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人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x
明崇祯修山志郑序① 郑三俊 九华经李青莲②目③而名始定,经刘梦得④目而奇秀始特闻,然刘客游⑤耳,李亦客处⑥耳,夫岂无俨然符玺⑦主此山者,以一志此山之盛。 往志今已阙如⑧,考之万历志,属邑令,嘉靖志,属郡侯。而郡侯,亦第仰承中丞意⑨,则未有独抒意匠,刻画神工,如我韵翁顾侯⑩之新兹志矣。名山岂堪为俗吏11知己哉,考昔欧公12在滁,宽简致治,酣畅亭泉,苏公13在杭,救活万家,啸咏14龙井,夫然后山川受其品题15。而我侯今日之政治、之兴会16,方17于二公,殆庶几18焉,则此志之为此山增价多矣。志成,而属19余为序,予读之,既以自幸,又复自愧。夫余家20去九华非遥,人且将比为地主21焉。但此东西南北之身,游屐22所到,曾复几何,而今且成逋客23矣。侯独俨然主盟24,游刃之暇,济胜有具,故昔人三十年不能了者,一坐啸了之,安得不相矜25为胜事耶。 然九华固非独以幽奇胜,而侯志九华,亦非独以摹写胜也。如徒以摹写幽奇,则如前人所云,虎牙,熊耳,牛首,鸡头,之属,亦庶几尽之,又何加焉。而要皆似也,非真也。至山之真面目,则侯已先自序之,如所称山之神情啼笑,才具经纶,一一取而与人为配。夫山静物耳,试以与人事配,疑涉虚无。然无笑也,而何以忽而春则荣。无啼也,而何以忽而秋则悴。无情也,而何以清旷沁人心脾。无才也,而何以能为兴致云雨之造化,则种种非虚。其在于人,倘亦挟此清旷之天真,而载以春温,秋肃,需云,解雨之作用,其于溉润群生,何莫不然。乃知谓山有神情可,啼笑可,才具经纶可。又谓其神情啼笑,即人神情啼笑,才具经纶,即人才具经纶。可而侯志此山,不独绘其似,并绘其真。则以为山志可,即以为政谱亦可耳。 读斯志,而九华几与岱霍26并焉,池几与扶风冯翊27并焉,则志重。读斯志,而能令鲁山兴长往焉28,少文惬卧游焉29,则志尤重。而余以为重,不独在山也,尤在我侯夫。王文成公30,国朝名臣中岱霍也,两居九华,阐明心性。而即其掀揭旗常31之业,亦此中得力居多,盖山水之能移人情久矣。 今侯之赤丝不挂32,何情可移。而名山作缘,亦更有心可会。则意其才具经纶,自性灵陶铸而出之,以与山灵相映发者,必更有如文成公掀揭之事业,非独比于滁杭之最绩已耶。然则侯虽欲久私此山,殆不可得,而池虽欲久私我侯,亦安可得也。计侯之作镇名山者,不日且将殿天子之邦。而余不佞33,徼34宠我侯,今以读山志者读政谱,且将以读今谱者读后谱,永未艾矣。 崇祯二年,岁次己巳初夏36,南京户部尚书,郡人37郑三俊撰。 注释: ①据可查文献记载,郑三俊先后写过与佛教有关的文章三篇,分别为《唐山寺碑记》、《金陵梵刹志后序》、《明崇祯修山志郑序》,详细的阐述了自己因与佛缘、佛事管理、政教合一的佛教思想。《明崇祯修山志郑序》作于农历1629年4月,此时的郑三俊已官至留都南京户部尚书兼管吏部事务,欣然受邀于家乡父母官、池州知府顾元镜的邀约为重修的《九华山志》题序。[清]纪昀等纂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四十六卷)中记载:“《九华山志》·八卷(两淮盐政采进本)明顾元镜撰。顾元镜,归安(今浙江省湖州市)人。万历己未(1619年)进士,官池州府知府。是书成于崇祯己巳(1629年)。前列《全图》及《十八景图》,次列《山水》、《建置》、《物产》、《人物》、《文翰》五门,门复各立子部。意主夸多,故《山》分为六,《水》分为八;《寺院》、《庵观》区为二名,《楼阁》、《亭馆》别为两类。” ②李青莲:李白,号青莲居士。九华山原名九子山,因李白《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层标遏迟日,半壁明朝霞。积雪曜阴壑,飞流喷阳崖。青莹玉树色,缥缈羽人家。”而成名。 ③目:原意看、视的意思,这里有传播之义。 ④刘梦得:刘禹锡,字梦得。 ⑤客游:旅游。 ⑥客处:旅居。 ⑦俨然:特别像,非常像;符玺:特指帝王的符和印。 ⑧阙如:因缺失而不言。 ⑨仰承:指按对方意见办事;中丞:官名。汉代御史大夫下设两丞,一称御中丞,一称御史中丞。因中丞居殿中而得名。明、清两代常以副都御史或佥都御史出任巡抚,清代各省巡抚例兼右都御史衔,因此明、清巡抚也称中丞。 ⑩韵翁顾侯:池州知府顾元镜,字韵弢,明归安(今浙江湖州)人。明代文学家、诗人。万历进士,天启末守池州。崇祯末复为池太兵备道,而两度出守池州。 11俗吏:才智凡庸的官吏。 12欧公:欧阳修。 13苏公:苏东坡。 14啸咏:啸歌吟咏,表露某种情态。啸:撮口作声,打口哨;咏:声调有抑扬地念。 15品题:观赏,玩赏;品评的话题、内容 16兴会:意思为偶有所感而产生的意趣。引申义为意趣,兴致;兴到的时候。 17方:等同,相当。 18庶几:差不多;近似;希望,但愿;或许,也许;有幸。 19属:通“嘱”,嘱咐,叮嘱。 