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人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x
古老的兴济桥,历尽风雨沧桑,看透古今变迁,依然静卧在清溪河上。桥面斑驳的的麻石条,深刻着岁月的年轮。麻石块垒起的船形桥墩古朴厚重,像一艘艘远航归来船舶,正带着岁月的沧桑,穿越历史从明朝向我们驰来。
家乡小城多古桥,据清《贵池县志》载,共八十六座古桥,至今尚存的古桥二十余座。兴济桥就是清溪河上一座保存完好的古桥,桥面长93米,宽8.4米,条形花岗岩砌成。桥面两旁立有石栏。桥有七孔,又曰“七孔桥”。据《贵池县志》载,兴济桥,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刘孟雷造。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知府董炯重修,道光三年(1823年)竣工。原有碑,后毁于兵焚。兴建此桥,除商贾行人之便外,还有阴阳家的迷信,池州西南诸山之水汇于州治南,经城东北以达江,“水之去也,过驶则不聚,其流直,文亦不显”,只有修桥可扼住风水。兴济桥平展,宽敞,宏伟,造型美观。桥南、桥北原有奎星楼、设官亭,这些都已经消失在漫漫岁月的风雨中。
兴济桥是出东城门,去下清溪、三羊墩要经过的一座石桥,站在石拱桥上可以远看百牙塔、清溪塔, 还有一马平川的湖心草场,至今还流传着**在这里练兵的故事:“**与池州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他在池州不仅仅是“经过”,而是长期“驻节”、“屯兵”于池州,东门兴济桥外湖心草场,相传当年**奉命出征庐州,在此誓师,池州百姓闻之,杀猪宰羊,捧杏花村香泉慰劳岳家军;在清溪河旁的南湖有**“点将台” ,传说是**清溪水军检阅台” 。家乡的一条河、一座桥,都蕴含着美丽的传说,不管岁月怎样流逝,这些美丽传说都已深深融进这座城。
往昔走过石桥,眼前是一望无际的长满湖草的沼泽地,每到春天,湖滨湿地到处长满野菜:马兰、木心菜、地儿菜,还有下雨后湖场的草地上遍地的菇子,绿绿的、滑滑的,鲜美可口,是湖心草地上雨后的苔菌。城里人都相邀着过兴济桥到东湖来打芦蒿,芦蒿遍身都是宝,叶子可以掺到米粉里做蒿子粑,弥补了粮食的不足。梗子可以当菜,炒熟的芦蒿飘荡着浓浓的清香,就着炒芦蒿吃蒿子粑,四周都萦绕着野菜的清香。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日子,我们都是靠东南湖的野菜来填饱肚子,尽管已经过去了六十多年,至今还时常回味野菜充饥的日子,也深深感激东湖的沃土曾默默滋养过我们。
早年的古桥边,曾经有一座古寺,出东门向北,在绿树掩映中有座古寺,静谧的东湖,只有庙里的晨钟暮鼓伴着兴济桥清溪水。记得我七、八岁的时候,因生了场小病,外婆曾带我到这座庙里烧过香,那时候古庙里香火很旺,大殿里烟香缭绕,弥勒佛腆着大肚子,似乎在看着我哈哈大笑,一阵阵木鱼声回荡在庙堂里,和尚的诵经声萦绕在耳畔,我好奇地望着这些泥菩萨,心里还有些胆怯。外婆是虔诚的佛教徒,家中不管大事小事,或者小孩有小病小灾,不寻医问药,总是先来庙里求菩萨拜佛,她把一切希望都寄托这座桥边古寺里。后来这座古庙毁于一场大火,火灾后只剩下遍地瓦砾,寺庙里的僧人也不见了踪影,如今恐怕连知道这座古庙的人已经不多了。
说起兴济桥,不得不说说在东湖搞地质勘探的,三二四地质队的四号钻机。七十年代初,三二四地质队的勘探钻机来到东湖,地质队的钻塔、机械经过古桥运进了荒凉的湖心,柴油机的轰鸣把沉睡千年的湖滩唤醒,从此古桥再也不寂寞,夜晚星空下高耸的钻塔那点点灯火划破了夜的黑暗,照亮了古桥,使它从千年梦境里醒来……
我作为曾经的亲历者,如今每当走过这座古桥,总会情不自禁地想起那段难以忘却的往事。勘探工作是辛苦的,不管刮风下雨,或是酷暑严寒,都是三班倒,从不休息。我当时还是个打工仔,自然要参与其间,和勘探工们一起共同经历风霜雨雪。特别是上大夜班,十二点前要赶到湖心里的钻机上接班,有月亮星星的夜晚还好,走在兴济桥上,能看见蒙胧月色下的清溪河静静流过桥下。遇到阴雨天气,东门外一片寂黑,只有桥头那座古庙还有一点隐约的灯光在暗夜里闪烁,(那时候古庙还在)远处的古桥和湖场看不见亮光,黑黢黢一片,令人感觉有些恐惧,靠手电筒微弱的光走过兴济桥,那时候的古桥没有栏杆,桥两边还是光秃秃的,夜晚走在上面更要小心翼翼,走偏了会掉进河里。
你们一定知道铁人王进喜跳进泥浆池里用身体搅拌泥浆的事情,泥浆就是钻机钻探时通过钻杆传送到地下岩层里,用粘稠的泥浆封住钻孔四周的碎石下蹋,让钻杆向更深的岩层挺进。我们打工仔的工作就是搅泥浆,一个硕大的用钢板焊起来的铁筒,放满水倒进黄工,用粗毛竹杆不停搅拌,达到粘稠度后用水泵通过钻杆输送到地下岩层里,钻机不停的运转,搅泥浆也一刻不能停息。
兴济古桥是建于明朝的石拱桥,上面不能跑汽车,钻机上的一切机械设备,包括所需的各种材料,如柴油、黄土等都是肩挑人扛和小板车拉,才能运过古桥到达湖心钻探点。我就用板车拉过柴油过桥,一桶柴油三、四百斤,两桶油近八百斤重,这个重量走平路无所谓,要上拱形的古桥却很吃力,每次都是姐姐和我,一个拉一个推非常艰难地爬上古桥,古桥的每块麻石条上都有我们滴落的汗水。
记得有年寒冬,钻机因出故障停机了,天上下着鹅毛大雪,东湖的风吹得钻机的塔衣呼啦啦只响,湖场里白茫茫一片,旷野除了风声四处一片寂静。虽然不能开钻,但钻机必须有人看守,这差事自然会落到我们打工的身上,这也是求之不得的好事,不用干活,一天还能挣到一块钱,围着一火盆炭火,尽管是“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总比大雪天在外面扛钻杆好多了。将近五十年的时间过去了,往事还历历在目,清晰可见。
岁月流逝,光阴荏苒,如今古桥修葺一新,它的身旁不再是茫茫的湖滩,而是高楼林立的花园式的住宅区,景色宜人的清溪河公园,曾经荒芜的湖滩,已经是绿草如茵,荷叶莲莲。一群群白鹭在平天湖的晚霞里翩翩起舞。早春二月时的烟雨江南,在古桥下飞檐斗拱,古色古香的“一览亭”里,看东南湖处处春色,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春风正得意地雕琢着这里的一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