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人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x
古桥或横跨于崖壁涧溪之上 或长卧于古驿阡陌之中 或点缀在村落的水口园林之内 造型多样 设计精巧 千姿百态 各具风韵
众多的古桥 虽经数百年的洪水冲击和风雨洗礼 但依然坚固如初 如长虹卧波 巍然挺立 在桥上建廊筑亭 又在廊亭内造长条木凳 让桥既可引渡行人,又可遮阳蔽雨 还兼具工艺美感 桥代表了改变,象征着飞跃 是向前者愿望的化身
那么 贵池有哪些古桥呢? 小编整理了一些,我们一道去看看吧。
兴济桥
1.兴济桥 坐落在贵池城东清风街道清溪河上,又名七孔桥,俗称东门大桥。桥面长93米,宽9.4米,高9.5米,舟形斧头桥墩,迎水面砌金刚雁翅。明万历十三年(1585)由池州知府刘孟雷造,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至道光三年(1823)知府董炯重修。花岗岩砌就,通体宽敞,结构稳定,造型美观。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胭脂桥
2.胭脂桥 位于棠溪镇花庙村查村组。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系单孔石拱桥。桥体由花岗岩条石垒筑而成,全长21.2米,宽5米,高5.5米。相传当地一叶姓女子,目睹往来商人涉水之艰苦,遂省吃俭用,甚至连买胭脂的钱都舍不得,攒下了银两修建了此桥,遂名胭脂桥。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曹村通济桥
3.曹村通济桥 位于棠溪镇曹村村小河组龙舒河支流小河上,俗称理洪桥。清代建,为单孔条石平桥,河之两侧垒有青石质桥墩,桥墩两端横架三块厚0.30米长条形红砂岩石,桥长4.5米,宽1.65米,高2-7米,在下游桥面条石侧面中心刻有每字0.20米见方的楷体"通济桥"三字。
继翁桥
萃宝桥
4.继翁桥和萃宝桥 坐落于墩上街道罗城村渚湖河上,建于明代,为单孔石拱桥。此桥是由徽商姜百担(号继翁)修建,故名继翁桥。桥体均为花岗岩条石构筑,桥长8米,宽3.7米,高3.7米,孔径5.6米。桥之两端为条石垒就的桥墩,桥面为平面,两端设有梯道。该桥与附近的萃宝桥(单孔石拱桥。桥长8米,宽4米,高6米,桥侧常年挂满青藤)成为渚湖传统村落的重要建筑遗产,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迎璋桥
5.迎璋桥 位于墩上街道罗城村潘村组,通往青阳县的故道上。桥身以花岗岩石块砌成,全长约10米,宽约4.5米。建于明正德四年(1507),典型的单孔石拱桥,举人章莹所题,寓意能迎来财富和福气。桥身主体保存较好,表面因常年车辆经过导致泥沙过多,桥下花岗岩间缝隙清晰可见,远处望拱桥结构清晰可见。
靛冲石拱桥
6.靛冲石拱桥 位于殷汇镇龙庄村靛冲组。始建于清朝康熙四十年,桥长5米,宽3米,桥身系麻石条块、糯米粉和葛腾汁建成,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至今无损坏。靛冲组在当时是爆竹生产基地,还有染坊、木油榨。靛冲石拱桥是碧溪堡通往乌石堡的交通要道,人们出行的必经之路。几户大商家为了经商出资修建此桥。
黄金桥
7.黄金桥 位于清溪街道白沙社区外章、栗冲组,建于清代康熙年间,系单孔弓背形石桥。桥长8米,宽3.5米,高4.7米,刻有“黄金桥”阴刻字体。该桥系明清时期白沙铺至梨树岭古驿道,通往九华山等山区必经之路,交通繁忙。
富春桥
8.富春桥 坐落于清溪街道碧岩社区上巩庙龙河上,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系单孔麻石拱桥。桥长14米,宽3.7米,高6米,跨程6.8米。桥上阳刻“富春桥”三字。1999年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桥为中心周边20米,现保护完好。
