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人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x
三去古村石门高 程应生
第一次去石门高,那还是在我十几岁的时候,大约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冬季,是从百安村,还是从曹村步行去的?记得不是很清楚了。反正是天气晴好,结束了在一个村的演出活动,转到石门高去演戏。 走了数里黄沙石子路,便来到了石门高村口,立即被那路边两块巨大黛色石块和中间流淌着的碧绿河水所吸引一一那流至如两扇石门前的深潭山泉,形成深不见底的碧绿色,如明亮硕大的一颗翡翠玛瑙镶嵌在村口,让人感觉像《西游记》里描写的场景一样。因村口有这两座巨岩对峙,形状如门,村民多姓高,故名。沿着弯曲的石板路前行,一座似古城堡闭塞的清末民初的古徽派建筑房屋忽然展现在眼前,与起伏的青山、游移的岚云相映衬,白墙黛瓦、远近高低错落有致,似一幅黑白的山水画。
进村都是石板铺的路,间隔之间,挡着石板桥,清澈的山泉在脚下汩汩流淌……绕着村庄如银白的绸带一样,与远处溪流汇合。 我们一进村,就受到村民们围观,男女老少穿着都是大衣襟布扣、对襟布扣的黑、灰、蓝色传统服装,男孩头上戴“老虎”帽、女孩梳小辫扎红绸、绿绸,脚上穿的是一色手工做的布单鞋、棉鞋。山里人喜欢看戏、热情好客,纯扑厚道,家家屋顶飘着炊烟,炒花生,玉米、蚕豆、山芋角、米角等,像逢年过节一样,接“戏客”,拿出好酒好菜,招待亲戚朋友进村看戏!我们当然也受到村里干部们的热情接待。 演戏的舞台,用木板就搭在宽大的祠堂内,演戏的服装、道具、演员们化妆分别在古色古香的木格子门窗的厢房内,气油灯悬挂在舞台中央,台上台下照得明光灿亮,村里群众都各自带凳子、端火桶齐刷刷的坐在下面等候戏的开场……祠堂横竖长短的柱子上,雕刻着各种木雕图案,挂着许多匾额,有皇上赐的、有达官显贵赠的、有名家书的、显示了这些匾的身份,也展示其文化品位。记载着石门高人的祖先在古代的荣耀和辉煌,有举人、状元、巡抚、知府、知县等各种烫金大字、红漆字、黑漆字在灯光映射下闪闪发光,炫耀着过去的历史。 戏开幕了,穿着各种古代服装的男女演员,在铿锵有力的锣鼓点声中登场,悦耳悠扬的二胡伴奏黄梅戏演唱声响彻祠堂内外,在宁静的石门高古村上空回荡……传到九华山、石台七井山那边去……扑实的山里人看戏入迷,随着剧情喜、笑、怒、悲,发出“啧啧”的感叹声,男人抽着烟袋里的黄烟,女人和小孩儿剥花生嗑瓜子吃,一派浓厚的乡土生活气息。此情此景,让人仿佛愰忽置身在古代一样过着慢节奏的农耕生活…… 第二天上午,我们在祠堂门口前,看那清静的水里游动着一尾尾红金鱼,大水塘对面是一座墨褐色的小山,它旁边有一丛茂密的细细的翠竹,传说这座小山像牛头在吃青竹。祠堂前这口方塘大有讲究,是用花岗岩砌成这古老的方塘、汇全村龙泉活水、相聚而成。传说是供老牛形这条“神牛”饮的水。塘内除有红蛟鱼外,还有长寿龟、是村民放生求福之地。又说,这方塘平静水面,如一面镜子、映照着古祠和村庄、是石门高一道奇妙景观。古人高薰有诗赞曰: 开门一鉴照回廊, 石下潺潺活水长。 时有锦鳞争泳跃, 更多绿藻竞芬芳。 环视整个村庄,布局非常合理,利用山势地貌建筑古老的房屋,风格统一。房屋之间有条条青石、石阶铺垫的巷道,下雨天互相串门都不用撑伞穿雨鞋,一两步就可跨过去,又有屋檐遮雨。沿着屋檐家家户户都有粗长竹剖开的竹筒接清冽冽的山泉到厨房内大水缸里去…… 相隔十年以后,我再去石门高村演戏,已是三十的年纪。那时戏曲舞台,已千篇一律的演现代戏和歌舞曲艺节目了。再看少年收存于记忆里的石门高村,起了不少变化:雪白的墙上涂写着一些当时社会流行的标语口号,村民们穿着也改变不少,除了流行的黄军装,就是灰、蓝色中山服,没有过去那种山区农民穿着特色,房屋有些已经改建,不伦不类,有些已经损坏、倒塌,是一种现代的与传统的建筑混合在一起,让人看了有一种“拉郎配”的感觉,再见那祠堂门前的水塘,上面长着绿阴的苔藓,水是一点不流动,多半天才看到几条红金鱼在游动,一点生气也没有,半死不活的。
那形如牛头的小山吃竹子的风景也变得模糊不清了,似乎那里缺少着什么?我们在一所老房子村部里就餐,八个人一桌,当时村里仅其所好招待我们,少不了有鱼有肉有酒,当在餐中,听到一位脸皮黄瘦的村民站在窗外观看,说:“又在大吃大喝了……”这句话深深的刺痛了我,有一种做错了事负罪感……至今我仍忘不了村民那种瘦黄脸色和说的那句话! 距离第二次去石门高三十多年后,直到我退休,才第三次去石门高古村。这个有着千年的历史的村落现在变化怎么样了呢?抱着这个怀旧念想,在一次偶然巧合的机缘当中,我认识了曾在石门高当过村长的高天青先生,他现定住在市内小东门社区,早上也到清溪河边广场去晨练,打太极拳在一起。几年前的一个夏天,一次周末活动,几个教师和医生进山去玩,高先生也邀我随同车子一道前往石门高村去看看,正合我意,欣然应诺前往。 由这个原村长带我们“鬼子进村”,轻车熟路,到处转悠,在当年村口的位置上,修建了一座仿古亭子,飞檐翘角,倒也像那么回事,它屹立在鹅卵石河滩边上。一干人等进村先到祠堂“观光”,里面空荡荡,往日的物件全无,匾额所剩为零。没去过的,倒也兴致还浓,又是拍照、又是嬉笑。再看祠堂门前的那口方塘,水仍不那么活跃,红蛟鱼为数不多,不用提那牛头形小山和竹子了。
高先生带我们去看其它地方。转到祠堂后面牛形山上的古墓,这是建于明隆庆六年(1572)、迄今已有440余年。造型独特、墓顶呈八卦形,俗称“八卦基”。高先生对我笑着说:“在它跟前练一练太极拳,很有古风的味道……”返回村中的道上,还看到一处老房子,曾经是过去年代的当铺,有明显的标志。古老的村庄石门高,麻雀虽小,肝胆俱全,是一个封建的小独立王国。高先生还如数家珍的向我们娓娓道来石门高其它一些人文景观,只是日升中天,正是炎热的时候,只好留着下次再来欣赏那一一桃花坞、古银杏树、魁峰上巨大摩崖石刻、龙舒河、通天河、石床、神龟石、猴子街、滴水崖大瀑布、白沙岭古道、御葬古墓、“小九寨沟”、老山原始森林、以及元代风格的古楼房、走马楼、马鬃墙了。 一晃,时间又过去了好几年。如今听说石门高在恢复修建千年古老的村庄,把它办成农家乐与人文景观结合在一起的旅游村!不知他们在”振兴乡村”的宏伟蓝图指引下,进行的怎么样了?真想再去石门高看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