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人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x
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贵池的手工业极其发达,一些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老行当、老手艺在街头巷尾蓬勃发展,县政府为便于管理和扶持发展这些手工业,成立了“手工业管理局”,就是贵池街上人,口中说的“手管局”。一时间上千个匠人聚集到一起,老行当搞得风生水起,可谓百业兴旺,企业效益突飞猛进。
当时的县“手管局”容纳了二、三十个小企业,打铁的、做木匠的、编竹器的、做衣服的……统统都是关乎人们日常生活的行业,这些行业对老百姓来说,是至关重要不可或缺。这些小工厂都分布在贵池城的四面八方,有许多厂名至今还记忆犹新,如南门的木器社,东大操场上的雨具社,西庙的陶瓷社,楼山街旁的竹器社……在此就不一一列举。这些不起眼的小厂、小作坊隐匿在街巷深处,默默无闻地为这座城市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读者如有兴趣,鄙人今天就把众多老手艺中手工制作毛笔的事儿细细道来。手管局有个下属单位叫工艺社,仅仅一个工艺社就容纳了七、八种老行当,如雕章、镶牙、修表、做算盘、做毛笔。这些行业的师傅都是家族传承,各自在自家的老行当中用精湛的技艺演义着工匠精神,为贵池城的手工业写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些雕章、修表、镶牙的老行当还一直延续着在街头做生意的习惯,门面都分布在郭西街、市心街等一些闹市区。当时做毛笔的作坊就设在牌坊街的“塔儿下口”望华楼上,今天还知晓这件事的人恐怕已经不多了。
“望华楼”是贵池民国时期很有名气的酒楼,由东向西横跨在牌坊街上,此楼是当时也许小城最高的楼房,莫非是站在楼上可远望九华山的缘故,因此才叫作“望华楼”。(这是不可能的,只是鄙人望文生义而已)这栋楼砖木结构,白墙黑瓦,雕梁画栋。透过雕花的窗棂,俯视楼下街道,人来人川流不息。的确是一处俯瞰街景好地方。特别是正月十五闹花灯,孝肃街、市心街、九华街这几条紧邻望华楼的街道上到处都是张灯结彩,真可谓是“东风夜放花千树,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此时,坐在望华楼临窗的桌前推杯换盏,饮酒赏灯,何其乐也!
岁月变迁,望华楼几易其主,开过酒楼,开过照相馆,也曾是三二四地质队四号机的职工宿舍。工艺社的毛笔作坊在望华楼上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事情,当时这个小作坊只有几个工人,其中刘师傅是上手师傅,带着俩个徒弟做毛笔,刘师傅是桐城过来的,他父亲也是做毛笔的,算是家族传承的老手艺。我那年也招工到工艺社,到社里报到的时候,王主任按排我去雕章,前文说过这些老行当都是家族传承,不愿把手艺教给外人。在家等了两个月,后来还是去了做算盘的车间解元盘锯。算盘车间和毛笔作坊同在一条街,所以时常到望华楼上看刘师傅做毛笔,觉得那是个怪好玩的希罕事。
原来在文具店买毛笔,有狼毫、羊毫、兔毫之分,总认为是这些动物身上的毛。其实,毛笔中的狼毫笔并非是狼身上的毛,而是用黄鼠狼尾巴毛做成。做笔之前要把黄鼠狼和羊的尾巴放到石灰里浸泡一段时间,其间会散发出难闻的臭味,这时候如果去毛笔作坊,会让你唯恐避之不及。我总是开玩笑地调侃刘师傅说:“你就是这样迎接老朋友的呀!”但刘师傅天天和这些活计打交道,已经是久入鲍鱼之肆,而不闻其臭了。等尾巴上的毛和肉分离后,再一小撮一小撮地将毛拔出来,然后用骨梳子一点一点的梳掉乱绒毛。我经常到作坊里看希罕,耳濡目染了制毛笔的全过程,也可算是半个师傅了,对毛笔的制作也能略知一二。
宋代的黄庭坚认为,在文房四宝的制作中,难度最大的就是毛笔的制作。毛笔的制作难在哪里呢?黄庭坚认为首先就是挑选毫毛,而挑选毫毛的难度在于怎么才能准确精妙,其次,是笔心的制作,其难度在于怎么才能合乎“尖、齐、圆、健”这四个标准。俗话说:“毛笔一把毛,神仙也摸不着”说的就是笔心制作难以把控。元代诗人方回也说,如果把文房四宝比喻成四位闲人,那么最难达到的就是毛笔,因为毛笔的锐钝和肥瘦的分寸非常不好拿捏。
制作毛笔,总结一下有这些工序,首先对制笔用毛进行分类,就是根据用毛的长短、粗细、色泽、锋颖等方面的不同,拣择分类。接着把分好类的制笔用毛,制成半成品笔头。在毛笔制作上,是最为复杂,也最为关键的工序之一。《笔史》上说:“笔工最难,其择毫。”由于毫料有扁圆、曲直、长短、粗细等区别,需要在水盆中,将已脱脂的毫料,用角梳(多为牛角制的梳篦)反复梳洗,进一步整理分类。
在水盆工序中的拣毫工作,要求极为精细,需要逐根择选,分类,组合。制成刀片状的“刀头毛”。再剔除劣毫,进行“齐毫”,造型成笔头。再就是结扎笔头,也叫“扎毫”。是将水盆工序制成的半成品,经结扎、黏结,制成笔头。《笔史》说:“缚笔要紧,一毛出,即不堪用。”
最后就是精选竹笔管的工序。对管径、管长,圆度、直度都有一定要求。并要剔除干裂、虫蛀、皮色枯劣、粗细不匀的管料。还有许多工序,在此就不一一细述。
随着写字被钢笔、元珠笔所取代,毛笔在市面上逐渐滞销以至停产,望华楼上的毛笔作坊最后不得不关闭了,而手管局下面的二、三个小企业也先先后后倒闭了。就连那座有百年历史的望华楼也消失不见,那地段已经被开发成望花小区,每当走过这里,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市心街的算盘车间和望华楼上的毛笔作坊;想起刘师傅在水盆里用角梳聚精会神地梳理着狼毫……那些远去的岁月往事都留在了记忆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