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人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x
【池城记忆】四十多年前记忆中的“下放学生” 雨江南 那是七十年代初,我们大队时常有“下放学生”进村驻户。在我们生产队,我父母不但人缘好,而且对人也非常客气。记得有一段时间,生产队长安排一位从大城市来的“下放学生”到我家暂时居住,吃饭是生产队每家每户轮流安排。这位“下放学生”叫小刘,那时我正在上小学,他比我大十多岁,他和我在一起睡,后来我和小伙伴们都亲切地叫他“小刘哥哥”。 他讲话带点普通话的腔调,由于是上海城里的人,平时,他很受生产队里人的尊重和优待。小刘哥哥性格好,平时除了和社员一起干农活,只要有时间,他就帮我们这一帮“小鬼”辅导写作业,挺像老师的。那时,我们生产队文化人特别地少,小学里的两位老师还是民办老师,学校不上课他们也要下田干活挣工分,所以,我们不会做的题目都去问小刘哥哥,小刘哥哥虽然是城里人,但对我们这些农村孩子从来没有瞧不起的想法,对人热情,有时候还拿些糖果饼干给我们小孩吃。 小刘哥哥平时喜欢穿一件劳动布的褂子,显得很粗犷。他那件褂子的左胸口有个口袋,上面印有“上工”二字。有一次,他听说我读书成绩还行,就故意考我,指着自己胸口口袋上“上工”的“工”字对我说:在这个字的两横之间添一横,就成了什么字?我不加思索地回答说:“添一横,是一个“王”字”。小刘哥哥听了,脸上露出微笑的表情:“说你聪明?你还真的名不虚传,小脑袋还挺灵活的!”他当时说得我都挺不好意思的。 在我家隔壁生产队,也住着一位“下放学生”,人们都叫他“小王”,他老家也是上海的,个子高高的,挺帅气的,气质很好,说话的声音很好听。听说他刚刚下放时,心高气傲,瞧不起农村人,天天盼着能回城。由于不会做农活,还常常被一些人讥笑。开始时,他非常苦恼,但后来就慢慢习惯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回城的希望越来越渺茫,他也就放弃了回城的打算。 有一天中午,我去他们屋里玩,小刘哥哥去河里挑水去了,小王哥哥正在灶台下烧火做饭。我就在一边陪小王哥哥聊天。我问他下放还要在我们农村呆几年?小王哥哥操着上海腔的普通话回答:“侬还要呆山(三)年喽!”惹得我直想发笑。我问他回过家没有?他说从来没有过,因为没有假期,也不能随便回去。这时,一阵大风吹来,把没有安装烟囱的灶膛里的烟一古脑吹拂开来,呛得小王哥哥满面通红,双眼流泪。那天中午,我和小刘哥哥、小王哥哥三人在一起吃了中饭,还记得那天中午的菜烧得特别的甜。 有一次,大队搞宣传表演,小刘哥哥和小王哥哥上台还表演了一个节目,好象是快板书,虽然大家都听得半懂不懂的,但还是报以阵阵热烈的掌声。记得当时好像还有人说:城里文化人和我们农村就是不一样。 他们两人每天早上,在一起做早饭,忙得不亦乐乎。由于我和小刘哥哥混得特熟,每到这个时候,就去他们屋里钻来钻去,和他们一起扮着鬼脸,插科打诨,帮他们抱菜,好不热闹。 又过了一年,小刘哥哥、小王哥哥和其他“下放学生”们一起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我们大队。 时光匆匆,一晃就是四十多年过去了,这些曾经的“下放学生”,不知现在都在哪里?你们现在过得还好吗? (注: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特此致谢!如文中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