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人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搜索
查看: 12436|回复: 79

早年市心街有个女戥秤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8-28 15:41 本帖发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人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x

          杏村东街与“孝肃街”牌坊接壤处,向北朝牌坊街拐弯的地方,那里现在尚存几家打白铁的铺子,是贵池城手工业最后的遗迹。这个地段的街面一直是老手艺人聚集的地方,也是贵池县五金厂的前身。几个门面连在一起,有补锅补伞的,有修锁配钥匙的,还有戥秤的,总之和老街居民生活习习相关的老行当都在这里,所以这里一直很热闹,市心街的街名也名副其实,这里是最热闹的市中心!

         在戥秤的铺子里有个年纪大的老师傅,还有个很年轻的女戥秤师傅,个子很高,头上还扎着根长辫子。这个小城里戥秤匠本也不多,更别说女戥秤师傅,甚是稀罕,每当有人走过铺子,都会驻足好奇地看看这个女戥秤匠。我家住在“孝肃街”牌坊旁边的吴家老宅,常常会跑到戥秤的铺子里玩,看着戥秤匠怎样把一根细长的方木,用刨子刨圆,几乎每道工序都喜欢看,特别是钉秤花,是个精细的活儿,马虎不得。

        站在铺子里看得多了,也悟出一些道道。觉得戥秤是一门精细的手艺,更是一门讲良心的劳动。从选材,刨圆,到用碱水浸泡,打磨,钉秤花等多道程序,道道都容不得半点马虎,稍有不慎,秤就会有偏差。

        木杆秤首选是秤杆。要选择纹路细腻且木质坚硬的木杆,大多选择柞栎木、红木等上等的材料。最直接判断木材是否已充分干燥的方法是用鼻闻其味,没有味道的木材才是干燥可用的。去湿环节极其重要,没到规定时间,木材无法彻底干燥,会影响日后木秤使用时的精确度。然后用刨刀将木杆刨圆,用碱水浸泡后再晾放几天。等杆身发黑后,再用磨刀石打磨,等再度晾干后,可开始在头尾套上铜皮,至此杆秤才成雏形。

        接下来是钉秤星,钉秤星很讲究,因为秤的规格国家有统一规定,所以来不得半点马虎。戥秤匠需懂得物理、数学,否则定刻度时颇费力。打磨好的秤杆挂上秤盘后定支点,用砝码校验,这是一个极为精细的工序。当木杆处于平衡时,再用双脚规在木杆背面划一道印记,这道记就叫定盘星,其余便按此推断重量,一一刻下记号。然后再在那些标记过的地方,耐心细致地下针和钉秤星。木杆秤的最后一道程序是上色,秤的颜色完全凭客户的喜好来定。

        木杆秤因与日常生活亲密接触,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帮手,因此,人们与木杆秤也结下了深深的情缘。清人李光庭在《乡言解颐》卷四中说:“市肆谓砝码为招财童子,谓秤锤(砣)为公道老儿。”人们不仅把木杆秤作为日常称量的器具,而且作为一种吉祥之物,称之为“当家财神”,寓意“有秤当家,家财兴发”。因此在我国江南一带,民间都有置办木杆秤的习俗。一般人家置办小秤,富有人家或商贾之家则同时置办大小秤。建屋上梁时,要将秤砣悬挂在梁上,取“称心如意”之谓。新屋落成乔迁之时,首先要搬入杆秤,接着是扫帚畚斗,然后再是家具被褥。

       每逢过年,人们都要用红纸卷贴于木杆秤的头上,祈祷财气兴旺。长辈们还要教儿孙从小认识秤花,认为“不识秤花,难以当家”,民间甚至有“小孩子莫吃鱼子”的忌讳,说是吃了鱼子,长大会不识秤花。以木杆秤为比喻的谚语至今还在流传,如“上下三处是根秤,邻居八家是面镜”、“心平勿用秤”、“家中有黄金,路上有平秤”等等,民间都把木杆秤灵化为一种道德理念了。

