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人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搜索
查看: 9403|回复: 16

沧江百折来,及此始东流——陶渊明与池州情感的必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0-5 21:13 本帖发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人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x
陶渊明,字元亮,晚年时更名为潜,私谥靖节(民间赠予的封号)。东晋哀帝兴宁三年(365)出生于柴桑(今江西九江)上京里的官宦世家。其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赫,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和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一级的官,但都不是承袭陶侃爵位的嫡嗣。外祖父孟嘉是东晋名士。但在陶渊明的少年时代,显赫的家族已成历史。他八岁丧父,十二岁丧母,家境败落,有时日常生活所需也难以为济,便多在外祖父家生活。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文人中自愿弃官从农的第一人,被后代尊称为隐逸诗人之宗。他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是田园文学这一文学潮流的开拓者,他的诗文充满了田园气息。
20191005_327918_1570281164739.jpg
一、陶渊明与池州情感的四部曲
1.与池州初识。第一次到今日池州,是他12岁时即晋武帝太元三年(377),他随叔父陶逵(一说随外祖父孟嘉)去广陵(今扬州)遇风雨船泊今日池州梅龙(时称梅根野)的铸钱所钱溪(今日九华河入江口,一说今日青通河入江口),在此度留一二日。
2.与池州相知。第二次到池州是他40岁时,即晋安帝义熙元年(405)3月奉命去建康(今南京)替刘敬宣上表,船泊钱溪。上年企图篡夺东晋政权的桓玄被杀,他心情舒畅,故地重游,触景生情,写了《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诗曰:
  我不践斯境,岁月好已积。晨夕看山川,事事悉如昔。
  微雨洗高林,清飙矫云翮。眷彼品物存,义风都未隔。
  伊余何归者,勉励从兹役?一形似有制,素襟不可易!
  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终怀在壑舟,谅哉宜霜柏。
3.与池州的相爱。第三次来今日池州,是在他最后一次辞去彭泽县令归田的第二年即义熙二年(406)。这年开春,他与友人乘舟东下到时属彭泽县域的东流散心,看到为官者轻视农耕,不劳而获,而农民亦因官家盘剥严重,务农的积极性也不高,心中生发了无限的感慨,写了《劝农》一首四言六章的长诗。意在劝勉世人重视农耕,尽可能参加农耕,即使不能亲耕,也当按农本精神勉修道德。诗曰:
  悠悠上古,厥初生民,傲然自足,抱朴含真。
  智巧既萌,资待靡因。谁其赡之?实赖哲人。
  哲人伊何?时维后稷。赡之伊何?实曰播殖。
  舜既躬耕,禹亦稼穑。远若周典,八政始食。
  熙熙令音,猗猗原陆。卉木繁荣,和风清穆。
  纷纷士女,超时竞逐!桑妇宵兴,农夫野宿。
  气节易过,和泽难久。冀缺携俪,沮溺结耦。
  相彼贤达,犹勤陇亩。矧兹众庶,曳裾拱手!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宴安自逸,岁暮奚冀?
  担石不储,饥寒交至。顾尔俦列,能不怀愧?
  孔耽道德,樊须是鄙;董乐琴书,田园不履。
  若能超出,投迹高轨。敢不敛衽,敬赞德美。
20191005_327918_1570281165023.jpg
4.与池州的相爱相守。陶渊明第四次到今日池州,大约是元熙元年(419),这年他54岁。诗人生活拮据,常至“酒米乏绝。”这年九月他与王弘乘舟到东流赏菊。此时东流江畔的半坡上家菊、野菊盛开,黄橙橙、金灿灿,赏心悦目。九日这天,王弘弄来白酒,二人在花中席地而坐,执杯就酌,陶渊明酩酊大醉,挥手歌之《九日闲居》,诗曰:
  世短意常多,斯人乐久生。日月依辰至,举俗爱其名。
露凄喧风息,气澈天象明。往燕无遗影,来雁有余声。
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倾!
