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人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搜索
查看: 7606|回复: 6

池州真无“楚文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1-26 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人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x
屈原流放陵阳之考证
(转钱征先生文章)         (2016-06-08 22:09:22)[url=]转载[/url]


  链接,可看搜狐网    https://m.sohu.com/a/66432857_381035



屈原的作品中,直接或间接涉及屈原流放陵阳的有《哀郢》、《招魂》、《远游》等;在考古出土文物里,直接或间接涉及屈原流放陵阳的有寿县《鄂君启节》、石台怪潭郢爰、皖南铜矿遗址、青阳先秦文物等;在历史地理文献方面,已经直接或间接地表明,安徽池州在战国时期,是东楚、南楚的“边角料”(结合部),地理位置特殊,亦属《越绝书》所说“屈原隔界,放于南楚”的范围,并且是楚王同姓的人聚居地,保留了多处明代以前的屈原“三闾庙”遗址。

  [关键词] 屈原 流放陵阳 考证

  九华山,古时称为陵阳山、九子山。2011年11月24日至27日,中国屈原学会九华山(陵阳)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九华山风景区隆重召开。此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屈原流放路线及屈原与九华山(陵阳)关系。学者们普遍认为,屈原与池州有着密切的关系,池州及陵阳是屈原时代楚国重镇,屈原有机会有可能来到陵阳,并在陵阳生活和创作。当然,也有几位先生认为,就现有的资料来看,仍然还嫌证据不足,则持谨慎的怀疑态度。他们质疑的要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屈原《哀郢》所谓“陵阳”,是否作为地名解;二是如果屈原《哀郢》所谓“陵阳”作地名解,这个地名所指是否就是九华山一带;三是如果《哀郢》所谓“陵阳”指九华山一带,那么屈原是否有能力或者有必要到陵阳。与会学者虽然未就屈原与陵阳问题最终达成完全一致的意见,但都认为搞清楚这一问题,对研究屈原生平事迹、屈原的行踪、屈原的作品,都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因此,与会学者一致认为,有必要继续就这一问题,不断进行深入的调查,仔细的辨析,争取早日取得一致的认识。

  两千年来,楚辞评论和注释的文章,几乎被人做尽。如果没有考古学、古文字学、历史地理学等提供的新信息,楚辞学还能有多大的突破呢?因此,我认为,坚持把古文字学、屈原作品的辨析与考古学、历史地理学等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可能是楚辞学的一条“生路”,至少是一条“新路”。基于这一思考,我就屈原与陵阳的关系,即屈原流放安徽陵阳的问题,再作如下考证。

  一、屈原流放陵阳的作品辨析

  对屈原及其作品研究,要开辟新的思路,就必须寻求新的资料。这新的资料,就是出土文物等。如《九章》的写作时地、排列次序及屈原流放路线问题,汤炳正先生根据出土文物提出四点看法:1、传统认为,屈原放逐,彷徨山泽,出入荒凉之区;而现在看来,其主要行程是在楚国当时的交通干线,边疆要道。2、传统认为,屈原流放后,只是愤懑彷徨,无目的流浪;而现在看来,他的行踪,表现他既关心宗国命运,更关心敌国动态。3、传统认为,屈原放逐汉北,乃楚怀王之事;而现在看来,乃是顷襄王时东达陵阳之后才回头去汉北的。4、传统认为,《九章》写于怀、襄两代;而现在看来,可能全是襄王时代的作品,班固、王逸的看法是有根据的。[1]我是支持汤炳正先生这一看法的。这是因为,在屈原的作品中,直接或间接涉及“陵阳”的至少有《哀郢》、《招魂》、《远游》三篇,均为屈原流放陵阳九年时期所作。

(一)《哀郢》与陵阳

  司马迁说:“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2]《哀郢》是屈原的作品,是不存在任何问题的。司马迁单独提到《哀郢》,可见那时还不曾有《九章》的总名。

