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人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x
古语云:“滴漆入土,千年不腐”,说的便是漆器。
中国古代漆器的工艺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而生漆夹纻技艺是中国传统漆工艺中最为复杂的制作胎骨技法,相传由东晋时期著名雕塑家戴逵创立,距今有着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
夹纻又被称为“脱胎夹纻”,从古代开始大多是用来塑造佛像雕塑,它是最早的翻模技术。九华山作为佛教名山,长久以来给了生漆夹纻技艺赖以生存的土壤。
青阳生漆夹纻技艺,有着独特的工艺语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思想,是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徐建武先生则是“生漆夹纻”的非遗传承人。
徐建武是浙江乐清人,师从国内著名彩塑家、国家高级艺术大师陈鹤亭。1986年,16岁的他成为老先生的关门弟子,跟在他后面学习了五年。除了生漆夹纻工艺,期间还学会了雕塑、绘画等。
说起他和青阳的缘分,要回到2005年。那时徐建武来青阳旅游,发现这边的环境和气候非常适合生漆夹纻工艺,正好碰到政府招商引资,就在这边成立了公司。
制作夹纻艺术品工期长,技艺繁琐,工序多达几十道,每一项工序都是一门技术。
徐建武创作的抗疫作品
先以泥塑成胎,按设计好的尺寸定制架子,用反复碾打过的泥巴进行塑造。泥塑是夹纻造像中最重要的一步,决定了作品形体造型的美感。
其次是制模,简单的作品造型可采用阳模方法制作比较方便,繁琐的雕塑则要以阴模夹纻制作更加精准。
接下来便是夹纻工艺。在制作好的模具上刷肥皂水作为隔离层,将生漆加入粗瓦灰调成漆灰均匀地涂在模具表面,涂得太薄会裂,超厚生漆就不干,全靠匠人熟练的技巧去掌握。和化工漆晾干不同,夹纻工艺使用的自然漆,又称大漆,刷完第一层漆要将其放入阴房,温度要控制在25度左右,湿度要达到75%,才适合漆酶自然干固。
待漆阴干后,用纻麻在胚胎上逐层裱褙,逐次阴干,纵横交错覆盖五至六层达到一定厚度时去除模具,形成轻盈坚韧、内部中空的生漆夹纻基形,再经拼接、漆塑,这些工序都得用专业匠人才能完成。
夹纻工艺完成便是髹饰,经上灰底、打磨、髹漆研磨、推光,再施以各种装饰纹样,经几十道工序即成为外表光亮如镜、绚丽多彩的夹纻艺术品。 髹饰工具
调漆
刷漆
看似简单做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小小的失误会造成作品前功尽弃,一件普通的漆塑作品需要四、五个月,精致的艺术品得需要一到两年才能呈现。
打磨
推光
徐建武常常一坐就是大半天,忘记吃饭是常有的事情,不过能做出令自己满意的作品,一切也就值了。
技能的提升、经验的丰富难以一蹴而就,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徐建武坦诚,手艺人很苦又很快乐,他们需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历经无数次失败,才能赢得最后的成功。
从艺三十多年,徐建武的很多作品先后在国内获奖:《问琴》获得2015 安徽省第五届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2017年,《钟馗》获得九华山国际禅意设计大赛银奖…
青阳生漆夹纻技艺也在2017年被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苛刻的施工工艺和复杂的施工程序,导致从事这门工艺的人不多。好在近些年中国“智”造、中国创造、工匠精神为国家所大力倡导,喜爱夹纻工艺品的人也越来越多,不少人慕名过来学习。
学生获奖作品
2019年,徐建武与安徽师范大学联合举办了国家艺术基金夹纻造像艺术传承和创新应用的青年人才培养项目,以“夹纻造像,造万物之相”为主题进行广泛的创作!
徐建武在家里种植了漆树,便于学生学习观摩
徐建武的儿子也听从了家人的建议,继承了他的手艺,并把这些元素运用到了筷子等文创设计中,为生漆夹纻工艺品带来了时尚气息。
百代兴衰、千年传承,生漆夹纻技艺是一份极其宝贵的历史遗产。目前从事这项传统手艺的年轻人还是很少,随着政府对非遗文化的高度重视和大力宣传,这份浪漫而厚重的礼物,值得被深刻而虔诚的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