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999
- 金币
- 个
- 银元
- 枚
- 铜板
- 个
- 回帖
- 0
- 精华
- 好友
- 注册时间
- 2018-2-14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听众
- 收听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人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x
第一次乔迁应该是她结婚成家以后。那时上一代子女众多,结婚后直接分家,她分的是较偏一点的村头。屋外是红砖砌成的墙,青瓦盖的屋顶,前面还有一块开阔的晒稻场,算是很不错的屋子了。记忆中,推开门,就是坑坑洼洼的土地,一点也不平整,然后进门有点长,很空落,左右两边各有2个房间。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其它房间也一直变化着做厨房用,唯一不变是主房间。里面摆着一张老式的床,四边有很好看的花纹。还摆着一架缝纫机,一对老式的单个沙发,一个带镜子的大衣橱,和几个大大小小的柜子和箱子。其中有个柜子里还藏着一对上海的手表,这应该算是蛮值钱的东西了。提起这,就不得不说说其实家里还有一件大家伙――二八杠的自行车。很长很高很重,挺难骑的。哦,墙上还挂了一个黑色的大算盘和一杆长长的称,那个坨估计有好几斤重,年幼的孩子是搬不动的。除次,再也想不起来还有什么了。在这个房子里一住就是十几年了。
第二次乔迁应该是在她孩子十几岁的时候了。那时国家政策好,村里搞移民建政,听说要到村口马路两边做房子。她高兴极了,觉得这里太偏了,一心想去马路边做房子,于是晚上没事了就去找在村里做事的人打听情况。那时候孩子的爸在外打工,全靠她一个人跑。终于听到消息了,要划地了。记得她起的很早,带着砍柴刀,削了几根木桩,就跑到马路边。那时第一批批准做房子,自己远地,自己占了哪块就是自己的地了。她找了一块非常不错的地,拿起木桩,就划好了范围。为什么说不错的地呢,因为左右有的地下埋葬过过世的,所以地基并不是太好。她家那块,地势高,又干净,还靠马路边,非常好的了。后来新房子就这样盖起来了,两层楼房,两扇门面,前面还有一块很大的场子,可以说很大气的。再里面的装修陆陆续续的搞,慢慢搞的也还算舒适。可是时代在变化,必然形式也在变化。家里大门换过两回吧,现在是暗红色的两开门。电视也换代过三次吧,从长虹到液晶到现在很长的大屏幕。地上铺了瓷砖,家里的柜子也换了新式的了,甚至是床沙发什么都更新换代了。唯一有点老式的,属老房子里摆的那个摆钟,虽然它很古老了,但是偶尔还能工作的。其它的慢慢的就退出了这个新时代。这个房子里应该是住的很久了,有二十年吧。
第三次乔迁之喜属最高兴的,在城里买了房子了。早就听说谁谁谁家在城里买房了,好生羡慕,老吃饭的时候说我们也好好搞,争取买个。这话一提,念头一开就酝酿了好几年。前两年终于在付了首付和背了贷款之下,拿到了在售楼部的新房钥匙。高兴自然不用说了,当然也是为了下下一代的以后上学着想。后来着手装修,自己坐车城里乡下到处跑,看材料,买东西,货比三家,着实辛苦。常常为了这省点那省点,跟商家磨嘴皮子,说好话。家里的灯啦,门啦,柜子啦,都见证了她的努力。最后一个干净明亮的新居收拾就落成了。而进房子讲究多了,什么时辰开门,什么进门怀抱聚宝盆,什么要带发财水,什么黄金万两,什么步步高,什么衣食无忧等等。所有的这些,虽然有点封建,估计都是寓意着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吧!这一年她五十多岁了。
三次乔迁,走过了漫长的岁月,但一次比一比好,这就是时代发展带给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巨大变化。这变化你我都亲眼看见与体会,也是千千万万家美好生活的见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