  《九章·哀郢》:“当陵阳之焉至兮”。东汉王逸注:“意欲腾驰,道安极也。陵,一作凌。”[3]以上所引,是持“波涛说”之依据。其实,一些学者,引用了前句,而忽视了后句:“陵,一作凌”。大家都知道,在刘安之后,为《离骚》作传的还有班固、贾逵。《离骚经后叙》中说:“逮至刘向,典校经书,分以为十六卷。考章即位,深弘道艺,而班固、贾逵,复以所见,改易前疑,……

(二)《招魂》与庐江

  根据《史记·屈原传》的赞语来看,《招魂》为屈原所作,也是没有问题的。游国恩先生在《屈原》中指出:王逸说《招魂》是宋玉所作,不知何所依据。但司马迁早在《史记》屈原传赞中就说过:“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所以,我们应该把《招魂》的著作权判还屈原。1942年1月20日夜,郭沫若先生在《我怎样写五幕史剧〈屈原〉》中指出:“《招魂》一篇依照《史记》,应该是屈原的作品,但我为行文之便,却依照王逸的说法划归了宋玉。考据与创作并不能完全一致,在这儿还须得附带声名一句。”

  屈原在《招魂》的“乱”里,不仅提及“魂兮归来哀南征”,而且言“路贯庐江兮在长薄”。[7]据《汉书》记载:“庐江郡,故淮南,文帝十六年别为国。金兰西北有东陵乡,淮水出。属扬州。庐江出陵阳东南,北入江。”[8]研究屈原的《招魂》,最紧要的是弄清楚,屈原所讲的“路贯庐江”,是否是指今安徽芜湖至泾县、太平湖、陵阳的青弋江呢?笔者的回答是肯定的:一是青弋江(浍江、庐江)出陵阳东南。二是在谭其骧教授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即《战国·楚越》图中,青弋江标为“浍江”;在《西汉·扬州刺史部》图中,青弋江标为“庐江”。这就与《汉书》所讲的“庐江出陵阳东南,北入江”,完全吻合了,充分证明了屈原《招魂》中提到的“庐江”,即为出陵阳东南的青弋江,这是得到出土文物《鄂君启节·舟节》铭文印证的。

  经考古勘查,郢都纪南城也发现三条古河道和今水一致:一条从北垣外入城;一条从城外西南角绕至南垣外入城;二水在城中汇合后折向东流,在龙会桥处流出东垣,注入庙湖。今水,庙湖、海子湖、太泊湖、长湖连成一片,南有水通江陵县城、沙市,连长江。屈原放逐出郢者,就是走的这条水路,故他的《哀郢》有“顾龙门而不见”句。长江的中下游,战国时能全线通舟楫,已为出土的《鄂君启节·舟节》水程所证实,即东止于芜湖。而芜湖正好又是青弋江的入江处。今芜湖的楮山公园里,还塑有屈原的雕像呢。屈原当年流放陵阳,就是从夏首(今沙市东)顺江东迁,至芜湖后,转经青弋江溯江而上,再经舒溪而至陵阳河的。

(三)《远游》与南巢

  王逸的《楚辞章句》与洪兴祖的《楚辞补注》都把《远游》视为屈原的作品,明确指出:“远游者,屈原之所作也。”[9]

  ……

  二、屈原流放陵阳的考古信息

  楚辞学创立至今有两千多年历史了,许多问题众说纷纭。二十世纪特别是建国以后,考古文献向人们展示了一个丰富灿烂的古楚文化世界,并以它们的不容置疑的特殊权威性,为楚辞研究提供了极其重要的证据或旁证材料。

