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人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x
孝肃街有了烟火气息
为什么我对孝肃老街爱的如此深沉,是因为我出生在这里,成长在这里。这条老街里每一间店铺,每一块铺路的石板,都记得非常清晰。那时候这条老街上,商铺林立,鳞次栉比。有卖布匹“九华布店”,有卖笔墨纸砚的“大德堂”,有卖日用小商品的“城关百货店”,杂货铺里有各色糕点,油盐酱醋,来这里的人可谓是顾客盈门。还有酒店客栈,都笑脸相迎地在接待着客人。整条街道熙熙攘攘,缭绕着烟火气息。
因此我常常走在仿古改建的孝肃老街里,已慰乡愁。但这里已经不是我记忆中的老街了。修复后粉墙黛瓦的老街,一行行新砌的石板路,一间间紧锁着大门的店铺,幽深而寂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孝肃街口的一间茶楼,粉墙上写着“江南春茶楼” 的红漆大字,茶楼门前一副对联:“孝肃街小天地大场合让我一席;江南春论英雄说古今喝它几杯” ,对联写得相当有气派!但是茶楼的大门却紧锁,这里似乎已经歇业多时了。其实整条街店铺的门都是紧闭的,静静得悄无声息。孝肃老街一直是游客稀少,名符其实的“门可罗雀”。
有位阔别家乡多年的人,来到孝肃街,写出了心中的感慨:“我就这样一直走着,走到熟悉的孝肃街,看看几个卖古董的地摊,问了几枚古钱的价格,颇贵,便又走开。未曾想在街的另一侧发现了一家旧书店,我像是迷路人找到了道一般,一头扎进去,熟练地翻弄书籍。店主年纪也不大,他说他主要在网上卖书,看他店里还卖些玉器之类的,但我对此不太关注。由于要赶动车,我便加快了翻书的速度,一摞摞的书就这样大致被我扫了一遍,最后就只看中了《泰戈尔诗选》,价才四元,品质尚好。其他的其实对我来说没有可买的,虽然有的书还好,但我买来肯定是闲置不看的。付款时,店主叹了一口气,估计是我书买少了罢,我想应该是的。”这位孝肃街店主的困境不言而喻。
还曾读过一篇《池州孝肃老街缘何门前冷落车马稀?》文章,文章这样写到:“根据规划,作为池州旅游文化一条街,孝肃老街理应繁荣,但现实却颇为尴尬,记者在走访中发现,有多位店主抱怨人少。“池州本地人本就不多,外地人来的也少。”也有店主表示,行业限制让他们压力很大。孝肃街被规划为旅游文化一条街,只允许经营古玩陶瓷、奇石根雕、书画等旅游文化商品,而这类商品属于非常用消费品,目标消费群体相对较少。开张一年多,有的甚至没做成一笔生意,坐吃山空,确实有点扛不住了。”的确如此,“阳春白雪,和者必寡”,一条老街本应热气腾腾,为何却如此冷冷清清。应该是书香气太重,少了点烟火味道。
记忆中的孝肃老街,是条充满烟火气息的老街,是一条“下里巴人”的老街。那时的孝肃街是池州府的七条街中最繁华的街道,许多老字号多有上百年的历史:如“大德堂文店”、“大华布店”、“方仁堂药店”。特别是茶馆里聚集的人最多,每位客人一角钱喝茶从清晨可以坐到中午,大摆龙门阵,卖小吃的小贩穿梭其中:有小木桶装的五香豆、头顶着蒸屉里装的米粉方糕,那熟悉的吆喝声:“五香蚕豆”“米粉方糕”在攘攘的人流中飘荡。大仁堂药店的伙计,用铜制的圆钵在捣药,发出有节奏的声响,从店堂里飘出阵阵中药味,在空气中散发。玩杂耍的,摇棉花糖的,捏面人的,拿一角钱可以买很多小玩意。民以食为天,老街里的居民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一样也不能少,这些都与孝肃街的市场繁荣息息相关。
老街也是人们谋生的地方,我常常蹲在包烟袋的小摊子边看手艺人如何将一根细竹根包上黄铜,做成精美的烟袋,蹲在补锅的炉子旁边,看风箱拉得呼呼直响,炉火上耐火泥做的坩锅里溶化了的铁水冒着蓝色的火焰,补锅师傅用火钳夾着小泥勺将沸腾的铁水一勺一勺浇到锅漏洞上,再用草木灰一压,只见青烟直冒,冷却后,只见锅底一个个漏洞被铁水很均匀地补上。天天呆在街头玩耍,时常吃饭还要妈妈来喊。老街的情结到今天还难以抹去,那时多少手艺人凭着一技之长在挣柴米油盐,用一双双巧手裁减着绵长的岁月点缀着老街里的时光。修锁配钥匙、补锅补伞、茶壶换底,各种行当在那些年是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也是老街繁荣的根本所在。
前几日,我又来到孝肃老街,眼前的老街修葺一新,重新粉刷的墙壁,白得耀眼,一扇扇木门和雕花的窗户,新刷的油漆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老街正依旧静静地散发着古色古香的韵味。街心长廊前的古玩摊,已经从原来的几个摊位增加到几十个,许多爱古玩的人,穿梭其间,选择适合自己的古玩,摊位前人头攒动,比先前热闹了许多。老街原来空置的门面,现在也有商家承租,正在紧锣密鼓的装潢中,准备开门营业了。孝肃街与县学门小巷相邻的一排门面,已经新开了几家面馆酒店,一盏盏红灯笼映衬着古色古香的店铺,烟火气息在小巷里缭绕。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仿佛老街里那些曾经名噪一时的老酒店有开起来了。值得兴笔一提的是“城南旧事食府”,名字起的好,是个让人怀旧,撩拨起缕缕乡愁的地方。城南的孝肃老街历史悠久是个有故事的地方,在这家回忆城南旧事的酒楼里,灯火阑珊时,红泥小火炉,邀三、五好友,把酒话当年,推杯换盏,酒意微醺时,那些沉淀已久的城南旧事,在“城南旧事食府”里鲜活了,从岁月深处向我们走来。
池州府的城南有三个城门,中间的城门是“通远门”,出城门后是“通济桥”,此桥早年也是一座石拱桥。左边的为“毓秀门”,右边的为“钟英门”。此门又称“县学门”这里很早以前是贵池县儒学的所在地,它的规制和池州府儒学相似,也有泮池和状元桥。曾见过此处立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文武百官到此下马”。在县学门旁的城墙根下,这里曾住着赶骡车的潘家,一辆大车一匹骡子靠送货为生,里山、桃坡、白洋等山村小道全靠骡车送货。和电影《青松岭》里的插曲唱的那样:“长鞭那个一甩,叭叭的响……”。岁月远去,这里也被一间间店铺所取代。在这座“城南旧事食府”的酒楼上,透过迷蒙夜色,在红灯笼摇曳的灯光里,寻找老街里斑驳的旧影。
孝肃街里有了烟火气息,“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这才是市井百态,寻常人的生活。愿孝肃街从此热闹起来,愿孝肃街的书香气和烟火味交汇成一缕让远道来客流连忘返的味道。
|