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人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搜索
查看: 11550|回复: 0

“三部”尚书郑三俊的治学之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2-16 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人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x
“三部”尚书郑三俊的治学之道
       明朝万历、泰昌、天启、崇祯时期四朝重臣郑三俊,自从1597年考中举人①,1598年考中进士后②,登科致仕,官至留都南京户部尚书、吏部尚书,帝都北京户部右侍郎、刑部尚书、吏部尚书。史称“三部”尚书,加封太子少保③,授一品官衔④,明史列传有《郑三俊传》。但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历代研究几乎没有,文献资料也很少。今天,我将通过对明史实录、地方史志、南原郑氏宗谱和明朝同期历史人物著作的研究,力争还原一个真实的郑三俊,带你走进他的治学之路。
       一、幼年时期受到严苛的宗族祖训家规教育
      郑三俊出生于官宦世家,是东至南原郑氏第八十八世公。其曾祖父郑正行是江西吉安府教丞,相当于现在分管教育的副市长。而郑正行的哥哥郑正义是1506年的进士,官至大理寺评事。其祖父郑如稻、父亲郑国光虽然没有入仕做官,但都是贡生,同样受过非常严格的郑氏宗族私塾学堂教育,是家乡的社会名流,后被分别诰封为刑部尚书和吏部尚书⑤。
      郑三俊在《祭弟子来文》①中写道:“吾弟生而孝友、矜名、义雅、好文翰、拆节、小心,为先大父所称,人成均为刘太史赏鉴,先大父尝曰:‘此吾家千里驹也!’。自染奇疾,触辄迷昧,犹口喃喃,诵诗书作韵语不休。”
      由此可见,出生这样的封建官宦世家,其家庭教育是非常严苛的,从小就必须受到祖训、家规的约束,行为举止都必须符合道德规范。
      二、少年时期受到严格规范的宗族私塾学堂教育
     《明熹宗实录之五十八》⑥记载,明朝时期皖南的学院教育非常发达,总计134所,有官办的,也有家族私塾学堂。天启五年,被魏忠贤以余懋衡、郑三俊、毕懋良为东林党领袖之名,将徽州书院悉数尽毁。当然,郑三俊求学过的郑氏宗族私塾学堂、游学过的书院和讲习所也在劫难逃。崇祯元年,阉党覆灭,开始逐渐恢复,至清朝后期曾一度达128所。
      郑氏宗族一直是名家钜族,南原郑氏在当地是名门望族,拥有自己祖庙、祖堂、祖祠,随后各个分支又陆陆续续修建了“三祖”合一的宗祠,并在宗祠里设立私塾学堂。郑思旭在《读书吟》①中写道:“晨钟敲便起,霜重不开门。炉红拭几席,水暖净壶冰。沐竟展卷读,疑深逐句寻。古人未见我,我思见古人。自得匪耳食,劳我真精神。血花呕盈斗,苦茗啜数升。寻得孔颜乐⑦,梅花天地心。”说明郑氏子弟读书是非常用功和刻苦的。
      少年时期的郑三俊就是在这样环境里,接受郑氏宗族私塾学堂教育,直至登科致仕。郑思旭在《夏夜宗祠阅族中诸子会课》①中写道:“几阵寒芒绕栋楹,雄才伯仲费评衡。无花眼力推前辈,有价文章让后生。轼辙谩夸苏氏子,机云不羡陆家名。灯前搦管丹黄遍,拭目宗祊彩凤鸣。”⑧说明郑氏子弟不但要努力学习,还要接受严格的考试。
      三、青年时期因游学与佛结缘,从此将教书育人的大爱思想贯穿一生
      1596年至1597年,郑三俊为了备考乡试、殿试,来到本县唐山寺听金养初讲学,因人多而无处落脚,受唐山寺主持老衲照公施舍,免费提供一间寺院讲经的精舍供其学习居住。受此恩惠,郑三俊终身不忘,后命其子郑思昱回家乡赎回败僧所弃庄田一区,赠与照公徒弟道深,并于1630年写下《唐山寺碑记邑志》:“唐山古刹,法侣甚盛,三四十年前,多儒者游,时有老衲照公嘻嘻以喜作佛事,尤与余善。丙申丁酉间⑨,余师养初设皋比于此,四方响臻,余来无下足处,照公独意重余,舍余西楼精舍。寺左乔木中生瑞竹,偏以期余,余自去。照公久溷风尘,每晤必勉余早息,几希乎,有道者,呜呼!照公此意日月不能老也。照公殁几年矣,古德凋丧,衣钵衰退,留有庄田一区,为败僧所弃,儿昱为赎而归。其徒道深,深亦老矣,是亲奉照棒喝者,其长守此土,与寺终始,以永奉照公香火也。梵宇犹在,乔木如故,瑞竹几何,选佛胜场,劫火不坏,照公当再来。深公其善护持之,因索题石。”缅怀先僧照公,此时的郑三俊已经官至留都南京户部尚书兼管官吏部事务,因于佛缘的郑三俊始终心存感恩,慈悲为怀,倡导大爱。
      至此,他的一生与教育结缘。为官期间极力改善民生,发展教育,与普度众生的佛教理念一脉相存,所任之地全部将他列入名宦。先后进入北直隶真定府元氏县(现为河北省元氏县)报德祠,北直隶真定府真定县(现河北省正定县)名宦祠,河南归德府(现为河南省商丘市)名宦祠,福建名宦,家乡南直隶建德县(现为安徽省东至县)乡贤祠。
      《明史》记载“郑三俊为人端庄严谨、纯正清明,在朝廷上正气凛然”。
      明崇祯十五年纂修的《元氏县志》记载“郑三俊,直隶建德人,进士,万历二十六年任。年少老成,能文章,善政事,民之父母,士之师宗,久而不忘,立碑思慕。调真定县,历任刑部尚书,举朝推重,天下第一清品”。
      《福建通志》卷二十九《名宦》记载:“郑三俊,号元岳,建德人,万历戊戌进士,督学入闽,奖防滞才,搜罗无遗,一切竿牍屏弗通,与刘宗周齐名”⑩。黄景昉《宦梦录》记载“太宰⑾郑公三俊为余督学师,乡举后同林选部传给谏晋谒,色严冷,不假一辞也。其后见之京师,乃温蔼家人不啻。闽数十年督学,竞推公第一,鲜继者”。那个时候的郑三俊已经是福建按察司副使提督学政,相当于现在的福建省分管教育的副省长,却亲自登台授课,为福建培养了一大批有识之士,先后有七十多人科第显后,入仕为官。其中黄道周、黄景昉、刘中藻、洪承畴等名士,都是他的弟子门生。
      清顺治年间纂修的《归德府志》记载“郑三俊,字玄岳,池州府建德人。万历三十八年来守于宋,五年之中百废俱举,清廉特著,刑不滥及而人畏之若神明。创宋范文正公书院,择九邑之俊髦者,养而课之,共六十余人,皆以科第显其后,为清流宗。三十九年冬,郡中火发,拜火返风,祈雨即雨,祈晴即晴,境无旱干水溢焉。后为大冢宰⑾,年九十卒于家”。那个时候的郑三俊已经官至归德知府,相当于现在的河南省商丘市一把手领导,却亲自登台授课,自此商丘文风蔚然,名士崛起,侯恂、侯恪都是他的学生,一生执弟子礼。
      河南商丘人为表彰他的功德,将他与范仲淹、欧阳修齐名,进入名宦祠竖牌纪念。
      2011年浙江省上虞市(现为绍兴市上虞区)文物部门根据当地发现的相关文物研究证明,该地立有崇祯皇帝勅封郑三俊为“林下一人”牌坊一座,为其同朝该籍部属徐显(徐观复)出资捐建,徐因敬重其品行高洁,立牌以示仰慕。
      2017年6月22日《商丘日报》报道,商丘市又将郑三俊列为中华圣人文化传承者。

