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人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x
从学徒到老司机,从操作工到一线生产班长、工区负责人,从普通工人成为技术标兵、全国劳动模范,他用27年的工作经历告诉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也可以做出不平凡的成绩。今天,我们一起走近池州铜冠物流有限公司码头调度室副主任、门机司机陈友生。 1993年,22岁的陈友生退伍后被分配到池州港成为一名学徒工,他一来到这里便爱上了这份工作。驾驶船吊是一份苦差事,无论严寒还是酷暑,工作地点都在露天的驾驶台上,普通人根本吃不消,但陈友生却坚持了下来。他勤学苦练,短短两个月时间里就能够独立操作大型港口超重设备,成为同期学员眼中的“高手”。 年轻的陈友生并没有因此沾沾自喜,他继续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摸索钻研提高技术水平,整个港口哪里都能见到他的身影。 吊机保养维修时,陈友生也不休息,跟着维修师傅学习,时间一长,吊机常见故障他处理起来也是轻而易举。 遇到不同的货物、船舶他总是勤思多想,不断总结经验技巧,为了提高船吊工作效率,陈友生追求“精准”操作,经过成千上万次的练习,终于掌握了练成了“一次到位”。久而久之,他的操作技术也越发成熟,在历届技术比武中,陈友生多次以优异的成绩夺得门机处理操作工种第一名。 陈友生不但技术过人,在创新方面他也是一把好手。以前在港口吊装散货都是车辆将货物倒在平台上,铲车打堆后用吊车抓进船舱。来到港口不久陈友生便萌生改进的想法,后来他采取车辆和抓斗左右交替作业法,一条船就省出1个小时,节约成本2000元左右。目前码头仅此一项小技术改进,每年就节约费用20万元以上。 铅块装船,以前一次只能吊一块,陈友生通过制作专用框架两套吊绳,成功实现了“一次两吊”,节约了三分之一时间。 今年年初,陈友生和他的“弄潮儿QC小组”又开始创新研发了“散货卸船防撒落导板”这一新工具,在贵重散货铅锌砂装船时使用它不仅可以减小货损,防止污染,相比之前的铺雨布效率更高,还可以降低工作人员临水作业的风险。 俗话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身怀绝技”的陈友生却并不在意。作为一名班组长,遇到年轻同事,陈友生总是毫无保留地把多年积累的经验技巧进行传授。“我是真心希望他们干的比我好,这样我也能轻松些。”陈友生笑着说道。值得欣慰的是,陈友生带过的徒弟中有好几位也成为了行业里的佼佼者。 现在的陈友生还同时肩负着安全员的工作,在货物装卸任务比较集中的时候,三五条船同时作业更是家常便饭,工作量大,劳动时间长,现场人多车多,容易产生安全隐患。他每天开工前都要召开班前安全会,分析当日各货种特性、装卸时间、装卸方法等,通报吊车状况,使全班人员都做到心中有数,协调一致。在他的身体力行下,门机班多年来保持安全生产无事故的纪录,多次被港口授予“模范班组”荣誉称号。 2007年,陈友生荣获“安徽省劳动模范”称号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5年,陈友生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为了弘扬劳模精神,池州铜冠物流有限公司还设立了劳模创新工作室。 平时工作的忙碌让他没有多少时间照顾家庭,特别是2014年他来到池州铜冠物流有限公司,港口管理还处于“零基础”状态,为了让港口早日投入生产,陈友生一心扑在了港口,有时加班晚了,干脆直接睡在港口,简直是把码头当成自己的家,被工友们称为“拼命三郎”。但是他的家人对他的工作却无比支持,这也让他能够全身心投入工作,他在对家人的感谢之余也有一丝愧疚。 近几年来,在他的带领下,他所在的门机班组各项工作都开展得有条不紊。陈友生也有时间去跑跑步,“别看我现在50岁了,但是很多年轻人都不一定是我的对手”,说起跑步,他也非常自信。原来他是马拉松业余组精英选手,半马成绩(21公里)1小时32分,全马成绩3小时30分。 不忙的时候,陈友生喜欢在高处看看港口眺望远方,他告诉我们“我是真的喜欢这份工作,如果可以的话,我会一直干下去。”
也许,正是这股发自内心的热爱,让他27年如一日地在平凡的岗位做出不平凡的成绩。
“图说城事”是池州人网推出的系列原创栏目,选取接地气的生活题材,用直观的镜头画面、简洁明了的文字说明和极富感性色彩的语气,讲述发生在池州百姓自己身边的故事。截止目前已经更新到第128期,如果你有好的内容推荐,欢迎在评论区告诉我们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