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人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搜索
查看: 4640|回复: 0

郑三俊在正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9-30 20: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人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x
                                                                                               郑三俊在正定
                                                                                                    郑素明
      【摘要】正定,古称真定,即现在的河北省石家庄市,自古以来就是京畿要地,直属直隶管辖。1598年秋,年仅24岁的郑三俊考中进士,是年冬被汉明朝廷初次授予直隶真定府元氏县知县,两年后调繁(调到事务繁重)真定县知县,同时兼任元氏县知县。按照明朝吏治惯例,县令一般由举人担任,只有京畿要地或重镇,才由进士担任。由此可见,郑三俊殿试答辩获得了万历皇帝的肯定,并得到了重用。而郑三俊也没有辜负皇恩,两畿政绩卓异,相继被元氏县、真定县载入县志,列入名宦,竖碑纪念。
       自1598年秋至1603冬五年多的时间里,郑三俊先后任直隶真定府元氏县、真定县知县,其中1600年冬至1601年秋,身兼元氏县、真定县两县知县,这在封建社会是非常罕见的。
       据崇祯年间纂修的《元氏县志》记载,“郑三俊,直隶建德人,进士,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任,少年老成,能文章,善政事,民之父母,士之师宗,久而不忘,立碑思慕,调真定县,历任刑部尚书,举朝推重,天下第一清品。”接任者为“卢永,河南光山人,进士,万历二十九年任(1601年)。”
       据顺治年间纂修的《真定县志》记载,“郑三俊,建德人,进士,二十九年(1601年)任,升主事,事有传,见名宦。”接任者为“薛承教,咸阳人,进士,三十二年(1604年)任。”
       正如《元氏县令郑公德政碑》记载的那样“公南畿池阳建德人,名三俊,字中一,别号玄岳,丁酉(1597年)举于乡,戊戌(1598年)成进士,以冲年联捷两畿,皆列异等,殆九华钟灵清溪孕秀而笃生者欤!”
       一、为人谦卑低调,作风务实,忠君爱民
       登科后的郑三俊并没有像唐朝孟郊《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所描写的那样春风得意。孟郊是两试不第,46岁时才考中进士,犹如范进中举,欣喜如狂。而郑三俊则是两试联捷,23岁考中举人,24岁进士及第,反而惶恐不安,他在给家里的信《柬家庭兄弟》中写道“幸不佞脱颖以出,诸君亦后,联翩吐奇,种种生色遥忆。不佞快诸君时亦不减于诸君,之所快不佞者可两相慰耳。”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作风,年仅24岁的郑三俊把正定做为理想的再出发点,始终秉持东至南原郑氏宗族“尚书、树德”的家风,忠君爱民,心怀天下,获得了正定老百姓的真情爱戴,被载入史册。
       他始终关心老百姓的疾苦,并身体力行。他在《南正村起集碑记》中写道“余官槐阳之明年己亥(1599年)大旱,又庚子(1600年)大蝗。余躬救赈之务,足迹几遍,邑人罔不识余面者,并各得以其饥苦辗转之状来告,而各酬之,余亦籍是无憾。”、“余乃入村,就草屋坐,村民以次叩阶下不绝,中有苍然老叟扶曳而前曰,老人生长山间,今春秋已八十,未闻有邑侯至此。我等距城郭远,贫无所资于市,男妇老死亦未有一识官长之面者。余不觉色喜,问疾贫者,给粟多寡有差,其人欢情自接,传语杂呼,各不自知其作何状。”