(一)寿县出土的《鄂君启节·舟节》

  ……《鄂君启节·舟节》铭文中,有“彭弓屰,庚松阳,内浍江,庚爰陵”等内容,与屈原《哀郢》、《招魂》、《远游》的地名正合。如“庚彭弓屰”,郭沫若先生以为彭蠡;再如“庚松阳”,谭其骧先生以为今安徽枞阳县(与池州隔江相望);又如“内浍江”,不管是“浍”是“泸”,所指必系由松阳至爰陵的一段水道,“内”字下所系亦为水名,只见于舟节,“内”古通入,表示折入支流航行;还如“庚爰陵”,谭其骧先生以为汉宛陵,爰、宛一声之转。《辞海》解释:宛陵,古县名,汉初置,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大家知道,古陵阳山区,东至宣城,西至池州石台,较之《禹贡》导江、屈原《哀郢》等先秦文献,莫不符合。安徽中部为楚国晚期活动中心区,寿县是楚都寿春城所在。安徽省已发掘的楚墓,主要分布在寿县、淮南、长丰、舒城、六安、潜山、枞阳、青阳、宣城等县市。“鄂君启节”铸于楚怀王六年,与屈原生活的年代也是吻合的。

(二)石台怪潭出土的郢爰

  位于陵阳山区的石台县横渡镇,距离陵阳很近,境内有4A景区“怪潭”。“怪潭”有三大巨石,称头埭、中埭、三埭,横亘河中如埭堰,石埭县名由此而得。在三埭垂钓处附近,又有一个中山墩,1983年端午节前,新桥生产队农民吴小女插山芋,发见楚国“郢爰”金币一枚,呈不规则方形,长约1.7厘米,宽约1.4厘米,厚0.3厘米,重22.4克,币上有“郢爰”二字。当时,石台县隶属徽州地区管辖,故存徽州地区博物馆(今黄山市博物馆),为国家一级文物。[13]

  ……

(三)皖南铜矿遗址的发掘

  关于矿冶遗址,……

(四)青阳县先秦时期的文物遗存

  据青阳县博物馆馆长朱献雄先生介绍,新石器时代遗址,在青阳共发现7处,主要有分布于陵阳镇陵阳河南侧的岭头遗址、蓉城镇仓园土旁遗址、青通河畔的分桥和庙前镇九华河畔的星星遗址等。

  商周时期,青阳遗址较多,出土文物,以陶器为主,印纹陶占较大比例。尤其是2008年,青阳县新河镇大撩湾农民汪心田挖鱼塘时出土的青铜大铙,体形硕大,保存完整。通高84.2厘米,重163.5公斤,应为西周早期用于祭祀、宴飨的青铜重器。大铙绝大多数是单独一件,北方至今尚未发现,故而它被视做南方青铜文化的代表。

  春秋战国之际,青阳本地发现的这一时段文物遗存,大部分具有鲜明的吴、越、楚的文化特征。如多次发掘的庙前镇十字村(九华山脚下)龙岗古墓群,1979年该处曾发现出土有双龙耳尊、牺尊、编钟、鼎等12件青铜器的西周晚期墓葬一座;1989年出土菱形几何花纹戈、焰朵纹矛等春秋青铜器;1995年发掘清理春秋晚期贵族墓葬一座,出土青铜礼器、乐器、兵器和陶器、漆木器26件;2006年发掘清理贵族墓葬一座,由于该墓早期被盗,仅出土青铜剑、戈、小刀各一件。经考古发掘的两座墓葬,其墓葬规格较高,都各殉人一具。尤其是青阳县龙岗春秋M1呈现的既有吴越器物又是楚墓形制的文化共存现象,是当时楚文化东渐、吴越楚文化相互并存交融这一历史现象的具体例证。[19]

  三、屈原流放陵阳的历史地理

  由于史料的缺乏,在解决屈原何时何地流放陵阳、又何时何地到汩罗的问题时,我们所依靠的材料:一是屈原的作品《哀郢》、《招魂》、《远游》等;二是屈原流放陵阳的考古信息,如鄂君启节、郢爰、古铜矿遗址、青铜大铙及墓葬出土文物等;三是屈原流放陵阳的历史地理因素。

(一)检索以安徽陵阳为地名的文献


  1、据方铭教授介绍,按《韩非子·和氏》云:“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遂命曰‘和氏之壁’”。卞和封陵阳侯事,见于东汉蔡邕(132-192)《琴操》。如果卞和被封陵阳侯的事迹可靠,时间当在公元前689年以后。