        随着科技发展,杆秤正在逐步被台秤、托盘秤、电子秤所取代。1997年,全国各大中城市限制使用杆秤。在民间,木杆秤虽一时还难以完全被淘汰,然而,它终将完成其历史使命,载入中国衡器的史册。木杆秤作为一种权衡文化,也必将深深扎根在人们的内心深处,并时时“钩”起我们对往昔生活的回忆,常常想起市心街的戥秤铺子,还有那个戥秤的女匠人。



front1_0_FhgkayQpKntdXsw8DfsxvMkVrRDy.jpg
front1_0_FoPXUhAFXcGIyqZfa0ogQQruSP5q.jpg
front1_0_FvdyDPy4daTaoZSED-X6rdzELV5c.jpg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楼主| 发表于 2020-8-28 17:58 本帖发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木杆秤作为一种权衡文化,也必将深深扎根在人们的内心深处,并时时“钩”起我们对往昔生活的回忆,常常想起市心街的戥秤铺子,还有那个戥秤的女匠人。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发表于 2020-8-28 18:32 本帖发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在了么?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楼主| 发表于 2020-8-28 20:04 本帖发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是的,现在已经不存在了。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发表于 2020-8-28 20:10 本帖发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记得呀,现在好像还在的吧。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楼主| 发表于 2020-8-28 20:24 本帖发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璀璨星空 发表于 2020-8-28 20:10
记得呀,现在好像还在的吧。

那个钉秤的女匠人早已经不在钉秤了。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发表于 2020-8-28 21:21 本帖发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市心街这几间门面房是铁木社的所在,当时铁木社是由铁匠、木匠、油漆匠、做秤匠、白铁匠,几种手艺人联合组成,在这里经营了几年。
    到六十年代中期,县手工业管理局将铁木社改组,分为二个社,木器社和五金社。将木工、油漆工组成木器社,迁移至南门,当时在南门建几间厂房并投入生产,并在郭西街还留有一间门面房,留油漆工方老师傳在此经营。
    另外将铁匠、制秤匠、打白铁匠这些手艺人组成五金社,还在原铁木社的市心街几间门面房里继续对外经营。
    当时做秤的女职工只有一位,就是年青的伍师傳,还有一位年纪较大的汪老师傳,她(他)们都是属于五金社的职工。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发表于 2020-8-28 21:36 本帖发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6的飞起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楼主| 发表于 2020-8-28 22:16 本帖发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你的打赏支持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楼主| 发表于 2020-8-28 22:17 本帖发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池城小草 发表于 2020-8-28 21:21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市心街这几间门面房是铁木社的所在,当时铁木社是由铁匠、木匠、油漆匠、做秤匠、 ...

谢谢精彩留评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发表于 2020-8-29 00:39 本帖发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发表于 2020-8-29 06:02 本帖发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迟早会失传的,被电子种代替了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发表于 2020-8-29 06:43 本帖发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受益良多!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楼主| 发表于 2020-8-29 09:32 本帖发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沈家的 发表于 2020-8-29 06:43
感谢分享,受益良多!

友情打赏!谢谢支持!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楼主| 发表于 2020-8-29 09:32 本帖发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汪金兰 发表于 2020-8-29 06:02
迟早会失传的,被电子种代替了

问好!感谢关注支持!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楼主| 发表于 2020-8-29 09:32 本帖发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发表于 2020-8-29 10:08 本帖发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手艺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发表于 2020-8-29 13:24 本帖发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天天就在打白铁的对面,不过没有订称的了,只有三家打白铁的铺子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20-8-29 13:43 本帖发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发表于 2020-8-29 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小时候遇到过一次龙过峽(当时对可能是台风的称呼),乌天黑地、狂风暴雨,                                         
外婆赶紧将秤挂在屋樑上,问其故,外婆答;秤能压千斤,可保草屋不被风吹倒。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投诉删帖|池州人网 ( 皖B2-20190096 )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电话:0566-3396977

GMT+8, 2025-2-25 03:55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