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人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x
水上联合演练 全力备战汛期:2020年度池州市暨贵池区防汛抢险联合应急救援演练在平天湖隆重举行
演练观摩主席台
6月6日, 2020年度池州市暨贵池区防汛抢险联合应急救援演练在平天湖隆重举行。参演单位分别有:池州市消防救援支队抗洪抢险突击队、池州军分区民兵水上抢险救援分队、贵池区民兵应急分队、池州曙光救援队、蓝天救援队。池州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郭浩、市政府副市长方能斌、市政府副秘书长吴东山、市应急管理局金泽吾局长、市水利局崩兴宇局长、池州军分区战备建设处处长朱光阳、贵池区副区长张勇等领导,以及市、区防汛抗旱指挥部各成员单位与嘉宾列席现场观摩。
各参演队伍整齐列队待命
整个演练现场旗帜猎猎飘扬,各参演队伍着装统一,人员装备到位,一切准备就绪。上午九点整,在现场总指挥命令下,依次展开冲锋舟编队、孤岛横渡救援、冲锋舟水面救援、智能救生艇、潜水演示、医疗救护、倾覆舟自救等科目的演练。参加本次演练的各支抢险队伍120余人,是我市抗洪抢险的主力军,是战胜洪魔的突击队,是我市众多防汛抢险队的一个缩影。全体参演人员总结历年水上救援经验、积累的战术战法,按操作规范要求,行动有序有力,以临战的姿态,实战的标准,安全圆满完成了此次联合演练。演练结束后,池州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郭浩作了现场点评,对此次演练给予了充分肯定与赞许,并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同志们的精彩展示与辛勤付出表示感谢。
演练现场指挥员正在进行登舟人员编组
曙光救援队安全员就位
编队引导快艇准备就位
参演各冲锋舟准备就位
6月份,我市已进入主汛期,随着梅雨季节,暴雨、台风等灾害性天气逐渐增多,抗洪抢险形势严峻,汛期在即,险情就是命令,责任就是使命,本次演练将作为我市防汛防台风的动员令和冲锋号,进一步夯实工作基础,细化工作措施,常抓不懈,齐心协力,联勤联动,提前储备抢险救援人才,确保实现手中有力量、队伍有素质、行动有能力,扎实做好防大汛、抗大洪、抢大险、救大灾的各项准备。
此次实战演练,旨在落实对防汛工作的早部署、早预防、早排查,进一步提高群众的防灾救灾意识,检验、巩固和提高本地应对突发险情灾情的快速反应和实战处置能力。整个防汛演练活动准备充分、组织得力、行动迅速、措施得当、协同融洽、安全规范,展现了各参训队伍的良好形象,同时也有效检验了防汛抢险预案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为保障主汛期能够安全受控,平安度汛打下坚实的基础,确保人民生命与财产安全。
副市长郭浩、方能斌与参演队员亲切握手致意
演练结束后曙光救援队全体合影留念
上午九点整,八艘冲锋舟利用对讲机依次报告登舟情况后,在现场指挥一声令下,在快艇的引导下8条冲锋舟如水中蛟龙,一艘又一艘正劈波斩浪,高速通过观礼台,走在编队最前面的是池州市消防救援支队抗洪抢险突击队,其次是池州军分区、贵池区民兵应急分队,紧随其后的是池州曙光救援队,最后是蓝天救援队,一行巨浪拉开了2020年池州水上综合演练的序幕。 演练编队正一路纵队通过观礼台 演练编队二路综队展示
各冲锋舟正在高速编队行驶,参加本次演练的由8台40匹动力玻璃钢冲锋舟模拟复杂水况下的行进,玻璃钢冲锋舟体积、承载量相对较大,除一名操舟手一名安全员外每台冲锋舟可搭乘10名乘员,在洪水灾害中具有快速转移人员和财产的能力,在复杂水况下有着相对安全平稳的优势。在日常训练中对冲锋舟操舟手有着极为严格的标准和要求,操舟手需要适应各种复杂情况下的应急处置能力,特别是在洪水灾害中不仅仅要有娴熟的驾驶技能,更需要过硬的心理素质。 冲锋舟编队完成靠岸集结的同时,主席台右侧孤岛绳索横渡救援演示正在实施,这个科目由池州消防救援支队的队员们进行演示。绳索横渡在救援中较为常见一种紧急救援方式,对救援人员的心理和技能要求非常高。横渡系统主要用于孤岛、悬崖、水域环境下救助受困人员。通过在悬崖的两边或者河道的两岸建立横渡绳索,施救者在横渡绳索上通过T 型系统、V 型系统、配重提升等方法,将被困人员带离危险区域。熟练的操作也说明了队员们日常训练所付出的艰辛。 消防救援支队的队员们正在进行绳索横渡营救 在主席台的左边,曙光救援队通讯组正在实施模拟在灾害中公共通讯中断后的快速架设超短波电台和短波电台的演示,成功对接友台通联。