尘爵耻虚罍,寒华徒自荣。敛襟独闲谣,缅焉起深情。
栖迟固多娱,淹留岂无成?
20191005_327918_1570281165347.jpg
二、陶渊明爱上池州东流的缘由
1.政治版图这一客观原因。无论第一次他是随叔父陶逵或者是随外祖父孟嘉去广陵(今扬州),还是第二次奉命去建康(今南京)替刘敬宣上表船泊钱溪,池州都是由江西去往这两地的必经之地,这才使得陶渊明接触池州了解池州从而爱上池州;当时东流属于江西彭泽,相当于彭泽县下的一个乡镇,这给陶渊明“日驻彭泽,月宿东流”提供了可能和便利。
2.东晋的世风,特别是文人士大夫饮酒作乐崇尚自然豪迈旷达甚至“非汤武而薄周礼”形成了一股社会风气,而且被很多世人接受,这就为陶渊明多次辞官而仍能五度被官场所用提供了社会条件。虽然“夏日抱长饥,寒夜列被眠”,“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但他爱酒之性未改。《宋书隐逸传》中有这么一个关于陶渊明饮菊花酒的故事,说陶渊明还未到次年的九月九日,就提前启坛把未酿成功的菊花酒喝完了。等到重阳这天,坛中什么也没有,只好默默地坐在屋边遥想美酒,恰好此时好友王弘穿着白衣送酒来了,陶公忍无可忍,摘下菊花蘸着酒就大喝起来;
史载,江州刺史檀道济新上任,去看望陶渊明。而此时陶渊明已经年过六十,长期营养不良,劳动过度,病倒在床。檀道济对陶渊明说:“听说贤德之人,在世道不好时就隐居,在世道圣明时,就出仕。当今皇帝英明,四海归心,朝廷再三请你做著作郎,你何必在此过苦日子呢!”陶渊明说:“古人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我不过格守古人遗训罢了。”交谈良久,檀道济知道陶渊明隐意坚决,便吩咐随从把酒、腌肉送给陶渊明。
他叔父推荐他做彭泽县令。当时,做县令可以在任职期间分得三百亩公田,田里的收入归个人所有。陶渊明一到任,就命人把三百亩田都种上高粱,大家都愣住了,这么好的良田为何不种粮食而种高粱呢?原来,陶渊明想把种出的高粱都酿酒喝。这让他夫人不乐意了,和他争执起来,最后,陶渊明稍作了让步,分出了六分之一的田地种了稻子。再据《宋书陶潜传》记载,陶渊明不懂音律,但却置办了一张好琴,琴上没有一根弦,每当喝得有些微醺时,就抚弄这无弦之琴来寄意,而不管来的是官员还是农民,他都摆酒接待,如果先喝醉了,就对客人说,我快醉了,你先走吧。他率真如此,真性情也。
而这,在东流种菊赏菊采菊赋菊忆菊,并对菊饮酒以菊入酒,创造了一种自然氛围和社会氛围,这两种氛围又是如此地契合。
20191005_327918_1570281165467.jpg
3.所受教育的影响。陶渊明小时候受到曾祖父陶侃、祖父陶茂和父亲陶逸的影响,而他们三人都是儒家思想的积极践行者,因此,陶渊明年少时也曾“猛志逸四海”,但后来,陶渊明八岁丧父,十二岁丧母,家境变得很是贫寒,他只得随外祖父生活,而他的外祖父孟嘉是东晋名士,外祖父“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温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渊明“存心处世,颇多追行其外祖辈者。”这又使得陶渊明“性本爱丘山”,而这成了他精神的主流和审美的主要特征。“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去职,结束了十三年亦仕亦隐、时断时续的仕宦生活。所以,他的一生是儒道兼修道为主导,亦仕亦隐,终于归隐田园。赋《归去来兮辞》表明自己真正抛弃功名利禄,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全身心投入到终日与家人荷锄耕作于田畴的无限舒展的世界中。东流,也成了他理想的精神家园,成了他的世外桃源,成了他诗歌中“诗意的栖息在大地上”的唯美意象。
20191005_327918_1570281165962.jpg
三、后人对陶渊明的情感
1.东流人对陶渊明仙逝后,东流人民仰慕其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按照食菊花、乘云升天、得道成仙的说法,将东流誉为“菊邑”,将那段“沧江百折来,及此始东流”的长江称之为“菊江”,在相传其常坐的鳖头矶上建祠,供后人拜谒。
宋朝初期,有人开始在菊圃,菊台故地修建菊江亭,陶靖节祠等,纪念陶渊明。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将城内陶靖节祠移建于菊江门外鳖石矶,明末毁于兵乱。
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重建。清以后,几经战乱,风雨剥蚀,年久失修,祠旁的菊江亭、文昌阁、太白书楼等建筑相继塌毁,仅陶靖节及四周短垣依存。