义兴桥
9.义兴桥 横跨于涓桥镇叶管村叶管河上,又名华阳阁义兴桥,为贵池境内唯一一座廊桥。大叶村籍元代绩溪县令叶楠出资而建,清代、近现代相继修缮。整体石木结构,两端桥墩为花岗岩条石垒成。通长16.9米,宽4米,单孔跨度长8米,由7根柏木排列横架,上置条木形成桥面。桥面上部设置穿枋硬山式屋架,上盖青灰小瓦,两侧设木质栏栅,供行人休憩。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沈湾石拱桥
10.沈湾石拱桥 位于梅村镇栗坑村沈湾组,修建于明朝末期。桥为南北走向,桥长7米,桥宽4米。为方便出行,开凿青石条,修建石拱桥,并同时修建凤凰岭和剪刀岭石板路。目前,石拱桥除有两块石头有点下垂,其余保存完整。
新桥古桥
11.新桥古桥 位于梅村镇杨棚村新桥组,原古徽道必经之路,民间流传该古桥始建于清朝时期。古桥长10米,宽3米,3孔建筑而成,石块堆砌成桥墩,石条铺平成桥面。现该桥还一直在使用。
龙门桥
12.龙门桥 位于梅街镇桃坡村老屋组,建造于明朝晚期。桥为南北走向,桥为单孔条石平桥。桥面分别有四根长5米、宽0.4米的花岗岩条石构成,主体桥面宽2.5米,两端桥墩为长方形麻石垒就。此桥是古代老屋吕村村民通往外界的必经之路。
普济桥
13.普济桥 位于梅街镇源溪村,又名柯家桥。元末,农民起义军头领陈友谅的副将柯天奉因战事不利,携带巨款和近万人马回到家乡徐村柯。由于过去一直使用木桥,人多出行不便,于是修了这座单孔拱桥。桥高9米、宽10米,一律用磨制的石块砌成。虽经500多年的洪水洗刷,至今依然保持原貌且坚固无比。
岸门桥
14.岸门桥 位于梅街镇刘街社区岸门组,始建于乾隆五十七年。此石桥为单石孔拱形,桥长约10米、宽3米。桥面微呈弧形,桥通体有巨型石条砌成,浑厚结实,造型美观。桥身造型古朴大方,气贯长虹,虽历数百年而坚固如初。
竹坞桥
15.竹坞桥 位于梅街镇长垅村长垅桂自然村南部,横跨田间的长垄河上。清代建筑,桥为单孔麻石拱桥,桥长6米,宽5米,孔径跨2米,高3米。此桥是通往村对面的山道。
青山桥
16.青山桥 位于梅街镇长垅村叶村组叶氏宗祠右边大青山脚下,架于清溪河源头长垅河上,又名第一桥。此桥为一整块麻石,长6.9米,宽1.2米,厚0.6米,重约8吨。1745年6月由叶氏宗族出资,为当时整条流域最大石桥,故又名第一桥。
飞凤桥
17.飞凤桥 横跨于里山街道杨街村施村组村口小溪上,又名施家桥,系单孔石拱桥。桥长14米,高6.2米。桥中间两端青石上分别阴刻楷书“飞凤桥”三字。桥身布满植物茎藤。每字0.28米×0.30米,方向110度。该桥建造规整,气宇非凡。由清乾隆年间施姓家族合建,系施姓居民先前进出的主要通道。
琅溪桥
18.琅溪桥 位于里山街道杨街村琅坑小河组琅溪入白俞河处,为双跨麻石平梁桥,清代建筑。桥长12米,宽1.8米,高2.7米,中间一桥墩呈船形,桥面用10根长5米麻石条铺就。桥面条石南侧镌有“乾隆乙亥年公造琅溪桥”10字,阴刻楷书,每字0.15米见方,桥名清晰可辨。
百子桥
19.百子桥 横跨于里山街道新华村花园巩组百子庵河上,河水向西流入清溪河,为单孔石拱桥,明代建筑。桥为南北走向,桥长5.2米,宽2.6米,孔径3.8米。该桥为明崇祯年间邑人巩深建造,便于附近居民南来北往。
同安桥
20.同安桥 位于唐田镇和平村高桥湖内,建于明代,系单孔石拱桥。桥长8米,宽3米,高2.8米,桥拱中券圆形减地阳刻楷书"同安桥"三大字。该桥昔为徽州、石埭经贵池吴田、蛟口、黄湓抵安庆古道上的主要桥梁,现废弃于湖中。(童武摄)
中国是桥的故乡,自古就有“桥的国度”之称。桥发展于隋,兴盛于宋。遍布神州大地的桥,编织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连接着四面八方。中国古代桥梁的建筑艺术,有不少是世界桥梁史上的创举。它们构思奇妙,设计精巧,施工精湛,是使用功能、艺术造型、环境协调高度统一的杰作。它们是镌刻在大地上的雕塑,是立体的史书,是时代与地域的标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