       魏克顽在《元氏县令郑公德政碑》中详细记载了郑三俊体察民情的真实情况,“独我公当旱时湛肃躬祷百神,祷辄应。下令蝗蝻捕获者,给谷如其数。精制药饵,遣医生常川居药肆,人至而人济之。其窎远村落,以药付各乡约长。凡染疾者,抵家问遗。间有疾不可起,命陨而不能葬者,给钱二百页,以为棺资。吾邑庶几有秋,而旱蝗瘟疫不大为灾。釜鬲获安,而养生送死无憾也,畴非我公赐乎!公尝乘舆公出,目击流民货女以为路费者,公大为心恻,即令偿买者价而赎其女以归,因念及同行者十数辈,皆骨立濒死,随令约长日食以粥,其给米视元民咸藉以活,兹非乾父坤母之量与诚,足以覆载宇内而不遗失。是冬当入觐,适真定附邑乏长官,附邑匪直万事,旁午经理维艰,实诸刺史、县令所视,以为范模也者。抚台思得其人而业已异,公新政又尽得公两载之设施,于是移咨铨曹,而以繁调。元氏士民赴抚台保留者,奔走丧气,几空村落。抚台固重拂人情,而又劫于成命之不可夺,伶士民之请而委屈款慰,欲卧辙借寇无繇已。士民既不获父母之留,而又不能忍父母之去,乃佥谋记德政于贞石,以识不忍去父母之意,而以文属予。予读《顺吏传》,其去后见思者,何尝乏人?大都多久任著绩。”
       二、工作能力突出,政绩卓异,身兼真定府元氏县、真定县两县知县
       (一)《元氏县志》记载的情况
       据《元氏县志》收录的《元氏县令郑公德政碑》记载,“是冬当入觐,适真定附邑乏长官,附邑匪直万事,旁午经理维艰,实诸刺史、县令所视,以为范模也者。抚台思得其人而业已异,公新政又尽得公两载之设施,于是移咨铨曹,而以繁调。元氏士民赴抚台保留者,奔走丧气,几空村落。抚台固重拂人情,而又劫于成命之不可夺,伶士民之请而委屈款慰,欲卧辙借寇无繇已。士民既不获父母之留,而又不能忍父母之去,乃佥谋记德政于贞石,以识不忍去父母之意,而以文属予。”
       这里非常清楚告诉我们,郑三俊因政绩卓异,被直隶抚台调到事务更加繁重的真定县任知县。
       又据《元氏县志》收录的《元氏县令郑公德政碑》记载,“矧元邑去真定,不逾百里,事无大小,涉公庭直视之,如子较莅,元氏更为骨肉,吁公于元之士民抑至矣。”
       这里说明郑三俊在元氏县新任知县没有到任之前,同时兼任元氏知县,在元氏县槐阳、真定县东垣两地之间往来办公。
       (二)郑三俊本人的表述情况
       据郑三俊撰写的《南正村》记载,“余官槐阳之明年己亥(1599年)大旱,又庚子(1600年)大蝗。余躬救赈之务,足迹几遍,邑人罔不识余面者,并各得以其饥苦辗转之状来告,而各酬之,余亦籍是无憾。独山西一带,延袤七十余里,山多佳境,标名亦不一,皆太行之别名也。闻其民山樵水饮,植果种瓜,以熙化日,老死不去乡,有古无怀葛天之风焉。余只以祷雨,步封龙之巅,望山民犹在白云杳霭间,未及至,岁祲(jìn 释:不祥之气)作苦,而恭官是土者,竟不一亲临,拊摩之余,盖未一日忘此山间之民也。是年(1600年)冬,余调东垣之命下,诸父老再三留之不及,余去槐阳有日矣,乃处素所为荒备贮谷若干,遍察老疾寡独者,多寡赡之。独念此山间之民不能忘。腊月朔后期将遍诣山谷,以酬夙愿,适檄至,故事尤当入觐,余只信宿留此也。”这里可以看出,郑三俊于1600年冬调繁真定县的。
       那么,接任者卢永是什么时间到任的呢?
       据郑三俊撰写的《南正村起集碑记》记载,“明年辛丑(1601年)春,竣事归,未至,村民应中等复远迎余,欢喜相告,谓前所恳,幸成市,山间之民自是其有生,但恐摧税之将及己也。余即许出照给之,免其征税,又各欢呼,击地而去。余以二月十二日至槐阳,十三日赴东垣授事。村民远近送余数十里外,丐余言为之记,余应之未遑也。是年秋,余同年卢使君(1601年接任知县卢永)来修废举坠(释:废弃的修好、衰落的振兴之意),劳来抚字(释:慰问勉励,对百姓安抚体恤之意),余百不及一,而是集亦幸得减税如前,则又争以劖(chán 释:用锐利的器具凿或铲)石来告,每语塞无以应。”由此可知,卢永于1601年秋到任,与县志记载一致。
       因此,郑三俊于1600年冬至1601年秋,同时兼任真定府元氏县、真定县两县的知县。
       三、以德治理郡县,打造清廉官府
