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338
- 金币
- 个
- 银元
- 枚
- 铜板
- 个
- 回帖
- 0
- 精华
- 好友
- 注册时间
- 2019-8-31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听众
- 收听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人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x
家乡池州城的东北角有两座古塔,沿环城清溪河两岸一前一后矗立着。塔形如春笋,瘦削挺拨。犹如两尊擎天柱,直插云霄。这也是池州城的地标。更是池州人心中的标杆和守护神。
说起双塔的来历,由于朝代更迭,历史久长。加上过去信息哪有今天这么发达。人们只能根据塔的外型特征,仙风道骨,结合当地风俗民情,臆想着古人高超建筑工艺而诵传一个个美丽传说。传说随着日久天长,民间大都继成事实,一代传一代,乐此不疲。
打记事起,祖辈的口中的双塔由来讲的是:古时有一对古建筑师徒二人到了池州,徒弟觉得学的技术差不多了,私底下可能觉得技艺超过师傅,就有想出师单飞。师傅心知肚明,就和徒弟约定每人造一座塔来竞技。让众人评议优劣。
师傅姿态高,选一处地势低洼,地质环境差的地方造塔。徒弟在一山顶上,地质好的地方造塔。在建造过程中师傅用的是当时传统工艺,而徒弟在施工中创造性用糯米桨和鸡蛋清拌泥土沏砖,层层厚实稳固。待塔落成后众人前来评议。只见徒儿修的塔七层六角,玲珑秀巧,层层叠叠,大方周正。再看师傅的塔,虽比徒弟造的高,是七层八角,但塔刹细小与塔身不协调,厚实稳固方面也单薄些。众人一致认为徒儿造的塔胜出。俗话讲: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气的师傅朝自已造的塔飞起一脚,果不然质量一般,一脚就把塔踢斜了。
如今细看双塔,还真和传说讲的一样。
但传说终归是传说。一查资料,双塔建成时的间隔相差六十一年。至于一个塔刹小是因为明朝的某天塔尖遭雷击后损坏,复修时没能恢复原貌,塔歪斜是由于地质原因造成的。
塔,是从印度引进中国的。
印度佛教埋藏佛僧的土冢是半圆形,称佛塔,翻泽中文是"浮屠"。传到中国大放异彩,并创造"塔"字,地域文化不同,塔的层次差别也不一样,长江流域流行的是宋代塔,多为八角形,也有六边形,塔层七层,七是卦里的阳数之最。不是有这么一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么。
池州府在明朝嘉靖十七年(1538年),时任知府陆冈,取地理补短益年卑之象,大培池州风水之不足,在清溪河畔的百牙山上筹建宝塔,七层六角形,高三十四点三零米,俗称百牙山塔,也称文峰塔,寄望池州人杰地灵,多出些人材,现还保有石刻"灵塔"二字。
后到了明朝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清溪河洪水泛滥,临长江的江水常漫堤淹城, 农田被淹,家园被毁,民众苦不堪言,时任知府为民生计,集资在清溪河临长江入口处建宝塔,大有"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之意。也是池州风水塔,补地势,镇水患,引瑞气。
俗称清溪塔,又名妙因塔,七层八角,高五十六米。
清代诗人姚鼎,登清溪塔赞颂:
桃花雾绕碧溪头,
春水才通杨叶洲,
四面青山花万点,
缓风摇撸出池州。
古人造塔,一是登高望远,人们追求美好的向往。演变到今时,人们在各行各业中都在向往出人头第,先拨头筹,状元及第等等都和宝塔登顶寓意相同。
二是了望敌情,清溪塔的身上至今留有十几处炮击的痕迹,那是侵华日军进攻池州城时犯下的侵略铁证。可以想像历朝的战火生灵塗炭中,池州的宝塔都是第一时间通知子民们迎敌决战,或避难生存。也是第一个迎上前去为子民们挡着刀劈斧砍,枪林弹雨。池州子民们也一次次在灾难面前仰望着铮铮铁骨般古塔,增添无穷力量,一次次挺直了腰,昂首去建设自已的家园。
第三是导航引渡,精神依托。"点燃八百灯龛火,指引千帆夜竟航"。古时池州先民们从清溪河槽运中,解缆扬帆进入长江口时肯定会先祭拜古塔,祈求一帆风顺,一路平安,生意兴隆。也有坐船离乡准备四海为家求生者,一定会久久不舍恋望家乡,和古塔道别,耳边会飘来"常回家看看"的嘱咐声在双塔上环绕,悲悲戚戚,缠缠绵绵。
这我有切身感受,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当兵常年在外乡,每次回乡时轮船进入长江池州段,远远就望到池州的双塔,心早已飞往家乡。
历次的离家返乡时,双塔犹如母亲慈祥般站在路口,无论寒风凛例,烈日 酷暑,春暖花开,都翹首期盼,依依不舍地为儿女们迎来送往。
记得孩童时七岁的我,从乡下随母亲到白牙山塔下的蔬菜地捡菜叶,也就是"讨猪草",忽然乌云密布,大雨将倾。母亲带着我匆忙跑进白牙山塔避雨,电闪雷鸣夹着 瓢潑大雨,让人心惊肉跳,母亲把我抱在怀里,"我儿别怕,妈妈在"。此刻雷雨中,母亲抱着我,宝塔护佑我母子,大爱,温暖,力量。
仰望池城双塔,象一个得道高僧,又如一位悟透了天机的禅者,默默地注视着清溪河潮涨潮落,池州城花开花谢。
仰望池州城的双塔,解读着双塔见证池州子民们一次次无奈迁徙,一次次草衰风狂,一次次荒野开拓,一次次血雨腥风,一次次跌倒站立,一次次炊烟新起。
池州的双塔,是古人的智慧,池州人的骄傲。四百多年来,背负华厦文明兴盛衰落, 跌宕起伏。呵护, 庇祐一代代池州子民。
现如今,池州的双塔是池城人文历史象征,是池城风景名胜的重要部分,继续为池城装点河山,美化风景。
仰望古塔,肩负历史使命,继往开来,为中华民族盛世辉煌,砥砺前行。
仰望古塔,从古塔的风铃声中传来雄壮恢弘的歌声:"我直的还想多活五百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