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3464
- 金币
- 个
- 银元
- 枚
- 铜板
- 个
- 回帖
- 0
- 精华
- 好友
- 注册时间
- 2011-10-15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听众
- 收听
|
过年习俗
除夕,腊月的最后一天(有些年是三十,有些年份是二十九),我们叫三十晚上,即便是二十九,也这样叫。这一天叫过年,普通话里的春节我们叫大初一。
过年这天主要有三件大事:挂年坟(祭祖) 贴对子(春联) 吃年饭
1、 挂年坟礼俗
除夕这天的早饭前,一般男主人要先泡杯茶,吃几口点心,再打纸钱,地上洒些米糠,铺上黄裱纸,用一种叫“纸凿子”的模具,用粗的棒柴打击(不能用洗衣服的棒槌),打纸的讲究密且不能重叠,重叠了没用,稀了不够虔诚。
挂年坟的贡品当时主要有一碗肉(要有骨头),一碗鱼、一碗圆子、一碗豆腐等,两碗饭(早饭之前先盛起来),再带两个酒杯和一瓶酒,少量人家还带香。
挂年坟一般是男主人带着儿孙,计划生育后也有带女儿孙女的。挂坟的一般仪式是先摆贡品,再斟酒,烧纸钱,在等待纸钱烧成灰的过程中,有些人会在祖宗墓前念叨几句,“起来吃饭喝酒”“我来看你们”之类,待纸钱燃尽,再放鞭炮,拜别。
一般近亲祖宗(父母、祖父母)墓前是作揖---跪---磕头—拜—起身作揖,远祖和旁系的祖宗墓前大都作揖离去。待纸钱燃尽再离去一方面是出于防火安全,一方面还有多陪祖宗一会的含义,纸还未烧完就离去视为对祖宗的不敬。
贡品的回收,在那个不富裕的年代,很多贡品是回家后洗去灰尘继续吃的,慢慢的大家日子富裕了,就不吃了。
2、 贴对子
先把门上的灰尘扫干净,把门关上,站在门外贴,右手为上联,左手为下联,门头上方贴横幅,那时候还有一种民俗物品叫门庆(音),一种剪纸作品,贴在门头上。
那个时期的春联大都是手写春联,我们这个村庄80年代最多时有五只笔在写春联,其中一位姓王的民师写的最多,几乎80%的春联都出自他的笔下,为了使内容不重复,很多时候经常是这家的大门春联是邻居家的后门春联,或者是内容一样,字体不一样。当年全称举目望去都是他的字体,也是一道风景,这位王老师至今每年都还写春联,只是请他写的人家少了,大都去买印刷的了。
我本人从17岁开始也是手写春联至今,我只写自己兄弟几家的,内容上回略有斟酌。一般不重复。
说道春联就必须提到丧联,就是家里有人去世,服丧这三年的春联,先人去世的第一、第二年是不贴红色春联的,一般是黄色或绿色,究竟哪一年贴绿色、哪一年贴黄色已无法考究了,对联的内容也与红色的春联不一样,且逝者的称谓、性别不同内容也不同。例如:“年在年何在,春回椿不回(丧父联);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丧母联)”等等。本人常年在外务工,在服丧期间曾自撰丧联:“在外常思庭训,回家永记亲恩”。“春归花不落,风静月长明(嵌入父母的名字各一字)”。
男人们春联贴好之后,就是搞庭院卫生,屋前屋后的檐沟里的乱石杂草清理干净,农具归仓,再就是摆放桌椅板凳。我们村庄人家的八仙桌平时是靠墙的,只能桌4个人,来客人和过年时拖到堂中(客厅中间),因此我们队请客有一个特别的称谓“拖桌子”
3、 年饭
普通话里的年夜饭我们叫年饭曾经也称为“年酒”(丰盛的年的酒席的意思),我们的年饭是吃午饭,过年这天只吃2顿正餐是我们这里奇特的风俗,吃年饭的时间一般在十二点之后,最集中的时间段在14-15点,随着厨房的改良(从柴火灶到液化气和电气化)和食材的便捷(早年都是自备采摘、洗刷,到后来的买市场上的半成品加工)准备年饭的过程越来越简单和省时省力,如今的集中的时间段在13--14点,一般过了12点就有人开始了。
其中鱼是年年有余的意思,且年饭时只吃其中的一碗鱼的中间,意为年头年尾,有头有尾,鱼的摆法也有讲究,只是老人们不在了,不记得曾经的讲究了,好像是年饭时鱼头朝里,年初一吃饭时鱼头朝外(也有可能是一只鱼头朝里,一只鱼头朝外)
肉圆子的意思是团团圆圆;通泰在土话里是句吉祥语,就是舒服平安的意思;豆腐是“都有福”(这个是我在其他的民俗文章里看到的,鉴于我们这里内饭桌上必不可少,我就这样理解了)
年饭的还略具有仪式感,先把菜摆好,首席的两个位置的酒杯满上酒,泡两杯茶,摆两双筷子,家人站立在桌旁,门外放鞭炮,男主人自己或让小孩在大门和后门口喊:“各位祖宗,来我家吃年饭了”待烟尘散尽,把两杯酒撒在前后门的地上,谓之敬祖宗。然后大家长幼有序的落座开始吃饭。那个年代很多家物质都不富裕,因此吃菜时双份的菜只吃其中一份,另一份留着正月里来客人待客。吃饭的过程中一般男主人会向家人汇报今年的收成,来年的期盼,祈福老人健康长寿,孩子念书的功课好,打工的平安挣钱,夫妻和睦,大家互致祝福、敬酒。最后就是给小孩散压岁钱,那时钱不多,有的家境差的还没有。
年饭结束之后,小孩们开始洗换新衣服,男人们帮忙料理家务,水缸和水桶水都挑满,女人们打理厨房和洗家人换下的衣服,天黑了开始煮点夜宵和元宝(茶叶蛋)。
“元宝”是必备的年俗食品,厨房打扫干净,就休息了,一家人围坐在八仙桌旁火桶里,看春晚。早些年是讲究守岁的,就是一家人在那里要坐到天亮,后来渐渐淡化了,除了通宵打牌的人,大都午夜就睡了。
过年最后的事情就是接灶,一般在十点左右,和送灶一样。
以上我的农俗记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