       据崇祯年间纂修的《元氏县志》记载,“郑三俊,直隶建德人,进士,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任,少年老成,能文章,善政事,民之父母,士之师宗,久而不忘,立碑思慕,调真定县,历任刑部尚书,举朝推重,天下第一清品。”
       又据《元氏县令郑公德政碑》记载,“圣谕偷俗渐归于厚,禁吏胥而毙窦塞,严保甲而不连戒,重惩不孝不弟而示之伦,驱逐奸淫而示之礼,枷谕赌博而机利者警,剃狝大猾而椎剽者惧,种种**何莫为元氏教计耶。”
       刚到元氏县就任,郑三俊给家乡的诸兄弟写了一封《柬家庭兄弟》的信,“匪罔匪诞,宦游地最下周旋,诸丑态最可厌恶。诸君惠时言觅,我无使堕落。时以初莅任,百务蜎聚,忙忙无所措手,蚤夜料理,心绪昏盲,久欲作一字竟罢,故胡乱寄诸以叙远怀,隔别之苦不敢言及,恐噫嘻!牵肠堕泪不忍终读也。”向家人诉说了初入官场的迷茫和繁杂。又说“世间事全仗自家精神,失意愈加抖擞,精神到事业亦到。”向家人表明了施展政治抱负和实现理想的决心。
       郑三俊出生于名门望族,成长于官宦世家,自幼就受到郑氏家族文化的根植培育和严苛的私塾教育,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他从小就必须受到郑氏祖训、家规的约束,行为举止都必须符合道德规范。据郑思旭《读书吟》记载:“晨钟敲便起,霜重不开门。炉红拭几席,水暖净壶冰。沐竟展卷读,疑深逐句寻。古人未见我,我思见古人。自得匪耳食,劳我真精神。血花呕盈斗,苦茗啜数升。寻得孔颜乐,梅花天地心。”说明郑氏子弟读四书五经是非常用功和刻苦的。又据《夏夜宗祠阅族中诸子会课》记载:“几阵寒芒绕栋楹,雄才伯仲费评衡。无花眼力推前辈,有价文章让后生。轼辙谩夸苏氏子,机云不羡陆家名。灯前搦管丹黄遍,拭目宗祊彩凤鸣。”说明郑氏子弟不但要努力学习,还要接受严格的考试。少年时期的郑三俊就是在这样环境里,接受郑氏宗族私塾学堂教育,直至登科致仕。
       同时,郑氏家族非常注重子弟的品德塑造,并以青松示节,教育子孙不论在多么恶劣的环境下,都要像青松一样坚韧不拔,顽强拼搏,拥有正直、朴素、坚强的内在品质,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郑三俊在撰写《石门四松并序原委》中记载:“余七世祖才公,笃行好义,乡称善士。尝作训语诫子孙曰:‘善似青松恶似花,松常冷淡不如花。忽然一日严霜至,只见青松不见花。’语载郡邑善人志中。夫华态易歇,强梁难久,惟善可永恃。汉昭烈有言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人心无不善者,若使父兄有教训,耳目有观感,非甚下愚,当知兴起。余缅怀祖德,因以青松名桥,又以名庵,将令往来观者,羹墙如见,或亦风教之一,助云石门四干挺异,人以为瑞效子美,作《四松》咏纪之。”诗曰:“子美夙称诗,草木留家句。四松每不忘,时复见题署。岂其忧斧斤,尝怀千秋惧。忆昔吾先公,善行标邑志。列植松与花,善恶俨相配。悠然冷落姿,负与众芳异。迨其岁寒时,朝槿何足恃。天道昭休清,男儿重志气。节坚道俞贞,高下罕可俪。吾宗敬桑梓,训言誓无悖。结意在青松,时时交相励。崛哉石门西,老松何苍翠。一本合几围,四枝挺奇瑞。南北与西东,亭亭良可贵。鹳鹤栖应止,众禽纷自避。人仰青松歌,里怀通德义。名桥亦名庵,来往书襟佩。触目拟参前,勿俾先懿坠。”
       正如东至南原郑氏四房宗祠尚树堂正厅楹联“通德蔼流风门第欲高还树德,尚书绵世泽履声思继在攻书”所蕴涵的教诲那样,南原郑氏子孙必须以“尚书、树德”行于世。
       四、以礼治理乡邦,构建和谐社会
       据《元氏县令郑公德政碑》记载,“予读《顺吏传》,其去后见思者,何尝乏人?大都多久任著绩。即国初亦然,公莅吾元者终两年,顾安所得此于士民耶。盖牧民有道,教养尽之。然有其心,或无其政;有其政,往往又无其心,而徒为粉饰之具。公于教养,既详且备,至于旱蝗瘟疫原系天,谁不诿之天,而公独任之己,真若病疴在机体间,悉心调护必至于安全而后已,且邻邑并受其福,即此一念,固已沦洽于士民之骨髓。其见思于去后,而心之不可解也,且夕犹千祀也,久近何论焉。矧元邑去真定,不逾百里,事无大小,涉公庭直视之,如子较莅,元氏更为骨肉,吁公于元之士民抑至矣。行当陟谏垣,履枢要,百凡父母宇内者,知必先吾元也,元之不忘公也,岂止立石纪德政也乎哉!当更有所为公谋者。”