……

  23、1986年3月《安徽省青阳县地名录》云:陵阳乡位于青阳县城之南部,距县城二十五公里。乡人民政府驻地陵阳镇。陵阳乡以其驻地“陵阳镇”得名。据《青阳县志》载:“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析泾县西境地,置县于陵阳山麓,曰陵阳县”。该镇为汉代陵阳县治所在地。又,《青阳县志·古迹》云:[汉陵阳县县治遗迹]古县治城基:在东至东冲桥(今陵阳车部附近),西至青明山许家桥,北至沿街头,南至霞公祠及西庄一带。建国后,街北唐家村建筑电力开关站时,曾挖出古城墙砖多块。[古街道]仅存一条长街,东西走向,分上、中、下三段,古石板路面尚存,上街旧有昭明殿,为纪念梁昭明太子萧统建,民国时毁于战火。[香池里]位于街北,为汉陵阳县县衙遗址。原建门坊石刻“香池里”三字,传为唐李白手书,抗日战争中被毁,现存门前荷形石柱和方形池塘各一。[南流桥]位于街北陵阳河上,桥石高齐屋脊,始建于明嘉靖间,桥头两侧嵌有重修石桥碑记多块。[沿街头]位于街北,为古城外围集市。民国时期建天主堂。现为陵阳乡中学校址。[东山湾石桥]在街东里许,原有大小古石碑各1,大者高5尺余,上有屈原在此踪迹的题刻(今已散落无寻)。据专家考证:战国后期,楚国大夫屈原放逐,曾顺流而下,驻足陵阳多年。《楚辞·九章》中两次出现吟咏“凌阳河”(即陵阳河)的诗句。(参见安师大教授陈怀荃著《东陵考实》、《分江水考实》等文)[仙人峰]在街西五里至黄石途中,传为汉陵阳县令窦子明入山修炼得道之地。今存有“陵阳子明炼丹处”,故九华山又称陵阳山。[招隐山]今名东山,在街之东南。五代时建崇真观,民国时改为池州师范校舍,现为陵阳职业高中校址。[51]

(二)池州是东楚、南楚的“边角料”

  明嘉靖《池州府志》(天一阁藏本)记载:池州府所辖贵池、青阳、铜陵、石埭、建德、东流县,“春秋吴地,吴灭属越;战国属楚,见春秋显王三十五年”。周显王三十五年,即楚威王六年(公元前334年),是年屈原约七岁。也就是说,屈原约七岁的时候,池州(包括陵阳)就属楚地了。现在的问题是王夫之、陆时雍、林云铭、蒋骥等所说的“陵阳”,属不属于南楚的范围呢?池州的地理位置很特殊,即不明显属东楚,又不明显属南楚。我以为,安徽池州的陵阳,是东楚、南楚的“边角料”,或者说是东楚与南楚的“结合部”。其理由如下:

1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云:“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此东楚也”;“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是南楚也。”[52]自南宋洪兴祖认为“陵阳”作地名解以来,明、清之际的王夫之、陆时雍、林云铭、蒋骥、刘梦鹏、陈本礼等,均认为屈原在顷襄之世放逐安置地,是在安徽的陵阳及陵阳山区一带。屈原为楚国人,与吴越隔着彊界,所以称“隔界”。安徽池州“陵阳”,地处东楚、南楚的结合部,亦符合《越绝书》所说“屈原隔界,放于南楚”的范围。[53]

2

  据《史记·楚世家》载,楚国在寿春共建都19年(考烈王22年,前241——秦破楚,前223),秦灭楚后,寿春邑为九江郡治;西汉高祖十一年(前196)为淮南王国都;元狩元年(前122)国除,仍为九江郡治。而秦时,池州陵阳属庐江郡,与寿春仅隔一条大江,且距离邻近,此可参阅谭其骧教授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2册《秦·淮汉以南诸郡》图(11-12);西汉时,池州陵阳属丹阳郡,与寿春仍仅隔一条大江,且距离邻近,此又可参阅谭其骧教授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2册《西汉·扬州刺史部》图(24-25)。[54]1983年,调查人员根据文献记载和寿县、凤台县、淮南市出土文物所提供的线索,先后调查了寿县十多个战国、汉代遗址后,经分析认为,寿县城关镇东南,包括今县城一部分,可能是楚寿春城遗址,并把这一区域作为考古调查的重点。在这个区域内,战国晚期遗物比较丰富,先后发现铭有“大之器”的错银铜牛,鄂君启节的舟节和车节,楚金币5187.25克、10061克、3394.8克。