在突发灾难时往往会照成公共通讯中断,使得灾区无法与外界进行联络,曙光救援队通讯组是由一批业余无线电爱好者组成,具有30分钟架设与外界通联能力。业余无线电通信在抢险救灾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当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发生时,电力线路、公网通信线路和其他设施都会遭到破坏,其中通信线路是有线电话和移动通信的“神经”,也是构成互联网的硬件基础,因此,整个通信系统极有可能限于瘫痪,通信对于抢险救灾又是多么重要。利用应急的通信设备,为救灾提供通信服务,这些在国际上有许多感人的事例,如1983年墨西哥城大地震所有的电信通信全部中断,最先发出地震消息的就是业余爱好者的电台。美国的多次台风、森林大火和水灾、前苏联核电站泄漏以及几年前的台湾大地震、汶川地震等,其贡献是有目共睹的。特别是汶川地震中,数千个业余无线电志愿者为抗震救灾提供了强有力的通讯保障。 曙光救援队通讯组快速架设电台,成功对接友台通联
在主席台正前方是模拟水面救援演示现场。指挥中心接到群众报警,洪水中有人员被困,请求紧急救援,指挥中心立即指派池州曙光救援队前往处置,以无人机、水面救生艇和智能救生快艇分别实施展开演练。 “报告指挥员,前方水域发现两名落水者,请求投送救生设备与水面救援。” “请无人机紧急投送救生装备,并请搜寻无人机引导水面救生艇前往救援”在现场指挥员指挥下,2台无人机随即升空,一台搜索引导救生艇进行救援,一台携带救生圈飞向被困人员上空准确投放。 曙光队员操作无人机搭载救生圈,紧急升空前往投放营救
曙光救援队队员正在投放智能救生快艇 同时,曙光救援队的救援队员遥控着智能救生快艇行驶至遇险人员旁边,待落水者搭载后,救生快艇翻着层层浪花,向岸边驶来,成功获救。智能救生快艇,也被称为“动力救生圈”也叫水上救援飞翼机器人,该救生快艇可单手遥控操作,最大遥控操作距离可达1公里,适合各种复杂水域环境的救援。具备可GPS及北斗实时定位,自主修正航向、失联自动返航等硬核功能。智能救生快艇重15公斤,可以轻易从船上、岸边或在飞机上投掷,可实现波浪之中稳定转向,抗风浪行进,其水上最大拖拽力可达280公斤,水上时速最高可达38公里每小时,最快3分钟就可成功完成水域救生任务。智能救生快艇的优势在于,救援人员无需下水,可以在岸边遥控其快速下水营救人员或转运物资,具有易操控、高效率、低风险的特点,可替代舟艇、救生圈和人力等传统营救方式,实现快速精准救援,以高科技引领救援,以加速度为生命护航,成为水上救援新利器。 曙光救援队员操控智能救生快艇成功营救被困人员返回
曙光救援队一艘救援橡皮艇在无人机搜索引导下向另一名落水者疾驰而去,救援人员迅速将落水者拉上艇,整个技战术动作一起呵成,遇险人员被成功救起。
曙光救援队成功将被困人员营救至岸边后,交给地面接应的蓝天医疗组处理,医疗组对被困人员进行检查时发现没有心跳没有呼吸也没有脉搏,立即实施心肺复苏,经过竭力抢救,伤员已恢复生命体征,并紧急联系120将伤者担架送往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 蓝天救援队救援组正在进行心肺复苏救护
曙光救援队潜水员下潜前准备
接下来进行的是潜水科目的演示,池州曙光救援队两名潜水员在橡皮艇的辅助下在既定水域下潜,对水下目标进行打捞。几分钟后我们的潜水员已经回到水面,将成功打捞的物品移交至艇上队员后,安全返回。 潜水科目在水域救援中对水下情况不明或者无法有效打捞时由潜水员进行水下探查,救援潜水又称为公共安全救援潜水,与一般的休闲潜水有本质上的不同,需要通过学习并掌握公共安全救援潜水的技巧和程序。休闲潜水是将风险最小化、快乐最大化的潜水活动,潜水的环境优美、水质清澈。而且潜水员可以随时放弃潜水行程。但公共安全救援潜水员不同,公共安全救援潜水员可以在恶劣条件下执行潜水任务,接到紧急救援求助,在各类复杂的环境安全的执行潜水任务,例如:客轮在遇到恶劣天气沉没、人员意外溺水、车辆不小心落入水中、协助警方搜寻打捞遇害者或证物等。 蓝天救援队员进行翻舟自救演示 最后由蓝天救援队进行了翻舟自救的科目演示,翻舟自救是指在水域救援过程中船只发生倾覆,救援人员采取的一种有效自救互救方法,翻舟自救是水域救援人员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队员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体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