                                                                                          现居南京,东至南原郑氏第一百世裔孙郑素明撰
备注:
安徽省东至县《南原郑氏宗谱》;
《明朝进士题名录》;
《明史卷第二百五十四,列传第一百四十二,郑三俊传》清张廷玉编;
《宦梦录》明黄景昉著;
《建德县志》清宣统年间周馥组织纂修;
《明熹宗实录》;
孔颜乐:就是“孔颜之乐”。颜回是孔子最为欣赏的一个弟子, 无论他的为人还是学识, 一直得到孔子的肯定和赞许: 贤哉!回也。一箪食, 一瓢饮, 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论语·述而》还有一段孔子的自白:“子曰:‘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上述两则记载,就是世人所称道的“孔颜之乐”。简单来说,“孔颜之乐”是儒家所追求的道德修养境界,体现了对物质名利的淡泊,是一种安贫乐道、内心自足的快乐。其本质,要求人们正确对待逆境与顺境、贫贱与富贵,并超越物质、名利的需求、诱惑和困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保持独立人格和崇高的理想信念,富贵贫贱而不移。从这点看,儒家所追求的这种道德修养境界对每一个人都是有现实意义的;
轼辙:苏轼、苏辙;谩夸:空自夸赞;机云:晋陆机﹑陆云两兄弟的并称。亦借称两位杰出的兄弟;搦管:握笔;丹黄:批改试卷用的丹砂朱红笔;宗祊:家庙。
丙申丁酉:明朝万历丙申年、丁酉年,即1596年、1597年;
滞才:遗留未选的人才;竿牍:书信,这里特指请托信;一切竿牍屏弗通:一切请托都行不通,或拒绝一切请托;
⑾太宰:吏部尚书的俗称,也称冢宰、大冢宰、天官。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投诉删帖|池州人网 ( 皖B2-20190096 )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电话:0566-3396977

GMT+8, 2024-4-20 13:17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