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人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x
四、池纸的延续和绝迹 元灭南宋,占领池州,由于没有对池州进行大规模杀戮,池州人口未出现减少与迁徙。因而造纸业一直继续繁荣。故元明中期以前是池纸的延续期。出现了明代贡纸和谱纸。光绪至上世纪中后期是池纸从衰微 (一)明代贡纸 明初,为了加强池纸作坊管理,以符合上贡朝廷的特殊要求,清张士范《乾隆池州府志》卷二十五《食货志》载:明洪武年间,朝廷特地选在水质极为纯净的灵芝塔(今属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马衙街道办事处)造贡纸,以供户部册纸;并派遣户部周尚书亲自监造。明王崇主修《嘉靖池州府志 》云:“土产有纸,出贵池”,[ ]4 而“土贡”条则无“纸”项。这也即是说,明代,纸是池州土产,但已经不再作为“贡纸” ,就是因为已经有了专门为朝廷造纸的灵芝塔官方作坊,故民间造纸无需上贡。 (二)谱纸 至清代乾隆末时,据清张士范《乾隆池州府志》统计,池州人口已达250.5万(包括铜陵的人口)。由于人多地少,利用本地资源以造纸谋生者,日益增多。该书卷25载:“纸,出贵池、石埭、建德、铜陵。”“今池人多造纸为业者。”田野调查表明,当时,池州贵池的清溪河上游造纸作坊,曾沿河分布,绵延长达二十华里。由于造纸业的发达,造纸的原料楮皮供应紧缺,造纸的原料配方不得不发生改变:已由生产者将原来单一的楮皮改楮皮加檀皮;悬浮剂也使用了包括猕猴桃藤、面皮筋、青桐皮叶柄等,多达三四种植物的汁液。这种造纸原料的不规范使用,使这段时间的纸质有所下降。 此时,池纸除用于书画、记帐本、扇面、纸伞面或学生学习写字用纸外,主要用于制作家谱。 这一阶段延续的时间较长,池纸的品质相对于宋代的池纸,已有很大的下降。但相对全国的楮纸而言,究竟是否超出普遍水平,现在还无法定论。 乾隆以后,尤其是光绪时期,大量廉价机制纸涌入中国,手工纸的需求量锐减,规模大大压缩。国外机械造纸的传入,给中国传统造纸市场以沉重的打击。[ [ii]]33池州楮纸也不例外。笔者在池州曾经的造纸地作田野调查,证实:在这种大背景下,造纸户只保留了部分作坊用于继续造纸,其他舂楮树皮的水碓则改为舂制木香。这种舂制木香的方形石铲式碓头,在原产纸地如贵池的马牙、龙池、双河、棠溪等地随处可见。甚至有些碓臼在上世纪末还在生产木香。这一时期,造纸业的衰退,还有一重原因,就是人口的锐减。经过太平天国战乱之后,池州人口,据《光绪贵池县志》统计池州人口是8.8万,比乾隆时少二百多万。因此,出现了大量的荒地。故这些剩下的人口有足够的田地耕种,也就无须以造纸为业,所以,保留下来的池州造纸业,只能艰难生存。他们主要生产制家谱用的“谱纸”和办公书写纸“京文纸”,偶尔也用纯楮皮生产记账本和扇面纸和伞面纸(笔者在贵池无棠溪镇石门村调查时发现有用纯楮树皮生产的记账本)。关于“京文纸”,民国时期,贵池人刘世珩在其编刻的《贵池先哲遗书》卷首《贵池先哲遗书序》中云:“少白君名铸材者,随赴日本劝业博览会。因属共考察造纸。以县向产京文纸,乃创。手洒造纸,厌凡”,表示要引进日本的造纸机械,进行生产工艺改造,以提高生产效益。 由于池纸洁白绵薄,坚韧不易碎,既耐腐蚀又防蛀,一直是印制家谱的首选纸。笔者在池州范围内先后调查过多部清代家谱,这些家谱都是在农村存放,没有采取任何防蛀保护措施,但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任何一部家谱有虫蛀现象。其中,贵池缟溪曹氏乾隆谱,距今已有二百七八十年历史,仍完好如初。所以光绪以后的池纸除了一小部分销作书画纸外,大部分都销作家谱用纸,故它有了一个特别的称呼:“谱纸”。 五、池纸走向衰绝 清咸丰的中后期,一方面,池州人口少,人们并不需要以造纸谋生。另一方面,池纸面临着大量机制纸的巨大冲击,市场急剧萎缩。池纸的生产凋敝。本地经济再一次回归到农耕渔猎的经济。以池纸产量最大的池州贵池为例,《光绪贵池县志·风土》云:“民以耕渔为业。”其“土贡”条中,也不再有“纸”项,更没有明代的那种官营造纸机构[ [iii]]37。 池纸在光绪以后之所以还勉强维持生产,如前所述,仅仅是因为制作家谱的需要。池州的风俗是:制作家谱,是每个家族必须要做的一件事,六十年左右修一次谱,再将修好的家谱,用谱纸印刷一次,分发各房头。因池纸能防蛀等优点,被谱纸市场所保留,需求一直比较稳定。