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709
- 金币
- 个
- 银元
- 枚
- 铜板
- 个
- 回帖
- 0
- 精华
- 好友
- 注册时间
- 2017-11-22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听众
- 收听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人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x
在中国古代,历代均设置专门记录和编纂历史的官职,统称史官。虽然各个朝代对史官的称谓与分类各不相同,但主要的可以分为记录类与编纂类两种史官。史官在刚设置时以及后来的发展过程中,有很长的一段时间,这两者是不太能区分开的。后来逐步演化出专门负责记录皇帝的起居注史官和历史馆史官。前者随侍皇帝左右,专门记录皇帝的言行与政务得失,皇帝不能阅读这些记录內容;后者专门负责编纂前代王朝的官方历史。唐朝历史学家刘知几《史通.史官建置》中说:大史掌国之六典,小史掌邦国之志,內史掌书王命,外史掌书使乎四方,左史记言,右史记事。由此可见,不同的史官有不一样的职责,他们共同记录着王朝大小事务,给后人留下宝贵资料。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齐太史“身膏斧钺”:春秋时期,齐国的大臣崔杼(又称崔武子)与齐庄公为棠姜这位美女产生了矛盾。崔杼借机杀了齐庄公,立了齐景公,自己做了国相。对此事件,齐国太史便记录道:“某年某月,崔杼弑其君。”崔杼不愿意在历史上留下弑君的恶名,下令把这个太史杀了。继任的太史是那个掉头者的二弟,但他还是这样写,又被崔杼杀了。第三个太史是那个掉头者的少弟,照样直书其事。崔杼感到正直的史官是杀不绝的,只好作罢。这时,齐国另一位史官南史氏,听说接连有三位太史因为实录国事被杀,惟恐没有人再敢负其责,便带上写有“崔杼弑其君”的竹简向宫廷走去,准备冒死继书,中途得知,第三位太史照实记录没有被杀,就回去了。
纵观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给人们留下了许多的借鉴。齐庄公淫乱固然有罪,但在那个时代,他毕竟是一国之君,即便是治罪,也轮不到崔杼动手杀人。崔杼为掩盖历史真相和封钳天下之口,连杀史官,可那前仆后继的史官兄弟,那一身不畏生死负责尽职的文人气节,最终使得权臣崔杼也不得不感叹于他们的风骨而最终屈服,任由他在史书中评说自己,而没有再杀他。
于是,“秉笔直书,齐之良史”的史料传诵千古。
如今我们再回首,历史的印记仿佛若一幕幕的折子戏,奠定和丰富人们的思想內涵,促使正直的人们,在关键时刻能辨别是非、善恶、忠奸、正邪。让人们在必须做出抉择的时候,凭藉着悠久的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传统文化,以及久远之前奠定的传统道德观念,为我们的国家及自己选择一个光明的未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