       (一)兴修农田水利
       据《元氏县令郑公德政碑》记载,“越明年己亥,公大张教养之典,穿井、开河渠以便灌溉,增社仓、预备仓房贮谷以备荒歉,垦荒芜田以收地余利,栽树万有三千余株以储章材。”
       (二)兴办乡学
       据《元氏县令郑公德政碑》记载,“乡邑立社学四十余所有奇,选知书有行谊者,群俊秀童蒙教之。而蒙养者,胥正栋儒林向上士训其勤举子业,面命耳提,文风日见其兴。”
       (三)制定乡规民约
       据《元氏县令郑公德政碑》记载,“立乡约一百余区,俾群黎祗遵。”
       (四)完善赈灾救助机制
       据《元氏县令郑公德政碑》记载,“岁入庚子,举恒郡提封亢旱不雨,至仲夏始雨,农家方布种南亩,而雨又不能沾足。垂西成四郊又蝗蝻,且瘟疫大作,而菜色民愈沉吟无所托命。邻封扶老携幼,啼饥号寒,就食南移者,过吾邑日以百数,目不忍见,而耳不忍闻也。独我公当旱时湛肃躬祷百神,祷辄应。下令蝗蝻捕获者,给谷如其数。精制药饵,遣医生常川居药肆,人至而人济之。其窎远村落,以药付各乡约长。凡染疾者,抵家问遗。间有疾不可起,命陨而不能葬者,给钱二百页,以为棺资。吾邑庶几有秋,而旱蝗瘟疫不大为灾。釜鬲获安,而养生送死无憾也,畴非我公赐乎!公尝乘舆公出,目击流民货女以为路费者,公大为心恻,即令偿买者价而赎其女以归,因念及同行者十数辈,皆骨立濒死,随令约长日食以粥,其给米视元民咸藉以活,兹非乾父坤母之量与诚,足以覆载宇内而不遗失。”“注意寒儒,或议赈,或助婚娶,或助丧,而被暖者忘寒。”
       五、以农商融合促进经济发展,致力改善民生
       据郑三俊撰写的《南正村起集碑记》记载,“天色将暮,余不得已,取道勒马东还,度沟北山庄,少憩息古寺中,寂寥不治,即起出门外,登骑下泽,盖泄山间众流者,余意此山以南,当必有稠人聚庐而处者焉。未及前,有村民田应中等数十人邀马首而环跪。余因叩之,乃告前有村南正,则应中等所居,近数百家,乞为利市。余曰:“此间贸易无有,即如汝言,谁为趋赴,汝等亦何利焉?”乃悉指余此处周环数十里,去某集道里若干,去某镇道若干,去城则远甚矣。我等共相期会,至日各以所积,菽麦果瓜薪布之类,即有无而互市焉。总之,山间所贵者,无异物,即以此通往来甚便,非官长约会之不能行也。余许之,揽辔力驰,抵署漏下已三鼓。翌日,即出示呼给之,且曰:“得立否?还有以告余也。”余行矣。村民果持示遍告诸村,则无不乐从者。而余于六日遂以偕计北上。明年辛丑(1601年)春,竣事归,未至,村民应中等复远迎余,欢喜相告,谓前所恳,幸成市,山间之民自是其有生,但恐摧税之将及己也。余即许出照给之,免其征税,又各欢呼,击地而去。余以二月十二日至槐阳,十三日赴东垣授事。村民远近送余数十里外,丐余言为之记,余应之未遑也。是年秋,余同年卢使君(1601年接任知县卢永)来修废举坠(释:废弃的修好、衰落的振兴之意),劳来抚字(释:慰问勉励,对百姓安抚体恤之意),余百不及一,而是集亦幸得减税如前,则又争以劖(chán 释:用锐利的器具凿或铲)石来告,每语塞无以应。今癸卯(1603年),又当北上,屈指荏苒(音:rěn rǎn 释:辗转蹉跎),不克举之事可胜道哉。余去槐阳久而及犹得仿佛如此者,余未尝一日忘此山间之民也。谨书付之,以为之记。”
       1643年5月,从吏部尚书任上辞官归隐家乡的郑三俊在经历了明朝的灭亡,反清抗夷的失败后,回顾了自己的一生,曾作《感秋诗》铭记这段辉煌的人生旅程,感慨自己一生多舛的命运,值得我辈品读。“在昔慷慨争此场,中原今日独茫茫。北邙纷见余肝脑,南国空怜旧裹裳。莫谓惊秋天意改,还悲委运我徒伤。达生犹忆渊明语,且为衔杯尽一觞。”

1.jpg
2.jpg
3.jpg
4.jpg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投诉删帖|池州人网 ( 皖B2-20190096 )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电话:0566-3396977

GMT+8, 2024-5-12 20:53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