几十里,投递员将报纸和书信送到千家万户。而如今,看报的人越来越少,手写书信已是昨日黄花,虽然投递员的二八杠换成了电动车,但报兜里承载的情谊却越来越轻了... 本期图说城事,我们走进邮政局,去了解一线投递员的工作日常。 据统计,池州市邮政局2016年城区报纸投递总量为7296658份,这些数字看起来并不算少,但实际上看报的人数已经锐减。 池州邮政投递一班班长桂权介绍说,近些年来,池州城区逐渐扩大,人口不断增加,对于报纸的需求量并未减少太多,单位企业、老人和学生占主体。老年人是稳定的客户,他们大多不会上网,只能通过报纸与电视获取外界信息,看报早已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习惯。而学生群体,多以订学习报为主,人数逐年增加。 十年前的手写信和如今的信用卡信函 “写信的人越来越少了。”这些年来,代替手写信件的大多都是信用卡、广告信函和账单。网络信息时代的进步,使得大多数人们忘却当年跋山涉水送到手中的那一份温暖。 信息化时代,不仅看报写信的人在改变,投递员的工作生活也在发生变化,上下班打卡成为第一件变革的事情。 信件和包裹都可以通过网络来查询到发件记录 投递一班有30多个投递员,上午送报,下午送信。每个投递员一个上午就要走三四百户人家,忙的时候一天要送出将近一千份报纸。 王玲在投递班工作已经八年了,每天早上8点她来到班上的第一件事,就是整理当天要送的报纸杂志和信件。由于报纸杂志种类较多,王玲和同事们需要将其分类放入格子中。 因为报纸上含铅,王玲的手套在长期工作中慢慢的被“染了色”。分类完,投递员要在每张报纸上标上报头,用以区分报纸将送往哪一家用户。 准备就绪,王玲一分钟没有耽误就出发了,报纸和杂志将电瓶车上报兜和报筐塞得满满当当。 几年活跃在投递一线,每一位投递员脑海中都有一本“活地图”:先去哪个小区最方便,每一个路口怎么拐,每一个用户住在几楼,车停在什么位置才不会挡路... 每一位投递员负责一个区间,一个区间有24段路 “马不停蹄”是对王玲的工作状态最贴切的描述,上车下车、走街串巷,工作让她练就了“竞走”的本领。就是打开邮箱投递报纸这样一个简单的动作,每天都要重复上百遍。 奔跑送报的王玲 小区订报的大多是老年人,有几位爷爷奶奶腿脚不好,无法下楼取报,王玲会上楼亲自将报纸送到他们手里。 送报途中要考勤打卡,王玲拿出手机扫描贴在邮箱里的二维码 跟拍当天上午,气温35℃,无停歇的奔走让王玲满身大汗。其实不仅夏天会如此,就连冬天经过这样的运动也会出上一身汗。“就当锻炼身体嘛。”王玲笑着说。
上午送完报纸,下午开始派信,信不同于报纸,需要当面交到用户手上签字方可。 派送的第一单就出了点小麻烦,用户所在单元楼大门关闭,门铃损坏,信件上也并没有留下电话。王玲未多做停留,而是在大门上留下一张纸条,告知用户与她联系取信。“这样的情况时有发生,今天送不到,就明天再送。”为了一封信跑多趟,是常有的事。 绝大多数情况下,信件都是可以准确派送到用户手中的。“死信”已经很少出现了,即便出现,投递部门也会联合居委会、社区多方位查找。若是碰上无地址信件,则会统一送往省邮局处理。 每天都走着同样的路线,重复着同样的工作,一年365天,基本上是天天“连轴转”,休息少,忙活多。为了给池城百姓更多的便捷,而努力工作。无论高温还是严寒,都坚守岗位。一份报纸,一封信,一份责任,一份情谊。投递员,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闪光的人生。 这就是奋战在烈日和暴雨下的投递员的缩影,他们用朴实和平凡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爱岗敬业,乐于奉献”。
“图说城事”是池州人论坛持续推出的系列民生故事主题帖,本期已经更新到第51期了。图说城事选取最接地气的生活题材,用最直观的镜头画面,最简洁明了的文字说明和极富感性色彩的语气,讲述发生在池州百姓自己的故事。各位人网网友,如果您有好的推荐,欢迎在留言区告诉我们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