3

  首先,在唐朝,宣州、池州、饶州、洪州上都督府、虔州、吉州、江州、袁州、鄂州、岳州、潭州中都督府、衡州、澧州、朗州、永州、道州、郴州、邵州、连州、黔州下都督府、辰州、锦州、施州、巫州、业州、夷州、播州、恩州、费州、南州、溪州、溱州等,均在“江南西道”范围内。[55]值得注意的是,宣州、池州地处“江南西道”的东端。其次,唐武德四年,置池州,领秋浦、南陵二县;贞观元年,废池州,以秋浦属宣州;永泰元年,江西观察使李勉,以秋浦去洪州九百里,请复置池州,仍请割青阳、至德二县隶之,又析置石埭县,并从之;后隶宣州。第三,建德县,唐曰至德,用年号也;五代改为建德。汉,属鄱阳、石城地。唐至德二载,始析鄱阳、秋浦地置至德县,属浔阳郡(明代为九江府);乾元元年,改隶饶州;永泰元年,改属池州。第四,东流县,汉为豫章郡彭泽县地;唐置东流场;南唐保大十三年,析贵池晋阳乡,附东流场,置东流县,属奉化军(明代为九江府);宋太平兴国三年,才改属池州。

4

  安徽省的宣州与池州,地处“吴头楚尾”、“越头楚尾”,长期地处春秋战国时期的边境线上。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辖境,难以详考;惟战国中叶,即公元前350年左右,可大致钩勒,这给我们研究屈原提供了方便。春秋战国之际,陵阳地处“吴头楚尾”,吴、楚两国军事力量频繁在此交战。因此,青阳县境内发现的这一时段文物遗存,大部分具有鲜明的吴、越、楚的文化特征。如前面所说到的庙前镇十字村龙岗古墓群。再如池州府境内的鹊头山,高耸临江,宛如鹊头。《左傅》昭五年:“楚以诸侯伐吴,吴败诸鹊岸。”《唐志》:宣城南陵县有鹊镇,盖因山置镇,山在鹊洲之头,故名。宋元凶劭之乱,武陵王骏自寻阳东讨,军于鹊头。孝建初南郡王义宣举兵江陵,东至鹊头。废帝末邵陵王子元为湘州刺史,行致鹊头,会晋安王子勋举兵寻阳,不敢进,子勋长史邓琬遣兵劫迎之。泰始二年子勋发兵东下,其将刘胡军于鹊洲,会张兴世营于钱溪,胡欲繇鹊头内路攻之,不果。既而袁覬以刘胡败遁,自鹊尾走至鹊头,与戌将薛伯珍皆走。梁承呈初王僧辩讨侯景,遗侯镇袭鹊头戌,克之。唐武德七年,李孝恭讨辅公袥,拔其鹊头镇。宋《繫年録》:“绍兴二年命沿江岸置峰火台,鹊头山其一也。”旧志云:鹊头与庐江西岸鹊尾相对。似悮。[56]

(三)池州是楚王同姓的人聚居地

  司马迁说:“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正义]屈、景、昭皆楚之族。王逸云:“楚王始都是,生子瑕,受屈为卿,因以为氏。”)[57]王逸《离骚经序》云:屈原任职三闾,掌王姓屈、昭、景三族,“序其谱属,率其贤良,以励国士。”