1981年9月,省政府将陶公祠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拨专款修复。修复后的陶公祠,青砖小瓦平房建筑,面积452平方米,保护区及建设控制地带面积2.4万平方米。祠堂中间是大厅,厅中塑立着陶渊明的塑像,像后是木制屏风,上面高悬着"松竹犹存"的匾额。大厅两侧为厢房,一侧为陈列室,一侧是接待室, 祠堂前的院子里种满了菊花,中间为仿古鹅卵石通道,两旁陈设以梅菊松为主体的花卉盆景。院门西南朝向,门楣上镶嵌着清代"陶公祠"石额。
20191005_327918_1570281166336.jpg
2.其他名人对陶渊明的情感。
关于陶渊明研究,最早也起源于东至县,在梁朝昭明太子萧统封地石城时,曾住在昭潭镇(这个地名是为了纪念昭明太子萧统而留传下来的),萧统非常喜爱陶渊明的诗文,将陶的文稿搜集整理成集,并写下了著名的文章《陶渊明集序》,此文一举奠定了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在宋齐时代,陶渊明的诗文只被评定为二品,在萧统以后,陶渊明的内在价值得到充分发掘,备受推崇。在文学史上,陶渊明与屈原、杜甫、苏轼并称为“屈陶杜苏”四大家。萧统在序言中写道:“含德之至,莫逾于道;亲己之切,无重于身。”东至县是东流、至德二县合并而成,从至德县的名称上,我们能清晰地看到陶渊明的精神所在和散发出的人性光辉。
昭明太子对前贤陶渊明,十分崇敬,可以说是陶渊明的真正知音。他在历史上第一个汇集了诗人的遗闻轶事,写成了颇为详细的《陶渊明传》,又于梁大通元年(公元527年)在诗人逝世百年之际,广泛收集了诗人的遗诗遗文,编成了《陶渊明传》传世,同时,亲自为《陶渊明集》写了一篇热情洋溢的长序。在序的最后,萧统写道:“有疑陶渊明之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意,亦寄酒为迹者也。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拨,跌荡昭章,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横素波而傍流,于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昭明太子曾多次游历陶渊明任彭泽县令时的艺菊之地——东流,留下不少圣迹。
20191005_327918_1570281166425.jpg
                    后记
今日,随池州电视台“品游池州”栏目组前往东流陶公祠拍摄外景,心念能近距离瞻仰陶公,很是期待陶渊明的千年依旧的风采,期待这金秋遍地的各色菊花。待下车后看到虽是秋天,眼前一座小山仍满眼葱绿,拾级而上,台阶两旁树木掩映,心底仍溢出欣喜。哪知,当我们走进大门时,满院景像一下子让我们如兜头泼了一桶冷水,一个纯粹的农民坐在门槛边,双眼木讷地迎着我们,让我想起“闲坐说玄宗”的宫娥,鹅卵石路的两旁全是衰草,几茎菊丛只有晒蔫的叶子还能让人辨识出是菊,而上面连一瓣菊花也不见,这哪里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那个菊痴曾向往的留恋之地?抬头望去,屋顶的天花板有几块耷拉在那儿,露出几个黑洞,横梁上满是蛛网,木门的底端似乎被老鼠常年啃咬,又像风化的石条,外墙上被风雨侵蚀得斑斑驳驳,地面上一块块砖头凹凸不平,大手指粗的缝隙随处可见,墙上一幅“采菊东篱下”的画中间被撕下一长条,在人走动带动的气流中飘荡。整个祠中,没有一丝生气,只有陶公像的底座下,被一窝蜜蜂当成了家,飞进飞出,散发出生的气息。
正当我们感慨时,东流镇文物管理所一个有点职务的人陪着几个上级领导来检查消防,我们觉得真是有缘,莫非陶公有意让我们碰见主管领导,替他说说话。我们赶紧跟在那群领导身后,像是在自言自语地说:现在陶公祠显得比较破败,与省级重点保护文物的身份有点不符……这时,我们的话被文管所那位领导转身的冷眼打断了,而他的话更是让我们诧异:“现在我们就是缺少资金,你们有本事给我们搞点钱来!”接着又带着怒火压低着声音冲我们道:“今天来不是这个主题!”,更奇葩可笑的是,等他们匆匆离开后,陶公祠的文管员接到那个领导电话,居然命令他以后不要什么人都放进来,放进来之前先要向他请示汇报。而老实的文管员只说了句:“门口牌子上写着'面向公众免费开放'”
我们听了后,默默地走了,也明白了现今陶公祠破败的原因。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9-10-8 11:26 本帖发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发表于 2019-10-8 11:30 本帖发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东流大闸旁那个小黄土丘,遥远记忆中的地方,只见菊江水浩浩汤汤。。。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发表于 2019-10-8 11:31 本帖发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再给我半斤二锅头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发表于 2019-10-8 11:38 本帖发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无需要太多 发表于 2019-10-8 11:30
