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622
- 金币
- 个
- 银元
- 枚
- 铜板
- 个
- 回帖
- 0
- 精华
- 好友
- 注册时间
- 2017-4-4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听众
- 收听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人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x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就到了年边。又该置办年货了。
该买啥?买些啥?望着超市里琳琅满目的商品和菜市场五花八门的土特食品,使我又想起儿时过年的情景。
那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食物十分匮乏时期,能吃的东西本来就少,冻米糖是每年过节(春节)时才有的休闲食品,不仅香脆可口,而且酥甜适中,所以虽事隔多年,但仍念念难忘!
冻米糖是安徽徽州、池州等地享有盛名的特色小吃,当地传统名特产。冻米糖相传已有几百年的生产历史。
每到春节前,青阳农村有制作冻米糖的风俗,至今仍在部分山区延续着。
冻米糖是将圆粒糯米放到饭甑里蒸熟,再放在露天晒、冻,然后下锅用粗砂子混炒,使之快速膨胀,再用筛子将炒熟的冻米与砂子分开,放入锅中,加入已加热融化的山芋糖或麦芽糖搅拌均匀,铲出放入案板上的木制方格中。趁热用刀切成薄片,但不分离,仍粘在一起,食用时用手分片即可。
制作再讲究些的可加上红、绿米和桂花、芝麻、等天然香料,做成色、香、味俱全且老少皆宜的传统休闲食品。
从我记事起,家里的冻米糖几乎都是从外婆家搞来的。当时太小,只知道好吃,并不知道是怎么做的。
过年前,家里除了有两大洋铁瓶冻米糖外,(铁瓶是父亲托熟人在县物资局买回一块白铁皮,然后请工匠回家敲打出来的。通常一张白铁可加工两只大洋铁瓶,剩下的可打一个装开水时用的水漏子。)还有少得可怜的瓜子、花生以及芝麻糖,母亲将它们分别装在几个小油漆筒里(装油漆的筒,用完再清洗干净)。
盖是嵌入式的,只有大人用力才能抠开。小孩打开需借用外力,用起子撬开。不过这些玩艺都是家大人用来装碟招待客人的,等客人一走,又赶紧将碟子里剩下的装进去。再压紧盖子,说是怕寒了(即:受潮、不脆的意思),实际也是为了防我们(偷吃)。久而久之,便对那些诱人的瓜子、花生糖有了“免疫”功能,终于达到孰视无睹的境界。
心里唯一惦记着的还是那两白铁瓶冻米糖。我是早也吃、晚也吃,饿了吃、饱了也吃。好像有股不吃完,誓不罢休的毅力在支撑着我。
直到把两瓶糖吃光,才发现正月还没过完。然后,眼巴巴地望着别家的孩子在吃。同时也盼望日子过得快一些,年快点来。现在回想起来,我自己都被儿时那种锲而不舍的好吃佬精神所感动。
记得有一年,母亲为了避免我们兄妹几个重蹈覆辙。就悄悄地将冻米糖装了一漆筒,让父亲上阁楼直接将筒挂在房梁上。
但没过多久,就被我发现了。当我隔三差五地将它们消灭后,筒子却依旧挂在屋梁上,父母也没注意,所以暂时没有发现。
母亲等到春暖花开的季节,准备给我们兄妹一个惊喜……
结果,惊喜没有,倒是给我带来了惊吓。吓得我当晚在外蹓跶到七、八点才悄悄溜回家,窜到床上睡觉。
后来渐渐大了,市场也随着改革开放搞活了。能吃的、能卖的食物也多起来,便渐渐的对以前情有独钟的冻米糖疏远了。
结婚后,岳母家做冻米糖,小舅子或多或少也送一些过来。
再后来,有了孩子。为了丰富孩子的食品多样化,也托小舅子帮忙代加工一些冻米糖和花生芝麻糖。
再后来,年轻人随着打工潮纷纷涌向大都市,仅春节期间赶回来,在家呆个十天、半个月,都忙着走亲访亲或三、五个好友聚在一起打打牌、搓搓麻将,很少还有人掂记做冻米糖。
再说,就是家里做了,也少有人吃。因为大伙在外打工挣钱了,原先装碟招待客人的花生、瓜子、冻米糖已悄悄换成了核桃、杏仁、葡萄干和开心果。即使家里有,都觉得这种土得掉渣冻米糖拿不出手。
虽然没地方加工冻米糖了,但有时为了满足孩子的食欲和自己的怀旧情结。偶尔也到菜市场或超市象征性地买一些冻米糖回家吃,但味道却没有自家加工的好吃。
可能根本就没掺山芋糖稀或麦芽糖,有的恐怕只有化学品替代的食用糖稀,而且糖度太大,吃几片就觉得腻的慌。后来孩子大了,也懒得吃了,我也就懒得买了。
前几天,有同事从家里带了些冻米糖来吃,我也有幸尝了两块。
嗯,味道确实不错,有当年冻米糖的味道。
遂问,你在哪买的?
答曰,我娘家兄弟自家做的。
哦,难怪这么好吃。
我想现在这也传承,那也传承,就连人们早已弃用的草鞋制作工艺都成非遗了,想必这制作冻米糖的工艺也该申报非遗了吧。
虽然,我们现在对冻米糖没有过去的那种依赖,也不再有过多的留恋。
但它毕竟传承了好几百年,甚至更加久远。因此,不想让这门手艺在我们这一代成为“千古绝唱”。所以希望它能以原来清新(麦芽糖)、淳朴(山芋糖稀)的面貌展现在来之四面八方、**的游人面前,让国内外友人在食用山芋角后,都赞不绝口,让青阳地道的土特产闻名于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