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人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x
人类从古村落里成长起来 走向世界 古村落也是我们今天最后的精神家园 村落是人类的摇篮 是文明的源泉 是农耕文明的精粹 是田园生活的守望地
走进这些至今仍保存着 历史建筑概貌的古老村落 宛如目睹了数千年文明历史的背影 在数千年农耕文化的历史延续中 古村落保存着极其丰富的 历史记忆与传统文化的根脉
那么 贵池有哪些古村落呢? 小编整理了一些,我们一道去看看吧。
石门高 1.石门高 石门村,位于棠溪镇东南部,古称石崇里,因“山为城,石为门,高氏聚族而居”,故名“石门高”。据《高氏族谱》记载,石门高距今已有1800多年。村落呈“七星北斗状”布局,境内有高氏宗祠、徽派古民居、船形房、桃花坞、八卦墓、白沙岭古道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2012年,石门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9年,入选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曹村
2.曹村 曹村村,位于棠溪镇,已有千年历史。村内古遗迹众多,有古采石场、古徽道、古刹、古树、古石桥等古建筑数十处。曹村历史上名人众多:有怀陶公曹清、明末四省总督曹大镐等。李白在天宝九年(750)第一次到秋浦,就到了曹村白笴陂,并作诗两首。曹村现有太白石床、太白长啸处、禹穴石刻等古迹。2014年,曹村村被列为安徽省传统村落名录。
渚湖姜
3.渚湖姜 渚湖村,位于墩上街道罗城村。村里四面环山,以姜姓为主,俗称“十里长姜”。洪武二年(1368),姜氏太祖姜均道携妻室从青阳县土桥镇迁居渚湖建业,迄今已有650余年历史。罗城民歌是渚湖姜村孕育的一朵文艺奇葩。2010年,渚湖姜村被评为安徽省历史文化名村。2007年,罗城民歌被录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茅坦杜
4.茅坦杜 茅坦村,位于墩上街道,因杜氏家族在这里兴旺发展,又称“茅坦杜”。杜氏二十三代孙杜关秀迁居此地,“巨臂挥镰开辟茅坦兴盛地,精心图治繁衍杜氏望族村”,成为茅坦杜姓的始祖。茅坦村是第五批国家级传统村落,境内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杜氏宗祠、省级湿地保护区十八索保护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茅坦杜“祭茅镰”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池州傩戏等。
元四章
5.元四章 元四村,位于里山街道,地处太朴山南麓余脉来龙山下。因村中章氏聚居,人才辈出,故名元四章,距今已有600多年。村内明清建筑保留完整,元四村宗祠文化底蕴深厚,现有三座宗祠,分别为省级文保单位秩叙堂和市级文保单位郭睦堂、孝友堂。2015年,元四村荣获全国第四届文明村称号,2017年,被列入安徽省千年古村落。
乌石村
6.乌石村 乌石村,位于梅街镇,四面环山,龙舒河穿村而过。因地势险要是汉唐以来的军事要塞,三国时为虎林城,唐朝为乌石寨。明朝正统年间,秋浦吴氏先祖建村,在建村过程中运用先进理念精心设计,按“鲇鱼虾蟹戏荷花”的结构建水系,按背山面水座北朝南建村。乌石村也是文化古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手狮舞、龙舞、十番锣鼓传承至今。
荡里姚
7.荡里姚 姚街村,位于梅街镇,因姚氏族人聚居,共计13个村落,史称“十三姚”。姚街村山清水秀,风景优美。李白游秋浦时,在荡里姚作诗《宿虾湖》。明清时期姚氏共出七品以上官员达70余人。国务院前副总理姚依林祖籍就在姚街村。姚街是中国古傩戏的发源地之一,有“傩戏之村”的美誉。2012年,姚氏宗祠被列入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源溪村
8.源溪村 源溪村,位于贵池区梅街镇。源溪原名缟溪,以曹姓人居多,故名缟溪曹。贵池清溪河由此发轫。南宋末,曹村曹氏第十七世孙曹明千移迁到缟溪畔安家立业,至今有700多年。康熙年间,缟溪曹孕育出武状元曹曰玮。源溪村是贵池傩的主要活动地之一。2010年,源溪村被授予安徽省生态示范村称号。2006年,池州傩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南山刘 9.南山刘 刘街村,位于梅街镇,始建于宋末。刘氏源于汉室一脉由江西迁至此,在南山田畦丰腴处聚族而居、繁衍生息,形成村落,俗称“南山刘”。晚清广东巡抚刘瑞芬、甲午战争名将刘含芳及清末民初著名刻书家刘世珩皆出自刘街。村里有保留完好的明清古建筑“天一门”和其它古民居数十处。2013年,刘街村被评为安徽省森林村庄。2019年,刘街村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陈村 10.陈村 陈村,位于涓桥镇紫岩村。村庄依山环水,民宅多以坐东朝西而建。该村庄历史悠久,人文风貌底蕴深厚。据《陈氏家谱》记载,陈村的陈氏族人是宋景定年间(1260-1264)从徽州祁门迁来贵池定居,距今有750余年。洪武二年(1369),其先祖陈腾琪举家定居陈村,距今已有650余年。村庄出口处有一株千年古柏。北侧有村人口耳相传至今的传说的遗迹——八仙墩。
山口施
11.山口施 山口施村,位于涓桥镇联合村,三面环山,仅南面一出口。因全庄人皆姓施,故名山口施。500年前,施姓祖先迁徙此地,并亲手种植一株苦槠。该苦槠至今枝繁叶茂,树冠达30余米。清顺治二年(1645)吴应箕兵败被俘,行至山口施被杀。1849年,山口施村两位秀才感其民族气节,在殉难地捐立一方柱形石碑,上刻“吴应箕殉难处”,以慰忠魂,至今已有170余年。
大叶村
12.大叶村 大叶村位于涓桥镇。村落南北依山,前有“把口”,后有“来龙”,整体具有向心、内聚的感觉。村落内房屋建筑连片,传统建筑均以砖、木、石为主要材料,盖小青瓦,典型的乡土建筑,呈徽派建筑特征。村口有建于明代的义兴廊桥和唐代白云寺遗址。一条河流和村级公路沿村而过,村落与山水等自然环境浑然天成,和谐相处,空气优良,环境优美。
水村梅
13.水村梅 水村梅,位于梅龙街道双湖村,始建于公元1353年。梅氏先祖梅铁关落户到今天这片沃土,至今约有700年的历史。这里三面环水,一面靠山,百余户人家相融而聚,以渔为主,兼顾种植、养蚕、缫丝、榨油,自造渔船等营生,民风淳朴,文化底蕴深厚。二十世纪初的村庄,古树蔽日,附近有十八索省级自然保护区。村中建有梅氏宗祠等。
祠堂包
14.祠堂包 祠堂村,位于梅龙街道东南面,因包姓人家聚居之地,又称祠堂包。祠堂村山水相连,风景秀丽。村落历史文化悠久,孝肃家风延续至今。村庄始建于元末明初,迄今已有600多年历史,为池州历史上八大姓之一。村北有宋代名臣包拯后裔兴建占地面积15亩,建筑面积1257平方米的包氏宗祠;村南有柯氏后代修建的和谐亭等。
古村落是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体。走近这些至今仍保存着历史建筑概貌的古村落,宛如目睹了数千年文明历史的背影。那些远古生态的民俗遗风的留存,有着更多的历史文化符号包含其中。珍品理应珍视。保护好仅存的古村落,才能在社会发展中走好现代化与传统相融合、经济与文化相统筹、自然与社会相和谐的文化自觉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