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人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x
庄稼已收割,天地是灰褐的空阔,间有三点两点的绿。瓦蓝的天幕上白云似弓弹过的絮,厚薄不匀,懒懒地堆着、摊着、挂着,无风。河渠随地势曲直流淌,秋水瘦弱;方向是有的,目的却未必。河渠的肩是一条沙石路,两侧的树木三五棵拥拥挤挤,热闹着,也有茕茕独立的,兀自摇摆,骄傲着。 一车、一人、一马远远的来了。看见枯寒的山,脊上的石道依势逶迤向上,向上爬的人形忽隐忽现,旁逸斜出。车马渐近,转了个弯,山脊一侧的壕谷里一小片平坦一户人家茅舍,狗吠鸡鸣。谷底的乳雾上升,裹挟青青的炊烟拽住白云的裙脚,浑成一团,遮没了山巅。碎急的蹄声渐低渐缓,迟滞停顿,眼前一抹逼人的、半透明的红艳;数百棵枫树蓬了一堆篝火,燃烧着,不管不顾的绽放了生命。 车停了,马儿不安的大眼睛有些恐惶,四蹄捣动,响鼻;这似曾见过的血红。主人下车,一棵棵抚摸枫树的干,粗糙温暖。脚底绵厚的叶梗脆响。林间腐涩的气息飘荡回旋。半山腰的黄犬嗅到陌生人的气味,汪汪叫,是招引来客的,它已很久没见过一个外人。 上山借住一宿,风流俊赏的杜郎能否耐得这荒茫大山的亘古寂寞?或许,前方的五里都亭、十里驿馆;或许,更前面的城镇的倚红偎翠,歌舞管弦? 这是模拟摄影镜头里的《山行》,是大诗人杜牧落在纸上逸出纸外的《山行》。这首诗是杜牧最为人知的两首诗之一,另一首是身份可疑的《清明》。南宋之前所出的杜集从未出现这首诗。直至谢枋得的突然发现。我这里没有本事做版本文献的考据,仅就文理与诗法二门进入这首诗的解读。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不管这篇文章最后的结论如何,我都支持杏花村在江南的池州。 江南的清明在我五十余年的记忆中,极少有雨纷纷的日子。清明是真的春和景明,风清日朗,特别是清明当日很少落雨。即便偶而有变,也不过是零星的细雨。那么杜牧的雨纷纷的清明时节是指十五天的完整节候,还是指清明当日?如果指前者,它悖事理、背文法。如果指后者,这第一句的字词韵调营造的意境与整首诗的明快风格不谐和。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断魂。一般而言,自古至今,清明扫墓,合家出行,踏青、采摘、野餐;莺飞草长,杂花生树,多是欢快的。那么这个欲断魂的行人断不是成群结队呼弟吆妹的家庭,只能特指某一人。如新近䘮夫的年轻孀妇,怀中抱大,手里携幼,一路啼哭,伤痛欲绝。前两句的雨纷纷、欲断魂写出了阴沉、压抑、凄迷的情感氛围。接下来的两句却突兀的来了一个大反转。“喂,小朋友,你们这附近哪里有饭店、酒馆?”小孩放下牧笛,遥遥的指着:“杏花村”。这愉快的打听,明快的遥指,杏花村的意象太怪异了。无论是身为父母官的池州刺史,还是劳国忧民的诗人,杜牧断不至于如此没心没肺。 诗人择取同韵部的字词编织欲表达的情感意象,她是言、象、意的完美统一体。这首诗只有一种读法可算好诗:风流自赏的诗人约会一个身份暧昧的玉人,不知何故,这一日玉人爽约,太守落寞还家,怏怏断肠,借酒灭火消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