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人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搜索
查看: 3964|回复: 2

依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2-31 18: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人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x
ZTSLGM~Y8W9_JXT%FUR05SK.png

《依恋》


       那年春暖花开的时,与朋友结伴,背上行囊,怀揣着梦想,弃舍祖辈视如珍宝的土地,义无反顾地朝大海的方向飞奔而去。那时为了生活,外出打工似乎是我们唯一的出路。本以为这样能赚些钱回来建设新家园,能让辛苦大半辈子的父母过上更好的生活,却不经意间让他们成了孤寡老人,而我们也慢慢地将那片炽热的故土身不由己的推向了远方。如今可爱的孩子们只能在为数不多的节假日里见到自己最挚爱的爸爸妈妈。而谁又愿意让心爱的宝贝们成为留舍儿童呢?还有最熟悉的亲人、发小、同学们相见之时,只能做简单而又含蓄的问候,似乎只有忘情地淡论着过去才能拉近相互间的距离,彼此的情谊仿佛还是那么的亲近却又像是那么的遥远!这些,对于我们何尝不是一种遗憾!当大多数人都学会承受这种代价后就不再觉得那是痛,而是将这份痛深深地埋藏在心底,化作对社会和家人的那种责任和付出。
       这个时代的人们所处的环境发生着巨大的转变。而这一过程恰巧成为当今社会繁荣昌盛的转折点。继承了老一辈没有过多改变的传统思想,在没有多少物质改变的生活方式下,迅速被改革开放的浪潮带进了从未体验过的多元化时代,这是父辈们还有我们这代人在当初是从未想到过的情景。从陈旧过渡到新颖最真切的体验和感受,还是60、70后。这两个时代的人很特殊,既要承载传统的思想文化,又要注入新的事物。而70之后的数代人,大多数都已由父辈们多年在外打拼,含辛茹苦攒下来的积蓄,让他们毫无顾虑的来享受着这一切,甚至大大超出了自身消费能力。他们对于新的事物有着较高的接受能力和敏捷的判别思维。但对于固有的传统文化和思想普遍意识淡薄,当然不能因为这些来评判错与对,或许他们的这种表现,正是间接地推动着社会文明的发展进程。然而60、70后的人正是因为处于时代转变的特殊时期,所以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生活质量的层次方面都有着极大的差异,有的欢笑,有的惆怅,有的迷惘。而这都是时代快速发展所形成的必然结果。当我们沉寂在这独特的时代里,曾几何时,已深深印入我们脑海中的岁月痕迹,会时常泛起着记忆涟漪,让我们思绪万分!
       或许是出于怀念童年时光的缘故吧,觉得那时的农村真的特别美好。记得经常爱跟着父亲在晚饭过后一起去乡亲们家里串门唠家常。他们会谈起生活在那艰苦年代里的人和事,还有乡村的民俗趣闻。特别喜欢大人们之间聊天的那种气氛,总能把他们聊的平常事当作故事,情不自禁地将自已与历史长河中的点点滴滴联系在一起。有时他们也会聊下我们小孩子的一些有趣话题,来调节下话风。可能正是那时幼稚的童心,才铸就了我们之后对于故乡的那份深爱之情。尽管有时很晚才回家,但从来都不会埋怨父亲。睡前总爱躺在床上回味着大人们聊天的趣事还有乡亲们的欢笑声,然后将它一并带入梦乡......
       家乡农忙时,乡亲们会互帮互助。“换工”那是当时最平常的事了。记忆里有几位乡亲爱称好汉,干活时总要分出胜负,所以当时为香烟、点心打赌也乐坏了不少看热闹的人。还有些乡亲干农活特讲究的,比如插秧的行列规正规矩,常以不拉秧线能做到笔直不歪的效果,等一行秧插到头便起身走上田硬,不动声色,眯着眼看着方才的杰作,会时不时地露出带有成就感的微笑。这样的乡亲在当时是很受乡亲们的赞扬,会成为乡亲们茶余饭后表率的对象,也会成为乡亲们效仿的“标杆”......