  今天的池州市,仍是众多熊、屈、景姓之人聚居的地方。如九华山麓的莲花峰下,就居住楚国江陵郡的一支熊氏望族,其南宋建炎二年戊申元旦九世孙熊仲芳拜撰的《熊氏始修宗谱序》、《华峰熊氏宗谱》卷三《侨迁地志》,将这支熊氏自涿鹿、丹阳、江陵迁至明代直隶青阳五溪槐花垅殿冲及繁昌等地的情况,说的清清楚楚,并绘图示之。又如东至县龙泉镇黄荆港村屈家、屈墩、屈湾组的屈氏后裔,至今仍然保存清光绪二十七年重镌的《荆桥屈氏宗谱》(残卷),其中有大宋元祐八年癸酉正月拜文林郎四十五世孙敏字愈严谨书的《荆桥屈氏源流序》。就是这个屈敏,曾任青阳大尹,授文林郎,是屈原第三子季敏的四十五世裔孙,也是迁徙黄荆港的始祖。既然池州这个地方是楚王同姓的人聚居的地方,因此也增加了屈原在这个地方较长时间停留的可能性。

  顺便说一下,笔者寻找到的屈原长子孟师的一支后裔,如今生活在江西省上饶市波阳县三庙前乡樟潭村;屈原次子仲虞的一支后裔,如今生活在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流芳乡的凤凰村(沙港)、城山镇东庄村(上南岭、下南岭屈家);屈原幼子季敏的一支后裔,如今生活在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龙泉镇黄荆港村。以上三支屈原的后代,在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畔繁衍生息,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再一个,鄱阳湖畔的《屈氏宗谱》,均为“临海氏纂辑”,这就与江苏及浙江境内于明代万历二十年(1592年)修撰的《荆桥临海郡屈氏宗谱》以及北京国家图书馆分馆所藏的道光十三年(1833年)修撰的《临海屈氏世谱》相联系,又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

(四)池州有屈原“三闾庙”遗存

  屈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永远值得后人纪念。尤其是池州,在明代以前,就保留了四处屈原“三闾庙”遗址。[58]

  1、池州城内,即城北望京门外(今百牙山西侧)。

  2、谷潭,即今贵池区涓桥镇谷潭圩附近的山上。

  3、李阳河,即今贵池区乌沙镇李阳河村(长江边上)。

  4、梓潼岭,即今石台县城关镇与丁香镇交界处。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6 10:12 | 显示全部楼层
钱征先生,首任池州屈原学会会长,多年来为池州地方文化的研究投入极大的精力,成果颇丰。他在这篇文章中说得很清楚:池州是楚国边缘不假,非楚文化中心也不假,但池州有许多楚文化留存的证据:屈原流放陵阳期间留有诗篇(诗句);池州一度是楚王同姓人的聚居地;在明代以前,池州就有四处“三闾庙”;1983年石台县曾出土了楚国“郢爰”金币一枚(一级文物)等。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6 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基本常识之一:有与无属质变,多与少属量变。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发表于 2020-11-26 13:58 | 显示全部楼层
王裕好律师 发表于 2020-11-26 10:14
基本常识之一:有与无属质变,多与少属量变。





也罢,上班前就你们这些搞的这些杂乱无章节的东西梳理了一下,说几点看法。


一,就现有的资料来看,楚辞中的“陵阳”是否是青阳陵阳,仍然还嫌证据不足,则持谨慎的怀疑态度。这是可你们自已说的。


二,皖南早期铜矿遗址的发掘?这个不是早有定论了,跟商周吴越有关,难道跟远远后来的楚人有很大关系?




三,池州本地发现的文物遗存,大部分具有鲜明的吴、越、楚的文化特征。很好啊,恰恰印证了历史原貌。原属吴这是没错的,而且时间相当长,越灭吴后属越,楚灭越后属楚。


   池州是东楚、南楚的“边角料”,这也是可你们自已说的。又自我打脸说陵阳是楚国重地?楚国重地的证据呢?


“边角料”可能也没错,准确的说,就是一块楚越拉锯争夺战下的“边角料”。楚人虽有涉及,但总体来看,在池州山区的陵阳一带,楚人是奈何不了越人的。


说这个之前,先了解下吴、越、楚这三个国家。越国并不象地处平原的吴国和楚国。吴国子民虽然和越同源,但领导者不一样。吴王室是周天子文王的嫡亲。越王室是土生土长的穷孩子。尽管据说是大禹的后裔,但大禹是什么时代的人物?洪荒时期。相隔多少年了?