所以谱纸生产能够延续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 光绪初生产的谱纸,质量依旧较好。笔者在贵池区涓桥镇调查时发现,涓桥小叶村修于光绪时期的《叶氏家谱》,纸质历经百余年,至今仍洁白如绵。细腻如肤,无任何虫蛀现象。笔者所藏祖父遗留的光绪时期池纸,依然洁白如新,柔韧、润墨,也无任何虫蛀现象。 据笔者在池州范围内东至县、石台县、贵池区的田野调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贵池县解放乡和和石台县秋浦河上游,用青檀皮替代楮树皮,做为主要原料,制作书画纸。仍使用水力为动力,以手工作坊的方式进行生产。九十年代停止了生产。据笔者所收集的纸样来看,颜色灰暗,纸质粗糙,吸墨效果差,与池纸应有的品位大相径庭。这种以青檀皮为主要原料,使用的却是楮皮的生产工艺,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池纸从清代光绪年开始走向衰微,直到上世纪90年代以后,完全绝迹。池纸从辉煌走向匿迹,期间原因不一而足,但其消亡的主要原因是近代机制纸的冲击和书写工具以及人口减少等三重因素影响。 结 语 总之,池纸历经大约一千六百余年的进程,在其初步兴盛和鼎盛两个阶段,即产生了宣纸、白麻纸、澄心堂纸、池纸和马牙纸等五大品牌。宋代的池纸尤为书画家们所喜爱。其中,马牙纸为中国造纸史研究者所完全忽略,是极其不应该。 池纸史是中国造纸史特别重要的一环,在两宋时期,是中国造纸的榜样,尤其对川纸影响较大。但是池纸中书画纸的制作工艺,已近乎失传,这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发掘和继承。在恢复其传统制造工艺的基础上,造出优质的书画纸:以期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明·王崇主修.嘉靖池州府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
[[ii]]潘吉星.中国造纸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iii]]清·陆延龄.光绪县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 Chouzhou paper debate Content abstract chizhou paper making began in the northern andsouthern dynasties. Since the tang and song, chizhou to disappear of the samepaper quality has been in the country for master of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paper. In a pool of paper classy article, the different historical stagessuccessively used rice paper, white linen, the clear heart, pool in the paper,different varieties, such as horse teeth. Chizhou papermaking research, atpresent is less involved in academic circles. The author widely collect thechizhou papermaking of historical literature, combined with fieldinvestigation, to pool the evolution history of paper, a more in-depthexamination. Key words Chizhoupapermaking evolution debate: 作者:吴世民(1968-),安徽桐城人。科技哲学硕士,副教授,安徽广播电视大学池州分校。研究方向:科技史、地方文化 邮编:247000 邮箱:wushimin2006@126.com 通讯地址:安徽省池州市东湖中路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