       那时,村里经常会有因结婚办喜事、建新房而放露天电影。一般请专人来村里放露天电影的前几天,乡亲们就都已得到准确消息,然后就会准备炒些瓜子花生什么的,来作为看电影时惬意的零食。后来还带动了一批零食小商贩。只要哪个村子放露天电影他们一准都到齐,零食包装相比现在很环保都是用纸包起来的。放露天电影其实给乡亲们农忙后多了一次聚会消闲的机会,但也给当时的年轻人打架闹事创造了条件。农村里办喜事甚是热闹。那个年代乡亲们的贫富差距并不大,办喜事的风光程度也基本差不多。可能是那些年还没有人出去打工的缘故,每逢红白喜事时参与的乡亲特别多。其实,对于农村办喜事还有一茬令我特别感兴趣,就是喜欢看为办喜事写对联、亲朋好友感谢栏之类的文艺活。如今时而喜欢练写书法,应刻和这种经历有着一定的关系。有人说那时的农村就像是一所大学校,里面总有几位会成为你当时的启蒙老师,让你有追随的渴望和想要超越的欲望,也会让你充满着那颗热切的心情去梦想着美好的未来......
       小时候总期待着春节的到来,那时家乡过年时的习俗相比于现在庄重的多,可能是因为生活节奏的改变对传统节日有所冲击,现今的春节再无昔日那般浓厚的年味,显的有些平淡。记得过年前一月就开始杀猪宰羊,做发米糖、米饼等很多好吃的。大年三十吃年夜饭前的准备工作,是件很讲究的事情。全家人齐聚堂前准备祭祀,先把碗筷碟杯祭品等按祖宗的位置在桌上摆好,再往杯里倒点酒。这些准备好后,开始在门外空地上依次按祖宗的顺序画些圆圈,然后圈内放些之前准备好的纸钱。等纸钱烧完后燃放一截小鞭炮,就这样一场小型祭祖仪事随着短暂的鞭炮声结束了。吃年饭时将收到父母的压岁钱和祝福,会对该到谈婚论嫁年龄的子女们做个简短的规划和按排。年饭后开始穿着新做的衣裳,整个过程显得特别祥和特别温馨。从吃年饭到初一早上放爆竹都是有规矩的。比如准备睡觉时放的是“关门炮”,一旦放了“关门炮”在初一早上来临前就不能再开门出去了。大年初一开门时还要放“开门炮”。等喝了茶吃了点心后才正式燃放迎新年的爆竹(这和现在过年零点放爆竹还是有区别的)。过后父母要用草纸挨着给小孩子们擦下嘴巴,并叮嘱初一早上不可乱说话。天亮后,一年一度拜“串年”的习俗也既将开始,每家每户的果盘早早准备好等待一拨又一拨的拜年“队伍”。其实这些就是一种传统文化,这种文化说来自于农村那是真真切切一点也不为过......
       小时候看着父辈们的高大形象,总是那么的遥不可及 。总以为他们说的每句话所经历的每件事,除了能钩起我们幼小心灵的联想外,似乎在现实中与我们并没有什么关系,认为无忧无虑的童年会一直这样持续。蓦然回首!我们从童年已经走到中年,童心也已随之泯灭,这个过程只是在弹指一挥间。慢慢明白童年时所经历的一切只是为了给我们长大后留个美好的念想,然后将念想变作意念,毅然鼓励着我们永往直进!
      如今
村里与父辈那个年龄段的老人们一个个离我们而去,仿佛还能从仅有健在的那几位老人身影中,清楚的看到那一幕幕精采的片段,还能感受到那曾经激情四射的村庄。在我们眼里他们就是这村里的顶梁柱,是他们给予了我们这代人充实的童年和对美好人生的渴望;是他们平静而又和谐的生活方式,使我们懂得了理解与包容!如果真的有一天他们都离我们而去,或许我们才能真正明白乡情的珍贵。
       如果所许的愿望真的能够实现,希望时间慢些走......慢些走!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发表于 2020-1-1 06:11 本帖发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往事只能回味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楼主| 发表于 2020-1-2 11:46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啊,往事只能回味。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投诉删帖|池州人网 ( 皖B2-20190096 )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电话:0566-3396977

GMT+8, 2025-2-25 10:08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