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人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x
许久不闻爆米花声 程应生 “嘭!一一”” 嘭!一一” 一听到这沉闷又不失响亮的声音,就知道小街、巷子里来了炸爆米花、玉米花的人了! 于是,各家男女小孩丢下手里正在玩耍的游戏,一窝蜂地跑出来看热闹、并催促家里大人快拿米或玉米也像别人家一样来炸米花、玉米花吃…… 炸米花的手艺人,一头桃着炸米机、麻袋、一头挑着焦炭炉、风箱担子进街、入巷,找个可以施展他才能的位置歇倒,摆好摊子、拿出小板凳、架起炉子与风箱连接好、添上焦炭、生起炉子、拉起” 呼啦、呼啦” 的风箱,火立马就着了,通红的焦炭燃起的火苗,有橘红色和淡青色火焰往上直蹿!……圆筒铁罐炸米机先不慌架上去,等来人了要炸米了,临时再横卧着摆上去。 眼睛尖的人家,看到炸米的挑担来了,马上就从家里快速地拿来半斤梗米或是几两玉米、谈好价钱就开始炸了…… 炸米的将黑铁罐炸米机上的圆盖子打开,把米或是玉米倒进去,加上一小勺白糖或是糖精(大部分都是糖精) 倒在里面,然后将盖子盖紧,坐下,忙着一手拉风箱、一手摇转黑铁罐炸米机……忙得不亦乐乎,机子上头梗安装有温度表和计时表两个,透过表上玻璃可看到温度达到什么程度和几分钟了。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传闻,美国总统尼克松首次访华,到上海参观,在一处弄堂里遇上炸米的,正好” 嘭!”的一声炸出米花来……尼克松问,喏,这是什么机器?陪同的外交人员机灵地回答说,是大米扩张机。哈哈,真好笑…… 一般炸米的手艺人,都是四五十岁左右年纪的汉子,都是穿着一身黑或蓝或灰颜色的衣服,脚上也都穿着一双黄球鞋,脖子上搭一条擦汗或揩手的毛巾,脸膛黑里透红,身子骨很结实,干这个营生的,没有个好身体不行!尤其是接近炎热的夏天,他坐在小凳上,一边不停地拉风箱,一边不停地摇笨重的圆铁罐,出力是小,加上炉子焦炭火苗温度上升熏烤,那个热的程度可想而知了……用大汗如雨、汗流浃背、满面油光、汗珠如流来形容,一点不为过!但到了隆冬季节,他干这个活儿就比较舒服。 “嘭!一一”” 嘭!一一” 几声沉闷的响声,就是在给炸米人做无言的响亮广告词,于是张三、李四、王二就都拿米拿玉米来了,小孩们就围拢来了,汇集成一个嘈嘈嚷嚷、嘶嘶叫叫、谈笑风生的浓厚的街巷生活画面! 那些炸米多、玉米多的人家爷爷、奶奶、妈妈、妇女们,拿来几个脸盆、铁瓶来接白花花的米花或黄白相间的玉米花……叮叮哐哐,好不热闹啊!…… “你们小孩、大人靠后一点站!我要放炮啦!”炸米的汉子一声叫喊,吓得大家手捂耳朵忙纷纷往后退,少数调皮的熊孩子就是不向边上让、用手指塞耳朵,要看清这炮声有多响?米花是怎么出来的? 只见那爆米花的人,摇炒铁罐数分钟后,从小凳上起身,拿来一条大麻布袋,将起炉的铁罐一头套进麻袋,用手扶持着,将脚用力一踩那圆铁盖阀门一一立刻” 嘭!”的一声巨响在麻布袋里轰鸣,紧接着他拎麻袋的一头倾斜哗哗倒下白花花膨胀的许多米花来,倒了一盆、又一盆…… 顿时,小孩们兴奋、欢呼雀跃,大人们也喜滋滋的,慷慨地遂手抓一把、二把这廉价的米花给围观的熟人家小孩…… “不要、不要、马上就要轮到我们炸米了!” 这时,那炸米的汉子忙着收钱、擦汗、倒上张三家的米进铁罐子,叫李四候着,要不了一会儿就到他了,坐下,拉风箱,摇罐子…… 只隔一会儿,又放炮一一” 嘭!一一” 嘭!一一” 声不断,一直捱到天擦黑…… 确实这爆米花、玉米花在那个手头不宽松距今不远的年代里,伴随着小城平民人家做父母的、摆脱经济收入不高的尴尬,应付小孩子要吃零食的窘境。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爆米花的也升级改进了:由米花改成米棍了!倒进圆铁罐的米,经过在焦炭炉上摇炒数分之后,从另一头铁罐圆铁管当中挤压出来的是雪白嘣脆的米棍!只要出来这一头牵接好了,会牵引很长的……只需手指轻轻一拎,刚开始出米棍时,烫手,稍许一会就掌握、适应,不烫手指了。多数情况下,一边往出牵引,一边一截一截地掐断,放进脸盆或袋里。 这样改成米棍后,小孩放学回来做作业,拿几根米棍吃,非常高兴,有劲写数学题和语文了,有时中饭或晚饭没做好,拿几根米棍出来咂咂嘴、喝口水,也能抵挡一下腹中的饥饿。 这些年生活条件变好了,吃的零食品种也多了,爆米花、炸米棍的挑担手艺人,随着时代发展,自然退出了生活舞台,从我们视线里隐入无踪了,许久不闻爆米花嘭嘭声了。 然而,记忆里还留着这生活的一景,还留着这嘭嘭的响声,毕竟这场面是我们曾经生活过的一幕,这嘭嘭声也是伴随我们的步伐走到今天生活物质的五彩缤纷的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