越国其实是个酋长制的部落国家。大酋长完蛋了,小酋长上位。楚灭越后,越并没有实际消亡,确切的说是因为越人比楚人机灵,善于利用地形打游击战。不争的事实是池州山区直到三国东吴,一直存在“山越”。


还有一个问题,是时间问题,楚灭越的具体年代是哪一年?然后,秦灭楚是哪一年?虽然有足够的史证证明楚国给了越国致命的打击,却只说是“取地”于越以江东为郡,并未言明楚灭越。这都牵扯到楚实质上涉及池州多少年的问题。


《越绝书.记吴地传》和《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中都一再点明:自勾践称霸至亡国,共历八主,二百二十四年。从称霸(公元前473年),历224年,计算下来正好是楚考烈王13年(公元前250年)。也就是说楚灭越最后年代是公元前250年。


公元前278年秦灭楚……


具体可以计算一下




池州曾经有三闾庙并不能代表屈原就来过池州,三闾庙在全国各地有很多,屈原诗篇中常常咏叹的两江流域的沅湘地区可能更多。


但不代表屈原就到过有三闾庙这些方。这个就和端午划龙舟是一个道理,端午划龙舟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包括江浙一带。只是后世一种奉祀模式。谁都知道是纪念屈原的,尽管有些地方不是。




池州聚居有楚王同姓的人,只能说明这个情况的本身。从这些人的郡望堂号就可以看出他们的故乡都是一些楚国江陵郡,枝江府之类的传统楚地。迁入池州的年代相隔屈原时代也太遥远吧。




   至于昭明太子,李白。跟屈原?看不出有任何关系,倒是那个跟现代巧克力相象的金币有点价值,有两种。


“郢爰”金币:原楚国的都城(现湖北荆州西北纪南城);


“陈爰”金币,楚都郢失陷后,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迁都于陈(现河南淮阳)。



估计前期是郢爰金币流通,后期是郢爰金币与陈爰金币同时流通。可以象现在吃巧克力一样大小随意掰成小块使用。


70年80年前后,中国好几个地方出土了“郢爰”“陈爰”。金币。主要主要是在江淮地区。皖南这边发现稀少,可能也就仅此这一枚。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20-11-26 15:52 本帖发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发表于 2020-11-26 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神经病啊你 发表于 2020-11-26 15:52
不知道 你找寻这些的意义  难不成  你还能成为楚国人?  努力打造自己城市的 家乡文化吧!老乡!
...


我告诉你为什么要读点史。
人越是到了高等教育的阶段,就越重视从历史中总结经验,尤其是精英阶层。
前精英阶层如梁启超、胡适、林语堂等等等等这些大师,后有精英阶层如今天纵横工商界的马云、任正非等等等等人,哪个不爱历史。
“历史是个望远镜,你一看远了,什么妖魔鬼怪都能看清”。就是凭3万白手起家,大赚20亿的地产大佬冯仑说过的。

读史,尤其是读世界史,会带来高瞻远瞩的人生视角,
超广角的视野下,会看清全人类历史的演变,对今后工作、生活上的大局观都是很有帮助。
在瞬息万变的当代,通读史书尤其是世界史,会让人更懂判断时势。心态上更趋平和、不会轻易焦虑。

y.JPG
只是有些地方,有些人,目的不正,在读史这个问题上走偏了。比如.....?
哎,就不说了。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发表于 2020-11-26 20:01 本帖发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么长没耐心看完。我一直以为池州在战国时期属于吴越地区哎,第一次听到说是楚国,涨知识了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上人网 知池州 欢迎关注触摸池州(微信号:chizhouren-co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投诉删帖|池州人网 ( 皖B2-20190096 )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电话:0566-3396977

GMT+8, 2024-4-20 17:18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