20余家:郑三俊的家乡在池州府建德县南原。 21地主:一个地方的主人,如"尽地主之谊",主和客相对。 22游屐:出游时穿的木屐。亦代指游踪。 23逋客:漂泊在外的人。 24主盟:指倡导并主持某事。这里指重修《九华山志》。 25相矜:互相夸耀。 26岱霍:泰山、衡山。岱:泰山的别名;霍:衡山的别名。 27扶风冯翊:指西汉武帝至东汉末年(前104-220)期间,治理长安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同时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京兆、左冯翊、右扶风三个地方,相当于今日首都的市长。 28鲁山:华夏文明的发祥地。长往:一去不返。这句话的意思九华山取代了鲁山华夏文明发祥地的地位。 29惬:满足。卧游:是以欣赏山水画代替游玩,后亦指看内容生动的游记。这句话的意思减少文人满足于通过欣赏山水画代替游玩,而是要亲临九华山来亲身体验。 30王文成公:王明阳,是明代思想家、军事家,心学集大成者。 31掀揭:掀起,揭开。旗常:王侯的旗帜。 32赤丝不挂:原是佛教用来比喻人没有一丝牵挂。 33不佞:旧时谦称。佞:有才智。 34徼:同“侥”,偶然地,意外地。 35岁次:也叫年次,古代以岁星(木星))纪年。古人将天空的赤道部位分作12等分,每等分中以某些恒星为标志。木星正好每年走一等分,12年走一周。每年岁星(木星)所值的星次与其干支称为岁次。 36崇祯二年,己巳初夏:农历1629年4月。 37郡人:当地人,本地人。 附:顾元镜撰《九华山志》并撰志序。[清]纪昀等纂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四十六卷)中记载:“《九华山志》·八卷(两淮盐政采进本)明顾元镜撰。元镜,归安人。万历己未进士,官池州府知府。是书成於崇祯己巳。前列《全图》及《十八景图》,次列《山水》、《建置》、《物产》、《人物》、《文翰》五门,门复各立子部。意主夸多,故《山》分为六,《水》分为八;《寺院》、《庵观》区为二名,《楼阁》、《亭馆》别为两类。” 序曰: 尝考太史家言,有本纪、有年表、有世家、有列传,备矣。更有八书,以志天官封禅诸事。洎班孟坚氏,始易其名曰志。而志自此矣。汉昉舆地图,盖即古职方遗志。而名山大岳之志,则又不昉于史,而昉于经。如《书》称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其南北岳如岱礼。《诗》称陟其高山,堕山乔岳云者,谓非四岳一大志哉?他若昆仑轩辕之墟,烛龙夔鼓之埜,生日浴月之乡,吹冬呼夏之域,则山经志之。又如桐柏金庭,句曲华阳,既侈地肺之名,复标天柱之号,则仙经琼籍志之。又峨眉、匡庐、罗浮、女几、终南、大涤、王屋、会稽,一切洞心骇目之观,则古今登眺吟咏之士志之。虽不必尽出于《经》,而羽翼鼓吹,宁讵可阙者。予不佞,少负子长游览之愿,尝欲采录海内名山,著成一书,而力未遑也。兹幸承匮池阳,得与九华作缘,亦生平大快也。甫下车,即斋宿往谒。第见夫冈峦之巃嵸,隐也;泉瀑之飞溅,澄鲜也;竹柏之郁蓊,婵媛也;宫观之博敞,鸿纷也;鸟兽之丰润,悦妍也。以为九华之胜,而胜固不尽于此也。升而望之。其光熊熊,其气魂魂,意必有出云吐泽,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雨天下者。顾压于衡,而不得岳于南。其宜岳而不得岳也,虽地灵亦有数哉?然予凭览九奠派之江,漰渤濆薄,迅澓悬腾。自岷山而东,所过都会、郡国之水,每出而会之。如鄱阳诸河,不可指屈。愈东,而湓皖诸水,复会于池,则池固扼江之要者。假令任其滔滔汩汩,直注于海,池之为池,不且碕为平沙,民为浴鹭,城为萍叶,市为束楚耶!则夫嵯峨耸峙如九华,非所以夺江之雄而植之砥,吸江之脉而聚其气者哉!信乎函盖之神工,而东南之巨镇也。不特此也,昔虞允文策宋事,以为驻池之军,足为襄汉后援,若出巢湖,则经略且及于淮,而收其两用,池之为重,自古已然。我高皇帝定鼎金陵,亦藉池当上游屏翰。要以钟山石城,蜿蟺磅礴。非兹山联络拱卫之力不及此。则池得称股肱郡者,系惟兹山是赖。山灵有知,虽不得岳,奚恧焉?顾访阅图象,而漫漶方失。不胜怃然,遂蒐之碑板之所记载,与夫荐绅先生之所题咏。山僧逸民之所传闻,纲罗考证,汇成若干卷,而付之梓。因叹志与史传,体殊功埒。传而徒志官爵名位,志而徒传草木鸟兽,亦奚足有无者。惟人有神情啼笑,山亦有神情啼笑;人有才具经纶,山亦有才具经纶。窃希识其大者,此志所以重修乎?虽不敢追虞书、周诗、山经、仙籍,而聊为兹山补遗,亦欲后;之君子读是志而兴起焉。使池无失其为上游,则不佞编辑意也。然则刘梦得天下奇秀之目,犹是骚客恒言,幸无执此以求此书。而例之谢康乐游山一志也。不佞幸矣! 崇祯己巳仲春下浣(农历1629年2月下旬),西吴顾元镜序。(载清光绪二十六年谢维喈重修、周赟纂修《九华山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