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人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x
《忆紫溪》 郑素明 我的家乡在安徽省东至县葛公镇永正村,原名柴坑。这里有一条美丽的、流淌着诗意的小河,叫紫溪。紫溪河上有一座石拱礄,叫紫溪礄。唐代诗人徐凝的《忆紫溪》:“长忆紫溪春欲尽,千岩交映水回斜。岩空水满溪自紫,水态更笼南烛花”,写尽了紫溪河、紫溪礄的百般姿态。 清朝乾隆四年(1739年)竖立的《紫溪礄碑记》记载,此礄建成于清朝雍正年间(1723年-1735年),距今近三百年的历史。建礄费用主要由我的嫡先祖八十四世祖文焕公出资白银五十两、八十五世祖正纠公出资白银八十两,裔先祖八十四世祖文魁公出资白银五十两,这在生产力低下,以农耕为主的明代社会是一笔巨资。可以看出这座从明朝中后期开始集资修建,于清朝初期建成的石拱礄,前后历时近二百年,充分证明了我的先祖们为了建设美丽家园,一代接着一代干的锲而不舍精神,也反映了整个家族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 翻开《南原郑氏宗谱》可以得知,我的嫡先祖第八十三世祖岩公,于1439年至1506年间,从葛公镇洪方村迁居来此。原先的居住地与之相距十几华里的路,那里原名南原,现在是东至县4A级九天仙寓风景区。于是,为了与其他郑氏族裔相区别,族居在南原的郑氏家族叫南原郑氏,我们的分支家谱因此称为《南原郑氏宗谱》,但总谱相同的。 嫡先祖岩公生于明朝正统己酉年八月十四日(1439年),卒于正德丙寅年二月廿九日(1506年),享年68岁。一共生了四个儿子,分别是八十四世祖长子文粹公,生于明朝成化戊子年五月十八日(1468年),卒于宏治壬戌年二月廿六日(1502年),享年35岁。次子文魁公,生于明朝成化丙申年八月十三日(1476年),卒于嘉靖庚子年六月初二日(1540年),享年65岁。三子文林公,生于明朝成化庚子年八月初九日(1480年),卒于嘉靖丁酉年五月十二日(1537年),享年58岁。四子文焕公,生于明朝宏治己酉年十一月十六日(1489年),卒于嘉靖壬午年六月初六(1522年),享年34岁。据《南原郑氏宗谱》记载,长子文粹公重新迁回了祖居地徽州,留在柴坑的是次子文魁公,又称二房。三子文林公,又称三房。四子文焕公,又称四房。二房与四房比邻而居,三房较远,大约相隔两里之地。分别建有宗祠魁公祠、林公祠、焕公祠,其中焕公祠规模宏大,建制规范,三进两天井,设有祖堂、大殿、正厅、大厅、回廊、照壁,木刻雕饰精美,是典型的明清时期皖南徽派建筑。 嫡先祖八十四世祖文焕公生有三个儿子,分别是第八十五世祖长子正取公,生于明朝正德壬申年十月初七日(1512年),卒于万历丙子年正月初九日(1576年),享年65岁。次子正儒公,生于明朝正德乙亥年十月廿九日(1515年),卒于万历辛已年三月十三日(1581年),享年67岁。三子正纠公,生于明朝嘉靖壬午年九月廿三日(1522年),卒于万历甲午年十月廿八日(1594年),享年73岁。长子正取公迁居柴坑坞口、相距五华里之地的紫金坑,次子与三子留在四房合族居住。 我是第八十五世祖正纠公嫡裔。 这座倾注了我的先祖们智慧和心血的石拱礄,构成了家乡风景的美丽画卷。建礄的位置恰到好处,处于村口百米之远,关隘之要,有乘龙含珠之态。站在礄上可观村庄全景,体现江南民居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致。其风水之悠关,景物之幽雅,人文之涵育,无以媲美。正如四房宗祠“尚树堂”大门楹联所写的那样,“三山排玉案,二水漾金波”。 虽然历经三百年,礄体斑驳,但保存非常完好,不失其韵。礄身呈半弧拱形,与水中倒影恰好成圆形。礄下的深潭,是夏天戏水纳凉的好去处。礄上因年代久远,长满了各种植物,开满了各色的花朵,五彩缤纷的,煞是喜人。 今年清明节回到家乡,再次登临紫溪礄,触摸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让灵魂有了皈依。这里特别感谢先祖们取了一个这么富有诗意的名字,让每一个身在外地的南原郑氏后裔魂牵梦绕,时刻铭记,作《紫溪礄》以忆之。 一块一块 像松动的牙 距离之间塞满了咀嚼的岁月 时光的记忆 发酵成一颗颗青春的种子 挤出缝隙 长成家乡少年心中最美丽的风景 一天一天 过着轮回的日子 衬显得陈年的青石板越发的古老 古香古色的韵味 深藏着整个家族的传奇 以及历史长河里 一个个郑氏后裔闪亮的名字 一步一步 拖着深深的痕迹 一次次往返这头那头 只是沉重的脚步声 比石拱礄的心思还厚重 永远无法让 游子漂移的梦释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