东流大闸旁那个小黄土丘,遥远记忆中的地方,只见菊江水浩浩汤汤。。。
...

看来也是东流人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发表于 2019-10-8 11:44 本帖发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遥远的记忆是小时候在那待过好多天的,就在塔下边。不是东流人哦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发表于 2019-10-8 11:55 本帖发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无需要太多 发表于 2019-10-8 11:44
遥远的记忆是小时候在那待过好多天的,就在塔下边。不是东流人哦
...

哦哦。东流是个好地方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发表于 2019-10-8 12:33 本帖发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想钱想疯了。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发表于 2019-10-8 13:31 本帖发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物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也是祖先留给我们宝贵的灵魂资料,它是正史、借鉴与教育后代的直接依据,每个中国人都有保护文物的责任与义务!此帖必顶!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发表于 2019-10-8 16:35 本帖发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发表于 2019-10-8 16:49 本帖发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东篱——东流。曾有多少文人骚客,
流连忘返于池州如画美景。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发表于 2019-10-8 19:49 本帖发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挺帖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发表于 2019-10-9 09:35 本帖发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点赞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楼主| 发表于 2019-10-9 11:11 本帖发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楼主| 发表于 2019-10-9 11:11 本帖发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楼主| 发表于 2019-10-9 11:12 本帖发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禅 发表于 2019-10-8 13:31
文物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也是祖先留给我们宝贵的灵魂资料,它是正史、借鉴与教育后代的直接依据,每 ...

谢谢!你说的非常有道理!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楼主| 发表于 2019-10-9 11:13 本帖发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zxy7218 发表于 2019-10-8 11:26
心痛的感觉。。

希望更多人关注。谢谢!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投诉删帖|池州人网 ( 皖B2-20190096 )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电话:0566-3396977

GMT+8, 2025-2-25 13:20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